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孫安佐領域展開蔡家蓁狄鶯小七唐治平現況男星山豬身亡陳俊甫動物園住友化學裁員發票中獎號碼
  • 搜尋:

    作物 結果共1,066筆

  • 改變植物基因救地球!助解決暖化缺糧危機

    包括俄烏戰爭影響穀物出口,再加上極端氣候導致收成減少,聯合國擔心再爆發糧食危機。就有研究機構利用植物基因解碼的方式,要打造能適應極端環境的超級作物。也有新創公司準備透過植物基因改造,來改變暖化現況。
    2023/03/15 14:15
  • 打食品通膨!法國「凍漲」三個月 大罷工又蠢動

    對抗食品通膨危機,歐美都有動作,上星期,美國政府宣布三項新的合作案,一方面強化烏克蘭的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協助農作物供應全球;而在法國,當局則和家樂福等主要連鎖超市達成協議,要對一系列民生物資「凍漲」,法國財長表示,這波折扣將讓零售商付出「上億歐元」的成本;與此同時,法國又有一場大罷工在這星期登場,預計將無期限癱瘓全國經濟!
    2023/03/07 19:57
  • 咖啡農注意 防治獼猴危害農作物神器 雲林電圍網補助起跑

    雲林縣林內鄉、古坑鄉及斗六市每年柳丁、柑橘等經濟果樹產季,都會傳出臺灣獼猴危害農作物事件。為減輕農損,林務局及雲林縣政府110年起擴大補助架設電圍網措施,盼減少農民損失。
    2023/02/26 11:47
  • 青年務農!南韓「智慧農場」 帶動K-農產出口

    南韓從七年前開始積極推動「智慧農場」計畫,幫助傳統農業轉型,著重建立溫室或畜牧場的資通訊網,讓農夫可藉由智慧型手機或電腦遠端操控、監測作物生長環境,減少人力、提高作物品質、也大幅提升產量;計畫成功吸引不少年輕人回流務農,成為「智慧農場」達人。不僅解決農村人口老化危機,也讓傳統農業跟上全球化的步調,進而增加出口競爭力。最近南韓草莓熱銷到越南,單筆交易額就突破300億韓元(約台幣7億),尹錫悅政府發布「新增長4.0戰略」,要讓農水產品成為韓流新勢力
    2023/02/21 20:00
  • 地球第二大的天然碳庫! 維持土壤健康需靠友善耕作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高溫多雨造就土壤特性,而土壤的健康度也跟農作物產量息息相關,像是位在台南玉井的農民,用溫室栽種番茄,不過近年來卻發現,每一區的產量有所不同,找來專家團隊來檢驗,才發現原來每一區的土壤質地不同,在栽種上也要有區隔,而維持土壤健康,不只能幫助作物生長,也能儲存二氧化碳,成為地球的天然碳庫。
    2023/02/19 22:27
  • 除害蟲省工新招 無人機投放寄生蜂球效率強6倍

    運用寄生蜂卵片除蛾類害蟲有益生態永續。花蓮區農改場表示,因須用釘書機一片片釘在作物葉子上,很費工;已實測改用無人機投放載著內裝寄生蜂卵片的蜂球,效率提高6倍以上。
    2023/02/17 16:09
  • 南韓人飯越吃越少 稻米生產過剩危機難解

    南韓民眾飲食習慣改變,稻米消費量去年創下新低,以一碗飯100克來計算,平均一個人一天只吃了一碗半,南韓政府為了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今年開始實行戰略作物津貼制度,向種植稻米等戰略作物的農民給予實質補貼,在野的共同民主黨,推動糧食管理法修正案,主張由政府義務收購過剩稻米,但執政黨不同意,朝野僵持不下。
    2023/02/07 12:39
  • 旅遊也吹綠色永續風潮! 全台首座地熱溫泉在這裡

