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發票中獎號碼二伯國小大規模倒閉全黨殺一人今日秀泰影城余天女星直腸癌宜蘭縣山豬敗血性休克動物園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92筆

  • 過年圍爐「這幾類」食物不忌口 小心!誘發痛風下場慘

    過年期間許多美食當前,當然不忌口會多吃一點,但還是要特別注意攝取量別太多,更要謹慎選擇!尤其現代人偏愛吃海鮮油炸甚至是紅肉或圍爐吃火鍋,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的男性長達12年,結果發現攝取較多「肉類」與「海鮮」的人,痛風風險比較高,另外愛喝啤酒,吃內臟類食物,也都是痛風發作高風險因子!
    2023/01/23 23:05
  • 長時間壓力生活!疏忽「這件事」 醫師:癌症罹患率有相關性

    壓力無法精確量化,卻影響人類深遠,慢性壓力的長期累積,對身心都是莫大的影響。凡舉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症狀,甚至腸胃功能都與壓力脫離不離關係。心裡長期的壓力累積,若沒有適當的宣洩及處理,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等相關症狀都會找上門。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統合性分析指出,長時間處於壓力的生活容易導致焦慮和沮喪的產生,焦慮和沮喪又和許多的癌症罹患率有很大的相關性。
    2023/01/19 23:04
  • 太早退休憂鬱、失智發生率高! 北榮院長陳威明:降低自己被照顧時間、健康樂活!

    隨著醫學進步,65歲退休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年輕,台灣平均年齡大概在80歲,甚至女性到84歲,等於說從65歲退休到84歲,還有20年時間,如果沒有一些事情來做的話,其實是很容易造成整個活動力下降,而且我們在臨床上面常看到,我們叫做退休症候群,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表示高齡化的社會,一定會想盡辦法,把自己身體照顧好,照顧好自己,不要以後讓孩子照顧你,減少被照顧時間,是非常重要一件事。
    2023/01/18 23:13
  • 輕忽!缺牙狀況 醫:小心「全口缺牙」關鍵是這件事

    牙齒是我們五官門面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它不只是消化器官的一個咀嚼的起點,事實上它的功能對我們發音、美觀其實非常重要,缺牙有人認為沒有關係,會覺得偶爾掉一顆牙沒有關係,醫師提醒缺第一顆牙,有一就可能有二,往往是口腔全口牙周病的警訊。
    2023/01/17 23:17
  • 出現這幾種症狀 不自覺「漏尿」醫:延誤治療下場難以想像

    尿失禁問題對不少人來說,或許曾有過這樣經驗,通常就是一打噴嚏就尿失禁,也有可能一笑就尿失禁,關鍵在於應力性的尿失禁,通常婦女骨盆的肌肉開始有一些鬆弛的效應,另一個原因接近更年期,骨盆肌肉也會因為荷爾蒙的效應失去了彈性,才導致容易一笑或一打噴嚏就尿失禁的情形。醫師建議如果體重減輕,骨盆的肌肉壓力會減少,會讓應力性尿失禁獲得改善。
    2023/01/16 23:00
  • 經常做「這件事」!加速腦退化 醫師:認知功能受影響

    腦退化症是多種腦部功能衰退疾病!如果高於實際年齡,會增加未來十年內心血管腦血管相關的風險。在預防與治療方面,大致上是針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來處理,基因基本上無法改變,但是抽菸、喝酒、熬夜等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可以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慢性疼痛、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可以積極治療,另外,可以增加運動,尤其是規律地從事有氧運動,可以降低血管風險,延緩腦部的老化。
    2023/01/13 23:01
  • 「這類型病毒」傳染力最強!高免疫逃脫特性 恐全球大流行

    XBB.1.5的病毒株,是近來越來越被重視的突變性的病毒,主要是從XBB家族所演變而來的,它也是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當中,免疫逃脫力最強,而且傳播力最高的病毒。目前的數據看起來,造成的重症率或是致死率,並沒有比Omicron病毒來的嚴重,醫師表示症狀最主要的是輕型類流感,像是輕微的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全身有點倦怠!
    2023/01/12 23:09
  • 經常做「這件事」防失智!? 醫師:台灣面臨照護問題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現在老年人口正向上攀升,失智症問題更讓許多家庭感到相當擔憂,事實上失智症經常發生在65歲以上長者,目前台灣面臨失智症照護問題,令人憂心的是家屬對於失智症認識不足,難以及時介入提供服務,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推動記憶保養班多年,從北到南共有14個駐點,希望讓年長者透過益智遊戲,學習思考。
    2023/01/11 23:08
  • 輕忽小傷口自行換藥!留下疤痕整形外科醫師擔憂 發生這件事

