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相豐富的阿里山是鄒族原住民的主要居住地之一,鄒族人世代居住於此,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發展出獨有的文化。然而近 30 年來氣候變遷持續加劇,卻使鄒族傳統文化備受衝擊。© weniliou / shuttrstock.com

氣候危機在臺灣:熱旱威脅鄒族文化!阿里山消失的神花金草蘭與春筍

◎ 文章來源/GREENPEACE綠色和平
◎ 封面圖片/© weniliou / shuttrstock.com

阿里山是臺灣遠近馳名的熱門旅遊景點,除了擁有日出、雲海、晚霞、森林、神木群等絕美多變的自然景觀,因發展林業而修築的森林鐵道不僅是當地特殊的歷史地景,更是許多人來到阿里山期待體驗的行程。除此之外,林相豐富的阿里山也是鄒族原住民的主要居住地之一,鄒族人世代居住於此,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發展出獨有的文化。然而近 30 年來氣候變遷持續加劇,卻使鄒族傳統文化備受衝擊。

孕育豐富植物林相與鄒族文化的阿里山,是臺灣極端天氣事件衝擊的第一線受害者。阿里山面對的極端氣候風險,是複雜而複合性的,近年不只有強降雨及土石流,還有長期不下雨而致天乾物燥。2021 年 3 月,阿里山林班地發生森林大火,火勢延燒五日,專家分析與氣候變遷所致中南部極端乾旱有關。(註1)而除了雨量極端變化外,溫度上升,也使以往依循海拔高度而變的植物相失去原有的秩序,衝擊與在地植物緊密相嵌的鄒族文化與經濟收入。

被譽為「鄒族神花」的金草石斛,又名「金草蘭」(註2、3),生長在海拔 800 至 1,800 公尺暖溫帶氣候,在距今千年的鄒族神話時期即已存在,是鄒族儀式中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媒介。 

金草蘭,難以尋覓的戰神之愛

外界較熟悉的鄒族祭典「戰祭」(mayasvi)又稱凱旋祭,每年 2 至 3 月在特富野部落舉行,祈求戰神庇佑勇士,並拔除厄運與疾病。儀式中,鄒人在會所(kuba)的屋頂放上金草蘭,參與戰祭的鄒族男子,會將採摘到的金草蘭葉子別在皮帽,藉以讓神靈認識族人。

金草蘭(又稱「金草石斛」)在阿里山鄒族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鄒族祭典中族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莊信然

金草蘭(又稱「金草石斛」)在阿里山鄒族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鄒族祭典中族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莊信然

長居阿里山特富野部落的長老高德生說明,依照鄒族古訓,神花是不得人為種養的,在採集上有許多規矩:必須在儀式舉行的當天凌晨太陽昇起前,由頭目家族帶領特定家族前往採摘,「是鄒族人憑藉得到神的祝福的重要植物。」

然而,對鄒族文化而言如此重要的植物,正在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許多蘭屬植物開花條件受到溫度及光的影響,低溫環境能誘導植物開花,高溫則抑制開花,每年 11 月下旬(秋、冬季)的低溫能刺激花芽形成,並於 1 至 3 月(春季)開花,金草蘭的誘導開花溫度,大約為攝氏 12 度(註4)

分析阿里山氣象測站歷年每月最低溫資料,可以看出近 30 年來,秋冬季 (10 月至隔年 1 月)的最低溫皆有逐漸升高的趨勢。 

阿里山氣溫趨勢熱點圖,顏色逐漸變身代表氣溫逐年升高。© Greenpeace

阿里山氣溫趨勢熱點圖,顏色逐漸變身代表氣溫逐年升高。© Greenpeace

以氣候模型推估,不積極減碳情境下,阿里山 11 月平均溫度將在十年內攀升至攝氏 13 至 14 度,2050 年更可能升溫至攝氏 14.4 度,未來神花蹤跡恐怕更難尋覓。

氣候模型推估阿里山11月平均溫度上升趨勢,至2050年可能升溫至攝氏14.4度。© Greenpeace

氣候模型推估阿里山11月平均溫度上升趨勢,至2050年可能升溫至攝氏14.4度。© Greenpeace

高德生指出,由於溫度提高,過去在特富野附近原始林、甚至較低海拔的喬木旁能採到的金草蘭,現在必須得到更高海拔的深山費力尋找。神花不再有跡可循,使傳統儀式需要在當天凌晨才能採草的古訓面臨挑戰。

「近年大家被迫採取權宜之計,提前開始到深山尋找,好不容易找到金草蘭後,放在部落外圍架起的高架,待儀式舉行時再拿進部落使用。」除了生長地點往更高海拔移動外,高長老觀察到金草蘭的植物形也發生改變。「以前的金草蘭,從根部到尾端葉子都很茂盛,現在葉子變得稀疏、不漂亮。」 