    台東紅葉不僅是少棒的發源地,過去更是著名的溫泉區,不過受到八八風災的侵襲,整個紅葉溫泉被摧毀,不過如今業者重建後,讓紅葉溫泉再度重生,最特別的是,加入綠色永續概念,在溫泉區旁探勘鑽井要發展地熱能源,完工後,不僅溫泉園區電力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將餘熱用於經濟作物的乾燥流程,這樣的永續旅遊風潮,已經開始在台灣各大旅遊景點慢慢發酵。
    2023/01/22 21:38
  • TVBS《FOCUS世界新聞》攜手《天下雜誌》探索漁電共生商機

    各國積極推動永續能源,台灣也不例外,南台灣雖然陽光相對充足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但卻不見得有一大片平坦的面積能打造太陽能發電廠。在養殖漁場上方架設太陽能板,使用漁電共生的發電方式,也成為另外一種選擇。今(11日)《FOCUS世界新聞》邀請到《天下雜誌》主編劉光瑩接受主持人譚伊倫線上訪問表示「漁電共生起源於前幾年台灣在綠能發展中嘗試農電共生,但因為農作物需要光合作用,太陽能板的裝設會使作物無法種活,因此就出現了獨創的『漁電共生』,顧名思義是在過去都是露天的養殖魚塭上加裝太陽能板,目前陽光充足、養殖漁業聚集的西南部沿海縣市中,以嘉義、台南用地申請最為集中。」
    2023/01/11 16:44
  • 苗栗公館穿龍驛站啟用 結合福菜花海

    公館鄉農會向苗栗縣文化觀光局承租苗栗特色館場域,經過用心的籌備及設計,將舊有的展示空間翻新,創造出以公館在地客家美食的為主題的「穿龍驛站」,並於12月17日隆重開幕,希望苗栗特色館能夠成為公館鄉對外的旅遊窗口,新的觀光據點。 「穿龍驛站」分為「芋香町」賣場部分及「穿龍食堂」餐廳部分,「芋香町」以公館最大宗作物芋頭為主題規劃,以「馥芋公館」為品牌,作為建立公館芋頭品牌、打造公館芋頭知名度的展售空間。而「穿龍食堂」餐廳營運團隊尚在招募中,將以在地紅棗、福菜、紫蘇、芋頭等產品結合客家美食,打造美食基地。 公館鄉農會總幹事古雪雲指出,穿龍驛站將運用公館鄉栽培面積最大宗的經濟作物芋頭,融合客家米食文化,研發創新芋頭美食,因此規畫2大主題館「穿龍食堂」及「芋香町」,提供結合芋頭、紫蘇、紅棗、福菜等在地食材的美味料理及展售相關產品,讓苗栗特色館成為推廣行銷公館芋頭品牌的據點。   今年公館鄉農會已在苗栗特色館後方、沿山道沿路花田撒下向日葵、波斯菊、百日草等15公頃草花,向日葵近日已陸續開放,誠摯邀請遊客能來到苗栗公館體驗更豐富的產業、文化、美食特色,購買在地農特產品,留下深刻的旅遊記憶。
    2022/12/19 16:00
  • 台南農損被認定是人禍 謝龍介轟陳吉仲:農改場廢掉算了

    南臺灣今年日秋後氣溫仍相當炎熱,加上降雨量偏低,各地農作物紛紛出現「瘋欉」問題,瓜果長不大,民進黨台南立委陳亭妃今(23)日質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糧署指出,台南洋香瓜長不大,初步判斷是管理問題,因此不算在天災補助範圍內,讓陳亭妃暴氣,質疑難道一定要陳吉仲現場會勘,才能算天災?對此,國民黨台南市長謝龍介隔空開嗆,若以後都陳吉仲說的算,那乾脆把農改場廢掉算了。
    2022/11/23 17:18
  • 烏俄戰爭影響台中! 新社花海停辦「改種玉米、高粱」