    不慎跌倒!出現小傷口真的不能輕忽,若感染代價可不小。不甚跌倒!出現小傷口真的不能輕忽,若感染代價可不小。關鍵在於有些民眾它會自己買一些藥膏來擦,可是它不一定對症不一定有適合抗生素在裡面,台灣傷口照護學會榮譽理事長暨高醫外科教授郭耀仁表示,如果傷口超過3週無癒合的跡象,特別有潛在疾病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找有經驗的醫師評估,尤其是有蟹足腫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若是不幸有肥厚性疤痕產生,一定要趕快就醫早期治療。
    2023/01/10 23:06
  • 經常做這些NG動作小心!「椎間盤突出」醫:痛到影響生活

    椎間盤突出其實不是一個可怕的疾病,若有椎間盤突出好發在年輕人與老年人身上,在年輕人大部分是因為外傷,或急性的扭傷,造成下背疼痛,而椎間盤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突出,對老年人來說的話,是因為日積月累的壓力,導致椎間盤退化,在退化的過程當中,會沒有辦法支撐身體重量,導致疼痛情況發生,康乃爾大學教學醫院頸椎研究員暨北榮醫師林希賢表示3C產品的普及下所謂的低頭族會造成頸椎關節壓力大,加速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2023/01/09 23:07
  • 避免猝死...醫師警告別做「這件事」 出現症狀緊急送醫!

    最近氣溫驟降!天氣最冷或最熱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大幅提高,冬天務必要做好保暖,關鍵在於冬季期間,因心肌梗塞及腦中風送急診的患者,勢必較多,尤其人體早上在身體壓力激素正常反應下被喚醒,這時候血壓就會偏高。醫師提醒有三高或者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在寒冷季節外出或運動時,務必要做好保暖!
    2023/01/07 23:06
  • 疫情期間!民眾「沒做這件事」 醫界憂心腸癌人數恐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國人因為害怕就醫,甚至延後身體檢查,近三年來癌症篩檢人數減少,不少糞便潛血陽性者也很少到醫院,進一步追蹤,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或是血便發現有黏液,甚至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及早發現治療降低腸癌死亡率。
    2023/01/06 23:10
  • 身體「這部位」長期磨損後 嚴重出現變形、劇烈疼痛難行走!

    很多人都聽過退化性關節炎,其實就是軟骨磨損所造成,基本上當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候,會造成骨頭磨骨頭,引發嚴重的發炎反應,就會造成關節炎,這疾病到了比較晚期時,症狀會越來越加劇,有時連吃藥都沒有辦法控制疼痛感,走路會很不方便,醫師提醒病患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與醫師多討論治療方向,對於膝關節治療會非常有成效。
    2023/01/05 22:58
  • 為了活下去晚期抗癌!龐大醫藥費 學者籲政府「投資健康」助癌友

    衛福部最新公布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新發癌症人數12萬1254人,平均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值得注意的是末期肺癌部分,其實健保署有相當多的標靶藥物的給付,讓民眾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不止標靶藥物之外,其實很多的免疫治療健保也有給付,可是這給付的條件有時候比較嚴苛,不是每個適合的病人都可接受到這樣的治療,部分重大傷病患者的治療給付可能受影響,有醫師和學者呼籲政府,擴大投資健康,協助癌友獲得更好治療。
    2023/01/02 22:57
  • 臉部出現「這幾個」症狀 毛囊藏「蠕形蟎蟲」啃皮脂致發炎

    如果您的臉經常泛紅,油脂分泌過多,毛孔粗大或是有膿皰產生,真的要特別注意了!市立聯醫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毛囊蟎蟲,牠會吃你的皮脂,當油脂會流出來,就整個臉泛油光,同時如果還伴隨癢感,甚至像毛囊炎一顆顆丘疹或是膿皰,如果有這些情況毛囊蟎蟲感染症的機率高,因此必須找醫師做顯微鏡檢查,能看到蟲體,可做鑑別診斷。
    2022/12/29 22:58
  • 不忌口、不運動!這五項指標有「三項異常」 判定代謝症候群..醫:下場慘!

