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住華科技肇事逃逸孫安佐領域展開二伯酒駕肇逃YouTuber誠品西門房仲招牌謝國樑罷免案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92筆

  • 出現「這三種」症狀未治療死亡率比癌症還要高 醫警告:別做這件事

    根據統計台灣超過65歲以上,將近有1000多位病人會有這種「菜瓜布肺情況」也就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男性居多,由於病人出現咳嗽症狀,容易跟其它呼吸系統的疾病,或因為抽煙習慣而混淆,所以患者通常在長期咳嗽一段時間才會被診斷出來,但這時候肺部已經失去彈性,會影響肺部氣體交換功能,醫師提醒出現咳喘累的情況就要提高警覺。
    2022/12/12 23:03
  • 長期久坐不動看電視 難預防「這疾病」失能風險高!

    深度睡眠可以預防失智,尤其是阿茲海默症,也有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沒有治療,患者記憶力喪失的風險會比一般人平均早10年發生。醫師提醒健康的大腦每晚需要7至9個小時的睡眠,睡前1小時關閉手機;睡前放鬆,比如說聆聽輕音樂,起床到戶外走走曬太陽!
    2022/12/09 23:01
  • 孩童、成人罹「這疾病」發紅搔癢 全身脫屑、摳破皮恐感染致死!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皮膚過敏疾病,與家族遺傳有關,事實上通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況可望緩解,但也有些是在青春期過後或到成年期才發病,醫師提醒要避免皮膚乾燥、流汗、壓力大和焦慮,一定做好保濕!
    2022/12/08 23:05
  • 注意!出現這七個症狀當成感冒! 就醫被診斷為「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也就是血癌,依症狀表現有急、慢性,而慢性白血病病程進展緩慢、症狀通常也比較不明顯,但急性則來勢洶洶,通常會出現發燒、出血、貧血表現,病人經常是遇到緊急狀況,送到急診才確診。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因未成熟的造血細胞過度增生,淋巴性白血病則是淋巴球過度增生,堆積在骨髓就會影響正常造血功能,醫師指出通常是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較高,也影響許多人的一生!
    2022/12/07 22:26
  • 罹「這個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發現時已中晚期!醫:勿輕忽

    攝護腺癌好發於男性,醫學臨床降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越高;早期多沒症狀,約三成患者確診時已轉移,錯失治療黃金期。事實上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時機!現在臺灣開啟「攝護腺癌」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避免傷到其它細胞!
    2022/12/06 23:09
  • 頸部「這部位」莫名腫大、摸起來有硬塊 醫:罹癌機率高!

    說到甲狀腺很多民眾一定不陌生!事實上甲狀腺位在兩條鎖骨正中間凹陷處,往上1.5公分左右,靠近男性喉結位置的下方。甲狀腺主要分泌甲狀腺荷爾蒙,又被稱為甲狀腺素,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心跳等。根據研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女性遠高於男性,比例大約是3比1,造成甲狀腺病變,可能與幼年時曾暴露過量的放射線有關,因此會增加成年後,出現甲狀腺癌的機率。
    2022/12/05 23:03
  • 經常有這習慣的人罹「膀胱癌」風險增30% 水喝太少、頻尿要小心!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中常見的癌症,當膀胱內膜的細胞組織,出現病變,就會引發膀胱癌,事實上膀胱癌,90%為移形性細胞癌,6%上皮細胞癌,有少部分是腺癌,最主要症狀為無痛性,間接性血尿,若有頻尿、解尿不多、尿急、排尿困難,都要特別注意,臺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志賢表示,即使是些微血尿在體檢中發現,也不能輕忽!
    2022/12/02 23:03
  • 全台每年約5千至1萬人「猝死」 出現這症狀...急速就醫!

    如果您是經常每天熬夜或者是愛喝酒打牌,很有可能有非常高猝死風險,事實上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大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以心肌梗塞、腦中風、肺栓塞最多。長輩發生心血管疾病,大多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又以肥胖、久坐、熬夜最多,醫師指出與心臟病相關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都是心因性猝死的促成因子,需要積極控制。
    2022/12/01 22:58
  • 感染「這病毒」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 醫師:致命風險高!

