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許稚佳
◎ 攝影/胡瑞麒
「等一下!等一下喔!」正在收攤的市場菜販,叫住騎著三輪車收菜的凱維,給了他2大包沒能賣掉的醜蔬果,每天下午一點半,凱維都會騎著「華美廚房」的三輪車,穿梭在市場中,把攤販賣不完的麵包、賣相不佳的蔬菜、過熟水果給帶走,將這些「剩食」帶回廚房,變成一道道美味「佳餚」,用隨喜的方式供餐給需要的民眾。
向上市場攤販都會將賣不完的菜留給華美廚房。 (圖/胡瑞麒攝)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在2017年成立,總負責人廖佳倫家裡本身務農,從小就見識過生產端產生的農作物浪費,而她上一份工作是在百貨超市,「很多蔬果明明可以吃,卻礙於規格、外觀要丟掉,真的很可惜。」看到這些食品的浪費,讓她決定做剩食廚房,找到有相同理念的凱維,一路相輔相成。
凱維每天下午1點半就出發到向上市場,把剩下的蔬果收回來,「一開始只有2、3家攤販會給,到現在已經有20多家攤販加入,只要有還能用、賣剩的,就會留給我們。」留下來的蔬果,有些看起來還很完好,凱維撿起一根根小黃瓜放進袋子,「這些看起來都不錯,但如果是擺在攤販上賣,民眾還是會選更綠、更美的。」
每天騎著腳踏車去拿菜,是凱維的日常。 (圖/胡瑞麒攝)
這台紅色的三輪收菜車在市場已經很有名,「有些攤販即便沒有固定給菜,但有時看到我的腳踏車也會叫住我,把還可以用的菜給我」而籃子裡有時也會看到幾個已經切開的水果,「那些是攤販要請我吃的,這是我們之間的默契。」凱維笑說。
賣菜攤販也說,這樣的默契已經很久了,每天都會特別把蔬果整理留給他,有時候會多給一些,就當成是做善事;且不只是蔬果,凱維表示,市場有些店家普渡後的零食、泡麵,也都會不吝嗇的一箱箱給他,讓他們能分配給需要的人。
華美廚房下午都會有不少民眾等著拿菜回去。 (圖/胡瑞麒攝)
回到位於五權西六街的廚房,現場已經有不少民眾在等待,因為每天下午2點,都會開放民眾免費拿菜,「我們把晚上需要煮的量拿走後,剩下的就給民眾拿,他們也拿自己需要的量,取得一個平衡。」民眾熟練得拿出袋子把挑到了蔬菜、水果、麵包裝袋,「這些豆子今天晚上就能炒一盤,這些香蕉把黑掉的地方切掉可以再吃。」正在挑菜的阿姨說,這樣一來不只能省一點買菜錢,也可以減少浪費。
接近傍晚時段,凱維變身成廚師,熟練拿出各種「剩食」,變出蒜炒A菜、奶油白菜、茴香蛋,三杯菇豆乾、絲瓜冬粉和魷魚菇菇湯等5菜1湯,天一黑就有客人上門,「凱維號稱是台中小當家耶!」幾乎天天上門的常客小臻笑說,自己隻身在台中,常常不知道要吃什麼,加上物價高漲,來到這裡他們煮什麼,自己就吃什麼,真的很不錯。
華美廚房將剩食巧手變成一整道日常料理,供民眾隨喜用餐。 (圖/胡瑞麒攝)
常客小臻幾乎天天來吃飯。 (圖/胡瑞麒攝)
廖佳倫說,很多客人來到最後都會變成朋友,到這吃飯聊天,還會約出去唱歌、逛街「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對方真名,但在這,每個人都能很真誠、很輕鬆的交流。」同時也會希望民眾來這能學習到「分享」,曾有客人一來就把大量的飯菜掃光,絲毫不顧不留給他人,這種人就會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而剩食廚房沒有限制特定族群,人人都能來吃,難免會遭受質疑,廖佳倫解釋,廚房幫助的是一群「無法被量化」的人,像是低收入戶、清寒家庭、無家者都有在案登錄,也有機構幫忙,但像是在貧窮線邊緣、收入月光族、經濟吃緊的單親家庭、短暫失去經濟能力的這些人,沒有達到政府規定標準,但卻很需要被救急,「我們要當接住這群人的網子,讓他們不要往下掉,不讓他們成為變成被量化的人。」
華美廚房總負責人廖佳倫。(圖/胡瑞麒攝)
剩食廚房的理念也在華美社區悄悄發芽,不只向上市場的店家攤販,連廚房周遭的餐廳、鄰居都跟著響應,「許多人會把家裡煮好的給我們加菜,有些人臨時要出遠門,就會提前把冰箱裡的東西捐來給我們,避免壞掉,就連隔壁賣雞蛋糕的也會把當日做好沒賣完的送給我們。」甚至有民眾來吃飯,在隨喜箱中投下了整包5000元的振興券,用行為表達對廚房的支持。
廖佳倫說,一路走到現在,深深感觸,像華美剩食廚房這樣的地方有存在的必要,讓小家庭、市場剩餘的食材能免於被丟棄的命運,「且每個來吃飯的人可能都有故事,我們從不主動過問,只希望能服務他們,成為他們維持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