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食材再用】

食材永續新浪潮,邊角料剩食變續食

◎ 採訪撰稿/陳文越
◎ 攝影剪輯/鐘德榮
◎ 封面圖片/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當精美的法國菜端上桌時,小巧的份量和細膩的擺盤讓人不僅僅享受到了味覺的滿足,更感受到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彷彿一秒間飛到了法國。

在這個優美的餐廳內,我們看到了精緻法式料理的追求,其中包括了對食材尺寸的極致要求,但這也意味著在過程中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費。然而,這家餐廳找到了巧妙的解決方式,將龍蝦沙拉的製程和龍蝦餐點的製作過程相結合,充分利用龍蝦的各個部位,避免了浪費。

TVBS

法式餐充分利用龍蝦的各個部位。

首先,龍蝦的Q彈多汁的兩支大鉗和最多肉的身體段被取下,然後經過香煎處理,用奶油和香料調味。接著,不平整的前後端被切下,再加上小小的配菜,一道佳餚就完成了。而至於龍蝦的其他身體部位,也沒有被浪費,它們被用來製作續食。

法式餐廳的二廚Eric解釋說:「這部位是我們平常出餐時的食材,牠的身體會拿去出餐,牠的鉗也會拿去出餐。牠的關節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做成一個很正式的食材,所以我們把它拿來做續食的部分,我們加點橄欖油,需要比較深的烙烤的味道,所以我們會讓它的紋路再深一些。」

TVBS

法式餐廳的二廚Eric將普遍法餐製作時會捨棄的龍蝦關節部位用來製作續食。

這種巧妙的廚藝將原本被視為邊角料的食材重新賦予了生命,端上桌後,成為一道美味的餐點。

法式餐廳的主廚鄭裕錞進一步說明了他們如何充分利用食材,甚至連麵包和奶油都被重新利用。他解釋:「麵包的話,就是我們平常在出餐的頭尾,然後我們會回收,回收之後烘乾打成粉,再把它做成新的麵包。像這種回收的麵包,它可以用到60%,是用回收的麵包粉。很多人都會認為法國料理是最浪費的,所以我想要讓大家可以其實可以改變一下這個想法。如果沒有做續食的話,大概有40%左右的,就是每天的耗損。其實做完續食之後,有一些可以再利用的,可以其實可以減少到剩下15%左右。」

這家法式餐廳的努力不僅展示了如何將廚餘轉化為美味佳餚,還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示範,教育我們如何在餐飲業中實現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方法不僅有益於環境,還能改變人們對食物浪費的認識,將廚餘再利用,為我們的星球和未來做出一份貢獻。

「剩食不再是剩食,讓食材華麗轉身,就是為了響應零浪費精神。」台灣不僅在食材的應用上積極響應,全球也吹起邊角料再利用的風潮。除了食材再利用,環境永續意識也在食品產線的前端嶄露頭角。

TVBS

碾米剩下的碎米被收集起來,與地瓜酥等地方特色食材混合,添加特製的調味料,經過人工搓揉和氣壓處理,形成小米餅。

這一天,我們來到台南的斗南精米工廠,這裡的碎米分離機是選米過程中的第二道工序。這台機器有七層篩網,將不合格的米粒一層一層篩掉。這些被篩掉的碎米通常較小,可能是在生長過程中受損而斷裂的。

友善耕作稽核員張耀裕解釋了色彩選別機的運作方式,它使用紅外線來檢測不合格的米粒,然後用高壓噴氣將其吹走。這些碎米在過去通常被視為垃圾,要麼餵給動物,要麼變成有機肥料。但隨著國際糧價上升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種植可食作物的時間窗口變得越來越短,這使得食物更加珍貴。因此,將一個食物的每個部分都充分利用不僅有助於減少浪費,還有助於減少種植可食作物所需的土地和資源,有助於環境永續。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全球有高達8.7億人受到飢餓之苦。然而,全世界每年卻丟棄高達9.31億噸的食物,僅台灣一年就浪費了384萬噸食物,足以堆起1萬3500座的101大樓。食材的永續再利用已成為當務之急,而有業者正抓住機會,發展出「惜食系列」。

在碎米加工廠,碾米剩下的碎米被收集起來,與地瓜酥等地方特色食材混合,添加特製的調味料,經過人工搓揉和氣壓處理,形成小米餅。這種尺寸的小米餅是為了充分展現碎米的特殊性,它們飽滿的外觀讓人不會察覺到這些米粒本來是被淘汰的。

碎米再利用業者林進誠表示,這種做法受到了民眾的高度接受,因為人們逐漸接受了「不浪費」的理念,並認識到環境的永續重要性。這種永續浪潮不僅改變了人們對食物浪費的看法,還有助於減少浪費,為我們的星球和未來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永續浪潮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在食材再利用還是在食品產業的前端,都在推動著這個新的文化。

相關影音

TVBS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