    近期不少人防護鬆懈,許多民眾認為打了新冠疫苗就足以抵禦病毒,導致原本防護得很好的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現在出現感染案例明顯增加。其實大多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當病毒感染增加,細菌也會作祟,因此細菌感染更易引發重症,其中肺炎鏈球菌的重症風險最為顯著,醫師擔心,最怕引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死亡率有偏高現像。
    2022/11/30 23:04
  • 壓力大、情緒差 罹「這疾病」都會區盛行率!高醫:降低生活品質!

    腸躁症不僅影響很多人生活品質,也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在無形中造成相當大的壓力,臨床發現,如果病患已確定排除為器質性疾病與其它警訊,在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3天,反覆出現腹痛與不適症狀,合併有排便次數改變與糞便型態改變,有可能罹患腸躁症。
    2022/11/29 23:09
  • 九合一「民進黨」慘敗投票率低關鍵是「這原因」 學者:難躺著選了!

    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創下史上最糟糕成績,雖然蔡英文總統辭去黨主席,對於這次2022年選後的全國政治版圖,民進黨原先執政的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沒能守住,國民黨在這次選戰中大勝,綠營大敗,關鍵在於投票率低迷,學者分析不出門,大多是綠營支持者,值得關注的是這回台南、屏東慘勝,也意味著民進黨在南台灣,已經不再是躺著選,就會當選!
    2022/11/28 23:05
  • 蔡政府九合一大選「期中考」最後倒數 他曝光成敗關鍵因素是「這件事」

    九合一選舉各政黨競爭激烈,都想從選戰脫穎而出!得到選民認同,這次選舉被認為是總統蔡英文期中考,為了輔選府院黨高層卯足全力幫候選人南北奔波站台,事實上總統蔡英文2020連任之後,歷經新冠疫情等重大考驗,這次選戰結果,對蔡英文來說格外重要!
    2022/11/25 22:59
  • 拚選戰! 「賣芒果乾」催票年輕人無感?!「他」揭密關鍵因素

    蔡英文上任後,兩岸關係一年比一年還要緊張,就連國防部長也坦承,兩岸海峽中線默契,已被中共毀掉、現狀已被改變,種種事件讓許多民眾感到憂心,2020年蔡英文競選連任,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推波助瀾下,激起年輕人亡國感,最後以817萬票連任。這次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府院黨高層輔選下猛藥,再打抗中保台牌,選戰策略真的會奏效嗎?來看專家學者詳細分析!
    2022/11/24 23:20
  • 習慣這四種NG姿勢 加重「這部位」磨損痛起來要人命!

    膝蓋疼痛針的要特別注意了!尤其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出現疼痛、關節僵硬的感覺,甚至會伴隨著肌肉無力。常見的原因有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原發性退化大多是因為肥胖或是老化造成軟骨磨損,次發性退化常發生在受傷後的創傷性膝關節,醫師指出天氣濕冷疼痛就惡化,低氣壓、冷空氣造成疼痛敏感,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
    2022/11/22 23:01
  • 偏愛吃高油、高熱量食物!上腹出現悶痛 醫師:罹「這癌」已晚期

    偏愛吃高熱量、高油食物,小心易罹膽管癌,發現時已晚期.如果您飲食不忌口,又偏愛吃高熱量高油食物,真的要特別注意!因為有部分膽結石與飲食習慣有關,經常抽菸喝酒,本身有三高疾病、代謝症候群,都是膽管癌高危險群,醫師進一步指出罹患膽道癌的患者,感覺不舒服時,9成都會有上腹部悶痛感、沒胃口、體重迅速下降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膽管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發現時已經是晚期。
    2022/11/21 23:05
  • 連續三年「反聖嬰」注意!台灣「這區域」秋冬季節 豪大雨機率增!

    今年是太平洋迎來的第3年反聖嬰現象,中央氣象局表示這是繼199819992000年後,再次出現連續3年,反聖嬰的狀況。事實上過去兩年反聖嬰現象,牽動全球氣候變化,也引發一些氣候災害,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反聖嬰對臺灣的影響,關係比較明確一點,就是碰到東北季風下來跟東風輻合,會在我們台灣東部增加一些降雨,所以臺灣東部跟反聖嬰關係,秋季降雨比較明顯。
    2022/11/18 23:22
  • 長期「慢性發炎」導致嚴重細胞病變恐引發癌症 醫警告「別做這件事」

