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狂抖旅遊警示孫安佐SWAG寵物店老闆輕生領域展開韓國瑜莊瑞雄張元植吳孟庭余天囊腫婚變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96筆

  • 愛吃這類食物 小心濕氣累積體內提高疾病發生率!

    如果您經常處在濕氣太重的環境,會使得皮膚對流散熱不佳,水份無法從體表排出,體表循環不佳,濕氣會累積在體內;或愛吃寒涼食物,造成腸胃蠕動功能不佳,腸胃道調節水份功能失調,長久下來濕氣累積體內,會提高疾病發生率。
    2022/07/13 23:06
  • 皮膚脫皮、脫屑 出現「這狀況」醫警告:皮膚淋巴癌機率增

    如果你長期因為濕疹問題擦藥,不見好轉,可要特別注意了,從過去至今有不少師診病友,有人擦藥擦了兩三年左右卻不見好轉,而且身上從頭到腳出現紅色斑塊,甚至有掉屑情況,醫師警覺不對勁立刻將皮膚組織切片檢查,證實罹患皮膚癌,臺北榮總皮膚部副教授陳志強指出濕疹,很容易被誤診。民眾擦藥後沒好轉仍好不了,應主動告知醫師,盡早確認是否為表皮T細胞淋巴癌!
    2022/07/12 18:25
  • 長時間久坐、站立..這部位「壓力太大」... 導致「椎間盤突出」痛不欲生!

    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會讓人痛到影響生活,有些人的疼痛能自行恢復,醫學進步下椎盤盤突出的手術方式越來越多元,成大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林政立表示,目前越來越多醫師使用脊椎內視鏡進行椎間盤切除手術,因為傷口小,提高手術安全性及術後恢復快。
    2022/07/11 23:06
  • 連40年「國人死因」頭號殺手是「這個癌」! 輕忽篩檢醫:死亡風險高!

    衛福部公布110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0年居十大死因之冠,去年台灣共有5.1萬人,因為癌症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以肺癌死亡率最高,蟬聯12年榜首。衛福部統計發現,癌症死亡時鐘持續快轉,110年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亡,比109年加快20秒,中山醫大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周英香表示,如果家裡有大腸癌,或是乳癌的家族史,一定要記得做提早篩檢的動作,因為有滿多癌症 它其實有家族遺傳傾向,國家現在有提供癌症篩檢!
    2022/07/08 23:56
  • 預防腦中風、主動脈剝離致死! 醫警告別輕忽「這疾病」

    高血壓是一個生理正常的代償現象,許多民眾平時所測量的血壓其實可以分為兩種「收縮壓」和「舒張壓」。收縮壓是指血液由心室「收縮」時,由心臟打出的血流對血管壁所造成的壓力。而因為血管本身是有彈性的,因此當心室「舒張」時,被撐開的動脈回彈後,所產生的流動形成的壓力就是「舒張壓」,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壓性疾病,關鍵在於長期被低估,若要降低腦中風、主動脈剝離惡化致死危險,衛福部最新統計,高血壓性疾病排名有上升趨勢!
    2022/07/07 23:06
  • 疫情趨緩? 「他」直接點出下半年「新冠病毒」與「這」結合、雙重考驗!?

    疫情趨緩現在本土確診人數,這陣子大約三萬人左右,仍然不能鬆懈防疫,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波本土疫情可能會持續到年底,若BA.4、BA.5變異株沒有拉升疫情,7月底有望降至單日新增3000例以內,到時新冠肺炎可能會降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回歸常態監測體系,但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夏季或冬季,今年台灣都會面臨【新冠和流感會一起來】的狀況。
    2022/07/06 22:42
  • 「二尖瓣脫垂」發生關鍵在於這兩大因素 醫:輕忽恐致命!

    二尖瓣膜脫垂是一個相當常見的的診斷,不僅會發生在中年人,年輕族群也相當常見,通常症狀為氣喘、胸痛、心悸,雖然大部分的「二尖瓣膜脫垂」,只需要定期追蹤,不需特別服用藥物,有些二尖瓣膜脫垂會伴隨嚴重的二尖瓣逆流,甚至造成心臟衰竭,需要近一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處理,民眾仍應該要提高警覺,出現症狀最好盡速就醫檢查!
    2022/07/05 23:18
  • 注意!出現這「兩大症狀」應就醫 醫師警告:海馬迴腦區萎縮!

