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ntagepix / shutterstock.com

松葉蟹、龍蝦價格飛漲,吃到飽恐成絕響?產量減少不只因氣候變遷?

◎ 文章來源/GREENPEACE綠色和平
◎ 封面圖片/© Vintagepix / shutterstock.com

臺灣人愛吃海鮮,產地來自阿拉斯加的松葉蟹(也稱雪蟹)和波士頓龍蝦(產自緬因州)更是吃到飽的熱門料理。但近來產量銳減、價格上漲,未來也許更難「吃到飽」。為什麼松葉蟹 3 年內消失 70 億隻?龍蝦被列入「避免食用」清單?

可能吃不到的松葉蟹和龍蝦,究竟發生什麼事?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調查發現,在連續多年的創紀錄高溫後,白令海(Bering Sea)東部成年松葉蟹和未成熟母蟹數量,來到近 50 年來最低。美國 CNN 等媒體報導指出,美國阿拉斯加松葉蟹(snow crab)從 2018 年至 2021 年,數量已從 80 億隻銳減至 10 億隻,當地漁獵部和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於 2022 年 10 月宣布取消松葉蟹捕撈季。

美國阿拉斯加松葉蟹(雪蟹)產量銳減70億隻,當局宣布取消松葉蟹捕撈季。© Vintagepix / shutterstock.com

美國阿拉斯加松葉蟹(雪蟹)產量銳減70億隻,當局宣布取消松葉蟹捕撈季。© Vintagepix / shutterstock.com

與此同時,為了因應當地漁業導致極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ern Atlantic Right Whales)面臨滅絕,蒙特利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的海鮮監察計畫,首次將龍蝦列入「避免食用」的紅色名錄。這消息震驚了緬因州的龍蝦產業,由於其中牽涉的經濟影響相當龐大,不同群體的反應非常極端。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每年釋出的報告,均指出大多數海產沒有被過度捕撈,例如最新數據顯示,在 460 種海產當中,只有 51 種被過度捕撈,245 種狀況尚不明,但情況比很多國家還要好。那到底發生什麼事? 

殘酷的真相:過度理想的「最大持續生產量」

漁業管理通常是以魚類物種為單位,考量可以從海中撈出多少魚,讓留在海中的數量足夠維持該物種繁衍。按照這個方針,通常是捕撈目標物種的 60% ,即管理者理想的「最大持續生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但這個策略其實非常理想化,最重要的是所謂「最大持續生產量」實際上很難執行。正如知名海洋學家 John Shepherd 所說:「數魚就像數樹,只不過魚是看不見的,而且還一直在移動。」

而氣候危機更使海中的魚群數量難以估算,更遑論明年甚至後年的數量。牠們究竟是消失了?還是遷移了?牠們的獵物和掠食者有沒有受到波及?對海洋生態有哪些影響?溫度變化如何影響牠們的生理狀態?後代能否繼續繁衍、還是走向瀕危?

人們以為漁業管理人員應該至少會減少捕撈限額,來應對氣候危機,但他們通常不會這麼做,直到出現問題,再推拖「是氣候變遷的錯!」 

在海綿上的金色帝王蟹(golden king crab),綠色和平團隊於美國白令海珍珠峽谷進行海底研究時所發現。© Todd Warshaw / Greenpeace

在海綿上的金色帝王蟹(golden king crab),綠色和平團隊於美國白令海珍珠峽谷進行海底研究時所發現。© Todd Warshaw / Greenpeace

這樣的狀況正發生在松葉蟹身上,可能帝王蟹(king crab)也曾有相同遭遇。拖網漁船在捕魚時順道撈起了大量螃蟹,促使美國和日本早在 1964 年即設立「禁止拖網捕魚區」。但這些措施在70 年代就被拋諸腦後,螃蟹從此失去棲身之所。當更多螃蟹因冰層變化而暴露在危險之中,捕撈限額又相當寬鬆,帝王蟹的數量因此暴跌,現在輪到松葉蟹遭殃。

氣候危機絕對難辭其咎,但人類的貪婪和傲慢也是禍端。 

管理和執法過度寬鬆,海洋生態和漁業雙雙遭殃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守護海洋專案負責人 John Hocevar 表示:「我在綠色和平工作期間,有機會在白令海帶領 2 次潛水考察,親身見證工業式拖網漁船對脆弱珊瑚及海綿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藉此提出『必須設立海洋保護區,才能免除不確定因素』,確保生態系統不受侵擾,以免損害生物多樣性,甚至漁業本身。」

然而,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一如既往地反對建議,在管轄的 90 萬平方英里海域(約 233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超過 42 個臺灣海峽面積),沒有任何一個範圍完全禁止捕魚

而在數千英里之外的漁場,雖然環境截然不同,但緬因州的 4,500 位龍蝦漁民也面臨相似的處境。緬因州的水域有 300 萬個捕蝦籠,成為纏繞鯨魚及其他海洋生物的致命危機。 

龍蝦漁民在美國緬因州設置數百萬個捕蝦籠,對瀕危北大西洋露脊鯨及其他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spwidoff / shutterstock.com

龍蝦漁民在美國緬因州設置數百萬個捕蝦籠,對瀕危北大西洋露脊鯨及其他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spwidoff / shutterstock.com

美國《瀕危物種法案》作為保環境法的基石,一直規定各地採取措施防止物種滅絕。但目前為止,當局採取的行動尚未達到法規要求。如今北大西洋露脊鯨僅剩下不到 340 隻,相較 10 年前已減少近 100 隻。

除此之外,氣候危機當然也是影響生態的因素。有證據顯示氣候變遷改變了鯨魚的遷徙模式,與許多捕魚區有更多重疊,而環境變化的衝擊,也加劇了鯨魚的不穩定狀態。

縱使氣候變遷惡化了海洋危機,全球政府與業者除了必須積極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遷,也應更確切地落實海洋保護措施。

John Hocevar 呼籲:「我們不能再沿用 30 年前的法規標準,一味限制捕魚量。各國必須迅速行動,設立完全禁捕的保護區網絡,既可以幫助海洋生態從我們的錯誤中恢復,也可避免這個錯誤造成更大傷害。否則,更多標榜為永續發展的漁業根本不永續,最終無以為繼。」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守護海洋專案負責人John Hocevar(右二)於2018年1月,與好萊塢影帝哈威爾巴登(Javier Bardem)在南極進行潛水生態調查。©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美國辦公室守護海洋專案負責人John Hocevar(右二)於2018年1月,與好萊塢影帝哈威爾巴登(Javier Bardem)在南極進行潛水生態調查。©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重啟聯合國協商會議!推動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

所幸,經過近 20 年的推動,2023 年 3 月 3 日終於為全球海洋守護者迎來歷史性的一刻。聯合國正式通過《全球海洋公約》,全球達成於 2030 年保護 30% 海洋的共識!接下來,綠色和平將加快推動各地政府簽署條約,目標於 2025 年聯合國海洋會議(UN Ocean Conference)能夠落實獲科學證據支持的海洋保護區方案,邁向「30x30」 ─實現 2030 年保護全球 30% 海洋的目標。

◎ 看更多文章/GREENPEACE綠色和平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