    台中新社花海今年邁入第15年,去年因為疫情停辦,今年又因為受到烏俄戰爭影響喊卡,農委會說種花需要半年的時間,擔心影響糧食供應,現在新社50公頃都種滿糧食作物。
    2022/11/14 20:27
  • 圖輯/極端氣候釀禍! 巴基斯坦辣椒農驚見「灰椒」

    南亞國家巴基斯坦以農立國,農產品輸出為國家重要收入,但近日該國卻遭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不僅因為連續高溫創下歷史紀錄,更因為今夏的強降雨造成嚴重洪水,導致約1500人喪命,損失估計共400億美元。而天然災害也深深影響了國內農作物收成,巴基斯坦身為辣椒出口第四大國,年產量達14.3萬噸,但因災害不斷,今年許多本該是亮紅色的辣椒在收成時卻驚見「灰椒」。農民表示,因為高溫造成辣椒生長不良,加上洪水使作物泡水,才會導致收成不佳,農民苦不堪言。交易商也表示今年的辣椒產量,與過去相比已明顯減少。
    2022/11/08 10:53
  • 錯過等1年!立冬4招轉運掃晦氣 「5生肖」犯太歲當心了

    11月7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代表冬天正式來臨,農作物全數收割完畢、收藏入庫,許多動物也準備冬眠。塔羅牌老師艾菲爾提醒,明(2023)年有5個生肖犯太歲,需把握一年一度立冬轉運的機會,至於今年受本命年影響的生肖「虎、蛇、猴、豬」,則會否極泰來,揮別不順的低潮期,迎來好機運。
    2022/11/02 11:22
  • 極端大旱衝擊加州番茄加工 番茄量少價格水漲船高

    極端氣候導致全球農業都受到影響,2022年加州發生大乾旱,導致加州番茄家工廠受到衝擊,其實從2015年,加州番茄就連續六年下滑,也導致番茄醬價格上揚。其他像是辣椒做成的辣椒醬,芥菜籽做成的芥末醬,也因為產量減少,價格提升,若未來極端氣候持續,農作跟醬料恐怕還會繼續受到衝擊。
    2022/10/19 23:07
  • 全泡水!薑、高麗菜苗、蔥沒了 損失157萬

    颱風加上東北季風,豪雨造成嚴重農損,宜蘭大同鄉農作物,通通泡在水裡,損失統計至少157萬,其中三星蔥更是多災多難,經歷蟲害、乾旱,好不容易快收成,又遇上颱風,另外台7線94公里處,因為邊坡落石不斷,暫時封閉,通往樂水部落的入口附近,下午也發生坍方,居民想回家只能等,不然就是繞遠路。
    2022/10/17 20:16
  • 氣候難民第一排! 雲林地層下陷造就「末日奇景」

    雲林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狀況很嚴重,除了早年超抽地下水,36年前韋恩颱風侵襲,海水淹過路面,整整一個月水都無法消退,引發的結果除了讓地質改變,加速土壤鹽鹼化,導致土質無法再種植稻米、農作物,也讓湖口村的國小被迫遷校,另外也造就了湖口村內,出現一個末日景象,一根根電線桿從此泡在水中,過往的草地農田,已經看不到了。
    2022/10/16 23:57
  • 糧食危機! 極端氣候影響農作生長智慧科技提升收成

    受到極端氣候,跟農業人口下降影響,全台現在逐漸面臨糧食危機,在台灣這邊同樣也是如此,像是很好種植生長的小黃瓜,也因為高溫產量減少,其他像是稻米、香瓜、哈密瓜等等也是,農民除了透過改良品種之外,也引入了智慧科技的概念,除了可以降低人力,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控溫跟控量效果,增加農作實力。
    2022/10/16 22:55
  •   10/16世界糧食日  「全民食物逆轉剩計畫」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推出希望種子卡 親手種植作物 為糧食盡心力 每年的10月16日,我們可以對食物盡點心力!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2021年全球飢餓人口已增至8.28億,約佔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全世界每年卻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台灣一年浪費的食物更高達到384萬噸,每年浪費的廚餘放進廚餘桶,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1萬3500座101大樓」,世界糧食危機已經亮起紅燈。
    2022/10/14 10:06
  • 沙漠變綠洲 – 中國的秘訣