    醫學研究顯示,步態的速度減慢跟穩定度不佳,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發現認知功能和步態的速度會隨時間同時地退化,這樣趨勢甚至在還沒發病之前就可以觀察得到。事實上,對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而言,缺乏運動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醫師建議進行多面向的生活型態調整,包括運動,認知功能的訓練,以及多攝取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進而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2022/07/04 23:19
  • 偏愛吃這幾類食物堆積「內臟脂肪」 不改善醫警告罹癌機率增!

    內臟脂肪會讓人看起來肚子很大,但是除了影響外觀之外,最麻煩的是內臟脂肪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和賀爾蒙。又因為內臟脂肪躲在我們身體裡面看不到,所以就算小腹平坦的人也有可能有內臟脂肪的問題,因此更會讓人容易忽視它的傷害,成大醫師王維理提醒減少含糖飲料、減少喝酒和精緻類碳水化合物、多吃高纖維食物與優質蛋白質,減少壓力,保持充足的睡眠都有幫助。
    2022/07/01 23:21
  • 飲食不忌口、不運動、控糖差 醫警告:每年近萬人死於這疾病

    當我們攝取過多太甜食物或飲料,可真的要特別注意,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每年以2萬5000人左右持續增加,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臺大醫院王治元教授指出,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一般民眾更需要做好飲食控制,降低攝取含糖飲料或食物,降低疾病發生率!
    2022/06/30 23:06
  • 經常做這幾個動作注意認知功能狀況 可延緩失智!

    失智人口逐年攀升,年長者如果走路速度變慢,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尤其現在人口老化嚴重,疾病照護需求增加,失智症病友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出現各種認知功能障礙,對病友和照顧者來說,生活勢必受影響,失智症早期發現與介入,可延緩退化速度,避免持續惡化。
    2022/06/29 23:05
  • 罹「這三種疾病」注意「飲食控制」、「多運動」 有機會停藥!

    很多人擔心吃藥會上癮,也有人擔心吃一輩子的藥會傷身,可能會傷肝傷腎等,對於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要搭配醫師指示服藥,千萬不可自行斷藥,是否停藥,基本上對於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病友,還是要「規則用藥」,配合均衡飲食,增加活動量,調整生活型態去改善代謝指標!
    2022/06/28 23:11
  • 身體這幾個「部位」若「長期疼痛」超過3個月 醫警告:「癌症」轉移風險高!

    提到慢性疼痛,不少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而慢性疼痛特性就是長時間且反覆發生,強烈痛的感受是神經系統的重要反應,台大醫師指出民眾如果有所謂慢性疼痛,應該要了解評估,這個疼痛特性,他的疼痛一些症狀位置,然後他到底持續多久,那慢性疼痛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時候要擔心,有沒有除了骨骼肌肉以外,因此引起的慢性疼痛,擔心是一些癌症的轉移。
    2022/06/25 23:14
  • 有片/出現這幾個症狀提高警覺! 心律不整找上您輕忽恐致命!

    一般正常成人休息狀態每分心跳速率為60至100次,大部份的人介於60至80次之間。其實心律不整,指的是心臟的跳動速率太慢或太快,也會有不規則跳動,雖然大多數心律不整屬於良性,但嚴重仍可能造成致命危險,關鍵在於心臟可能無法將血液運輸至全身,會危及生命,臺北榮總醫師張效煌指出,心律不整大概是從接近50歲左右以後,開始比較容易產生一些,心律不整狀況。
    2022/06/24 23:25
  • 大規模「血清抗體」調查 最脆弱「兩大族群」他直言「被排除了」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將重啟台灣大規模人群血清抗體調查,計畫針對各縣市於2022年1月至6月捐血人血液存檔樣本,依內政部公告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由於有人認為這項調查來得有點晚,在已經有打疫苗的人群中,要透過抗體檢測了解感染率比較困難,因為感染和打疫苗都會產生抗體。
    2022/06/23 23:05
  • 協助骨肉癌病友檢查、治療、追蹤神秘歇腳的家在這裡!