    肥胖問題對很多人來說,不只是外觀體型問題,其實長期讓身體持續肥胖,有可能造成身體產生長期慢性發炎,關鍵在於體重增加會導致脂肪細胞增大,但細胞被擠壓到極限之後就會破裂死亡。在細胞死亡後,免疫系統會開始清理組織,同時也會釋放發炎物質,就形成慢性發炎,中山醫學大學校長暨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醫師表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再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導致我們的腸內菌相失衡,因而引發過多的革蘭氏陰性細菌,釋放內毒素造成慢性發炎。
    2022/11/17 22:56
  •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醫師盼治療武器多樣化!否則會發生「這憾事」

    世界各國隨著疫情逐漸解封,接觸增加,使病毒感染都有擴大趨勢,因為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漸漸升溫。事實上新冠疫情期間,各國發現,因染疫患者合併細菌感染等臨床情況,導致抗生素用量上升,會使環境中的抗藥性細菌擴散,細菌更容易出現抗藥性,疫後需面臨抗生素抗藥性問題!
    2022/11/16 23:27
  • 輕忽「嘴破」這幾種症狀 醫:罹「口腔癌」機率增速就醫!

    很多人都曾過有過嘴破潰瘍經驗,這樣個感覺其實是很不舒服的經驗,醫師指出口腔潰瘍不僅只有發生在口腔,還會合併一些像發燒、拉肚子、甚至頸部淋巴結腫塊,如果潰瘍超過一到兩星期還沒有好。不只破一個洞,而是整個嘴巴到處破,最好盡快就醫檢查,勿拖延!
    2022/11/15 23:02
  • 臺灣會移動?!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 往「這國」方向移動

    台灣地震頻繁,又處於板塊交界處,不少民眾好奇,台灣是否會因此位移,對此中央氣象局證實,台灣真的在動,關鍵在於氣象局在臉書表示,手機GPS可以監測人們每日移動路線與距離,同樣的技術和概念也能適用於監測台灣地表,透過全台建置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進行大地測量,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地震中心數據大約可以看出來,我們臺灣有點往東南方向移動!
    2022/11/14 23:11
  • 新生兒出生後父母若沒注意「這件事」 醫:死亡風險增!

    (龐貝氏症)是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就是GAA基因發生突變,導致GAA酵素無法分解(肝醣),使肌肉受損。(龐貝氏症)主要分為嬰兒型和(晚發型),尤其(晚發型)。
    2022/11/12 23:22
  • 罹「這幾種疾病」者...骨質疏鬆風險高 醫師:小心跌倒......

    骨質疏鬆其實是一個隱形殺手,平常我們是沒有感覺的,一旦跌倒了,就很容易有骨折的問題,老人家一遇到骨折,可能生活品質就會大受影響,醫師建議還是要多補充鈣、運動、曬太陽,還有維他命D,可幫助骨質鈣質的吸收!
    2022/11/11 23:05
  • 睡覺時鼾聲如雷!小心「這疾病」致缺氧 恐一睡不醒

    研究顯示大約有10至15%的病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其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大約佔3:1,而產生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因子包含有肥胖中年男性,顱顏面顎骨異常,或是鼻腔口咽內軟組織結構肥大,高醫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陳裕豐表示病人一但罹患有呼吸中止症,很容易因為睡眠時所產生的間斷性缺氧,而導致許多系統性疾病的產生,包含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和失智等問題。
    2022/11/10 23:05
  • 近期恐爆發「這三種」病毒 門診量人數暴增!醫師:繃緊神經!

    進入流感季節,您打流感了嗎?事實上新冠肺炎流感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醫師指出都是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潛伏期大約2至8天,症狀就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惡化速度快,一下就會進展到劇烈咳嗽、呼吸急促的程度,嚴重呼吸衰竭就需要住院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免疫力較弱的2歲以下幼兒和年長者,務必要提高警覺!
    2022/11/09 22:57
  • 治療癌症重大突破!北榮首發現「癌基因SALL4」 可偵測治療成效

    臺北榮總血液科主治醫師劉耀中參與跨國研究,首度成功找到【癌基因SALL4】,也就是當癌基因SALL4的表現上升,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會下降,在肝癌腸癌胃癌乳癌患者的癌症組織中,也能發現癌基因SALL4,醫師指出癌基因SALL4可作為藥物治療抗藥性或評估療效好壞的判斷依據,期盼未來能開發新一代標靶藥物
    2022/11/08 23:1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