    大陸研究出10秒種一棵樹的方法──「微創植樹」,對沙漠生態擾動最小,還研究出「治沙變土」的方法,先種甘草3~5年後改種馬鈴薯、向日葵、南瓜等經濟作物。另一片沙漠腹地根本就是一片綠洲,還能養殖螃蟹,當地政府引黃河水治沙,比植樹更省錢,效果更好。大陸科學家的目的是要把「被沙漠侵蝕的土地」奪回來,並非要把沙漠變不見!不治理的話,沙塵暴揚起就是半個亞洲皆受害,不是單一國家遭殃。專題在極度乾旱的人類生活禁區,兩大沙漠腹地,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治沙工程」。臺灣雖然沒有沙漠,但有土地沙化問題,慢性糧荒危機。報導把臺灣沙化問題納入,並找出解決方法,用較宏觀、較全面的角度去探討,獲得第六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影片長類優等獎。
    2022/10/02 19:13
  • 植物醫師_田野的白衣天使

    植物醫師為農業界重要的新興職業,他們以專業知識提供農民及時的根治之法,使農民事半功倍地解決作物問題,並降低消費者對食安的疑慮,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態。但因職業定位不明與制度不完善,使人才不足。對此,植物醫師蔡譯文說,臺灣需先完善制度,改變民眾的認同感,才可確立植物醫師的就業空間及服務價值。學者們不斷強調「植物醫師制度」的重要性與獨特性,國內需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植醫制度,並搭配完善的因應措施。 植醫的角色即是教導農民正確用藥,才能減少殃及環境,並達成農業三保「植物、健康、環保」的願景。
    2022/10/02 16:02
  • 越野跑入私人農地! 地主「筍母、地瓜葉」被踩爛

    張先生在自家農地要採收竹筍時,發現土地上被撒了一塊一塊的麵粉,地瓜葉被踩爛,就連好不容易長成的筍母都被折斷,讓他實在心疼,上網查詢才知道原來是一個越野跑團體活動誤闖他的農地,主辦方雖然有傳訊息道歉,但用心栽種的作物被瞬間踩壞,還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修復完成。
    2022/09/26 19:47
  • 3族群注意!秋分後加強養生 「這2種油」護胃、抗憂鬱

    9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從這天開始,晝夜調整為均分,是準備作物收成的季節,在養生方面也有很大的意義。營養師表示,患有呼吸道問題、腸胃和皮膚敏感以及心情鬱悶、憂鬱者,這三大族群需注意身體變化,可以攝取苦茶油養胃、魚油抗憂鬱。
    2022/09/24 15:58
  • 烘焙商機!在地農作變麵包「年銷400萬個」 全家新口味  

    在地推廣又一發!超商全家使用在地東昇南瓜,推出全新「南瓜多穀麵包」,業者指出,近2年先後採購台農57號番薯、萬丹紅豆、大納言紅豆、大甲芋頭等在地作物,開發出特色烘焙商品,創造3億元銷售佳績,像是紅豆、芋頭系列麵包每分鐘就售出5個,其中經典款「紅豆麵包」更是創下年銷破400萬佳績。
    2022/09/14 15:00
  • 1米長中秋大月餅!日橫濱中華街亮相 可供300人享用

    在華人傳統節慶中秋節的這一天,日本稱作「十五夜」,日本的習俗不僅僅只有賞月,還有感謝豐收,供奉一些看起來像月亮的供品和農作物的習慣。而今年在橫濱中華街的玫瑰飯店內,一塊直徑約1公尺的巨無霸月餅亮相,月餅重達60公斤,份量足足可供300人食用,看起來相當澎湃。
    2022/09/09 12:46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