    您知道什麼代謝症候群嗎,其實這就是在三高發生之前的警訊,目前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男性約39%,女性約30%,事實上,代謝症候群算是亞健康的狀況,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改善,如果做好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恢復到健康的狀況,一旦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勢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等,還有可能發生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
    2022/12/28 23:03
  • 人體「這兩個」器官 相互影響!醫師:若輕忽恐喪命

    心臟與腎臟疾病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事實上心臟疾病包含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高血壓心臟病等,臨床上常見急性或慢性心臟病患者出現腎衰竭,而慢性腎臟病患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因此心臟與腎臟疾病相互影響。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陳世宜表示心臟衰竭是慢性腎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特別是末期腎病的病人,嚴重心臟衰竭。
    2022/12/27 23:03
  • 天冷易引發「心肌梗塞」易致死 醫師警告:這類的人小心!

    氣溫驟降!該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其實天氣寒冷對身體的刺激,民眾必須要注意,尤其人體血管,容易發生收縮,心率加快,而心臟的工作負荷增大,尤其在冬季時候特別要注意一個就是,除了要注意天氣變化以外,也不要忘了有時候我們在節慶當中,在大魚大肉之後,會增加心血管負擔都要特別小心!
    2022/12/26 23:07
  • 天冷保暖做好注意身體狀況 若「這部位」缺血缺氧恐面臨截肢!

    氣溫驟降很多人都感到相當冷,當然保暖一定要做好,關鍵在於天冷有可能併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小心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若病情嚴重有可能的面臨截肢,事實上血管阻塞發生機會大幅增加,年長者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特別小心腳中風。
    2022/12/22 23:00
  • 人類27歲開始變笨?年紀大一無事處? 關鍵是這件事!

    高齡者的腦韌性會使得他們的腦組織,即使不可避免的退化,但是他們的心智功能並不見得會退化,不一定會變成失智症,這樣的韌性腦特質,可能是源自個體的基因,學者認為生命經驗,學習生活習慣,不斷訓練腦力,形成的保護因子,醫師提醒,健康的心態或是持續用腦運動,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健康老化最重要關鍵,若有相關認知功能的困擾,建議諮詢臨床心理師評估和協助。
    2022/12/21 21:37
  • 腳出現腫痛 不一定是「痛風」!也可能是「這疾病」醫:提高警覺

    有痛風經驗的民眾來說,除了在飲食上需要特別謹慎,面對痛風發作,必須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及抽取關節腔液做出診斷,先降低急性發炎反應,再持續使用降低尿酸值的藥物,來減少痛風反覆發作,醫師指出腳關節突然腫痛,特別是腳的大拇指關節腫痛,痛風是最常見,但不可以輕忽,因為年長者也會有假性痛風。
    2022/12/19 22:59
  • 氣溫驟降 這「流行病」恐大流行醫憂死亡人數!恐攀升

    最近氣溫明顯驟降,民眾外出除了做好保暖之外,也要注意流感和肺炎等傳染疾病,今年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還比去年同期高1.5倍,事實上肺炎鏈球菌,絕對不可輕忽,60歲以上族群、入住機構、抽菸者或頻繁與小孩接觸族群,建議民眾積極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死亡風險。
    2022/12/16 23:09
  • 長期慢性失眠... 關鍵因素是「這原因」...沒治療下場慘!

    您是不是有長期睡眠品質問題,其實這樣狀況會罹患代謝症候群,甚至也有死亡風險。國外研究發現,有失眠困擾的人出現憂鬱症的風險高,因此失眠問題,真的不可輕忽COVID-19大流行期間,全球約40%的人出現睡眠問題,而國內失眠比例,攀升至59.7%。
    2022/12/15 23:24
  • 年輕人長期下背痛 千萬別輕忽罹「這疾病」未治療下場慘!

    不少人聽過僵直性脊椎炎,其實這個疾病進展非常緩慢而且還具有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近年來脊椎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傳統藥物及物理治療,免疫調節藥物的進展也相當快速,目前主流藥物免疫標靶藥物,包括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醫師提醒如果發現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民眾必須儘早就醫治療,勿拖延。
    2022/12/14 23:01
  • 氣溫驟降!這類的人「出現這症狀」 當心心肌梗塞找上你

    最近氣溫驟降!民眾保暖注意身體狀況真的要特別注意了,尤其心肌梗塞一旦發生後,不能掉以輕心,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國人在發生心肌梗塞後,一年內仍有15%的風險,會再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是心因性死亡,因此積極與醫師討論,規律服用藥物,健康飲食和加強運動,可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
    2022/12/13 22:5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