    北榮骨腫瘤中心是全台第一家醫院專治骨腫瘤患者醫院,尤其臺灣每年新增加100多例以上個案,更讓北榮院長陳威明決定在12年前,催生骨肉癌關懷協會,提供給病友與家屬,最溫暖放心的依靠,讓不少遠從中南部與東部特地上來北榮化療、檢查甚至回診追蹤,讓不少家長和病友感到溫馨!
    2022/06/22 22:54
  • 輕忽「這疾病」任由血糖飆高 導致視網膜病變 醫警告 恐「失明」!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10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而這幾年來糖尿病也有年輕化趨勢,事實上糖尿病病友,長期處在血糖過高狀態下,其實對全身都有很大影響,像是視網膜血管產生傷害,引起血液滲漏,造成視網膜組織傷害,影像變模糊、甚至導致視力喪失,醫師警告,血糖控制越不理想,造成視網膜病變的危險性也會增高。
    2022/06/20 23:05
  • 有片/出現五個症狀快篩陰! 醫師:恐罹患這棘手疾病增加共病風險!

    世界各國不斷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許多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一有症狀急著快篩。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就算是陰性,也要留意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通常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
    2022/06/18 23:15
  • 染上新冠病毒 出現這幾種症狀沒注意! 小心病情恐變重症!

    臺灣新冠肺炎疫情,現在有不少確診者康復之後,面臨到長新冠問題,尤其腦霧更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困擾,中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入侵我們身體時,我們的免疫細胞會去攻擊這些病毒,產生發炎反應,但有些人的發炎反應太過亢進,免疫細胞不小心攻擊到我們的正常細胞,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的腦神經細胞,他會造成我們專注度下降,記憶力變差,在西醫門診也常看到一些病患在染疫康復後,因為神經精神的後遺症前來就診。
    2022/06/17 23:05
  • 新冠疫情下 這六項健康照護攸關未來生活樣貌

    健康照護很重要,尤其現在若要以人力來尋求照護,恐怕會面臨人才短缺的情況,事實上現在隨著智慧化發展,各種自動化應用進入到我們生活,相對也帶來新形態數位創新健康,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在新冠疫情下,逐漸成熟的遠距醫療、線上醫師諮詢平台、防疫消毒機器人與智慧穿戴裝置與特製防疫口罩,都是疫情下需求度和詢問度最高的產品
    2022/06/16 23:03
  • 這疾病被稱「沉默殺手」治療標準下修 否則生命受威脅!

    在台灣醫療機構裡面所測的到血壓數字,往往因為白袍效應,比病人自己在家中量到的血壓數值要來的高,因此病人有沒有在家中正確而且定期的測量血壓,將是血壓能否控制得當重要的關鍵,目前高血壓治療目標,從現在下修到小於130/80mmHg,關鍵在於近年來美國及華人高血壓治療的研究均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小於130mmHg,對病人的心血管的預後有著更明顯的幫助。
    2022/06/15 23:31
  • 全球每人每年失去44小時「睡眠時間」 關鍵是它 輕忽賠上健康!

    溫度會影響人睡眠品質,若熱到睡不著、睡眠中斷,基本上就是夜晚飽受失眠之苦,平常工作,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長期來說會波及我們的身心靈健康,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暖化要有不同觀點來看,全球的話最主要的因素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之類溫室氣體,那區域性的原因就不太一樣,可能跟大氣環流有關。
    2022/06/13 22:59
  • 有片/出現「這幾項」症狀 醫:「長新冠後遺症」WHO:難解釋病理症狀

    隨著本土確診人數每天攀升,康復後治療是漫漫長路,就是因為長新冠病友,通常在染疫後的3個月內出現疲勞、記憶力變差或呼吸困難等症狀,並持續數週、數月甚至長達一年。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已知的長新冠已經有多達200多種症狀,長期下來將高度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
    2022/06/10 23:18
  • 有片/新冠輕症:猛咳嗽、痰咳不出來 選擇治療方式緩解改善!?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確診人數居高不下,目前全台累積破260萬人染疫,輕症與無症狀占了大多數,有中醫師門診觀察發現,很多輕症者咳嗽,痰咳不出來,就算是痊癒之後,仍會出現明顯的氣虛現象,像是會比較容易累比較容易喘,就是因為肺部受到影響。
    2022/06/09 23:08
  • 罹患這疾病...導致肺纖維化、關節受傷害! 醫:這部位疼痛注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絕對不行忍耐,醫師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以關節為主要的一個表現,一般來說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你如果有一個關節炎的症狀,或者你的關節會感到腫脹,就要立刻就醫治療。
    2022/06/08 22:57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