高德生致力推動鄒族文化的傳承,是鄒族獵人協會的創會理事長,更是鄒族的植物專家,熟稔阿里山從地下、地被、低海拔、中海拔乃至樹冠層的豐富植物林相。© Greenpeace

高德生致力推動鄒族文化的傳承,是鄒族獵人協會的創會理事長,更是鄒族的植物專家,熟稔阿里山從地下、地被、低海拔、中海拔乃至樹冠層的豐富植物林相。© Greenpeace

春雨不落,筍災影響在地生計

對仰賴經濟作物為主要生計的鄒族人來說,日常最有感的氣候變遷衝擊是農作物產量的劇變。

所謂的「雨後春筍」,筍子在土裡生長,每當下過春雨後才從地下冒出頭,但因筍子照到光會變苦,農民要抓準時機採收到甜筍,從雨落到採收等於是和時間賽跑。阿里山鄒族人家家戶戶以採收竹筍販賣為收入來源,種類從轎篙竹、桂竹到麻竹都有。高德生說,過去每年 3 月春雨季是採收春筍的季節。雨季時,大清早族人就開始整理竹園、準備割筍,現在卻因為春雨不下,完全沒有動靜。 

阿里山竹筍因降雨減少枯黃,無法採收。© Greenpeace

阿里山竹筍因降雨減少枯黃,無法採收。© Greenpeace

分析阿里山測站歷史資料,單看各個月份的月降雨量變化,發現近 30 年(1990 至 2021),阿里山的 3 月平均降雨量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相較 1990 年,阿里山地區 2023 年 3 月平均降雨量已經減少 37.26 公釐,旱災造成竹筍欠收,政府目前僅能從末端補助,暫時紓困,缺乏長期因應對策政策。

圖表藍線分別代表每年3月的降雨量;紅線是以15年移動平均,呈現數據的滑動平均值;綠線為1990年至2021年的簡單線性回歸,可以看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Greenpeace

圖表藍線分別代表每年3月的降雨量;紅線是以15年移動平均,呈現數據的滑動平均值;綠線為1990年至2021年的簡單線性回歸,可以看出逐年下降的趨勢。© Greenpeace

高德生表示,筍子收成以秤重計價,但是「今年(2023年)3 月底才下第一場雨,雨一少,筍子就變得又細又輕」,導致筍價低落,買賣不敷成本。有時,雨在不該來的時候來,更導致作物的收成時間錯亂。

以轎篙筍為例,原先 4 月要收成的轎篙筍,收成時間延到 5 月,和麻竹筍重疊,導致人力分配困難。高德生初步推估,現在竹筍的產量,約莫比四年前少一半,且由於今年春天幾乎沒有下雨,產量可能比去年更少,當地還有滿山遍野整片竹林呈現枯黃凋萎的情況。筍災對族人的生活影響甚鉅,近期已經開始和植物學家討論,大宗經濟作物消失之後如何因應。

高德生感嘆:「任何的刻意,都會對自然造成影響,不去過度傷害生活的環境、對大自然多一份謙虛,是面對氣候改變唯一的途徑。」 

綠色和平呼籲重視氣候治理,化氣候危機為轉機

臺灣近年一再面對大規模的旱災,政府及媒體的重點都放在對工業及農業的影響,缺乏對於原住民社區的文化及經濟衝擊評估和研究,更未見對社區提供足夠的支援。在未來降雨持續減少的情況下,乾旱對於阿里山不同部落的傳承,將構成更多直接的威脅,政府應主動盤點各原住民社區極端氣候風險,按衝擊規模的優先順序展開應對工作。

註1:《環境資訊中心》(03/23/2021),〈延燒五日 阿里山森林大火終撲滅 幸未損及珍貴林木〉,網址: https://e-info.org.tw/node/230167
註2:作者:彭鏡毅。P_5_367。典藏者: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數位物件典藏者:臺灣生命大百科。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國際(CC BY-NC 4.0 International)。發佈於《臺灣生命大百科》(2023/05/24瀏覽)。
註3:訪談中長老補充:「神花都是金草石斛(金草蘭),但金草石斛不全是神花」意指:只有在特定要舉辦祭儀的情境下,在給定的時間點前往採集、在儀式中用予作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金草蘭,才是「神花」。
註4:楊旻憲、許嘉錦(2015)〈不同海拔高度變溫處理對春石斛蘭開花之影響〉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129: 1-10 。

◎ 看更多文章/GREENPEACE綠色和平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