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氣候糧少】

極端氣侯農業大考驗,改良農作抗旱防病蟲

◎ 採訪撰稿/劉俐均
◎ 攝影剪輯/余信翰

從空中俯瞰,占地3.3公頃的農地,放眼望去一片綠意盎然,在飽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南台灣,反而沒有乾旱痕跡,而在農區的中央,還有一座小池塘。

近幾年中南部的旱象非常的嚴重,導致休耕以及停耕的狀況是不斷的發生。不過我們在青農李法憲的2.5公頃的農園裡可以看到,這邊像是果樹還有農地都澆灌的非常的茂盛,很大的因素都來自於這個生態池,這生態池不僅在旱象的時候,可以提供穩定的水源,還可以維持這個農區整個生態平衡。

青農李法憲說:「我就是希望它能夠保持一個活的一個狀態、一個流動的一個狀態,所以我的底層是完全沒有任何的舖面,它是完全可以自由、自然的滲透到地下水層去,我們刻意的保留了這樣的中島,目的是為了讓這些鳥類他們在棲息的時候,牠在中間棲息不會受到人的干擾,目前觀察起來,不管是陸域生態或水域生態,它對這一座農場所帶來的微氣候,其實改變是非常的明顯的。」 

TVBS

青農李法憲介紹有機農園。

從農田再往裡面走,果園、雞舍,還有養蜂區,就像是一座小型的生態園區,而這座生態池可以說是整座農區的心臟,滋養水源還有維持生物多樣性。李法憲說,「這裡的生物當牠們來到這裡生活的時候,牠們有裡面,水池裡面有牠們的食物的來源,發揮這裡儲水的功能,然後讓這一個環境,比如說這裡是我規劃的一個果樹的環境,所以它們在這裡,我也不太需要再幫它澆水了,因為它這裡的水池的水,自然就可以成為這裡的果樹很棒的一個,水分的一個供應的來源,那當然它需要一點時間,從我自己的規劃,我預計至少要五年的時間,能夠讓這整個生態環境,隨著數樹木的長大 時間的長大,以及這些更多的鳥類,在這裡定居下來,才能夠五年的時間,才能夠發揮足夠的功能。」

除了水域生物、陸域生態也同樣重要,養雞、羊也是維持平衡的關鍵,運用將近3年的時間,讓生物找到棲息地,農作物自然而然就會受到保護,即便不使用化學農藥,病蟲害問題也能慢慢降低,因為氣候變異,病蟲害也成為農業的一大挑戰,每年造成1/5作物減產。

於是農灣和生技業者合作打造「先知稻」水稻健康種苗技術,希望透過環保有效率的農業新科技,提高台灣糧食自主率。生技業者種子處理主管陳家安拿起稻作秧苗,說:「一般的稻種其實是一種米黃色,底部有染出紅色印記,處理過先知稻是一個紅色。」這就是利用先知稻的技術處理,讓育苗期間能夠抵抗病蟲害侵襲。

TVBS

農灣和生技業者合作打造「先知稻」水稻健康種苗技術,期盼透過農業新科技,提高台灣糧食自主率。

在種子階段,透過科技處理,利用先知稻浸泡種子,等於先幫秧苗打疫苗,預防水稻最常見的縱捲葉蟲、二化螟蟲等等病蟲害。生技業者種子處理主管陳家安表示:「先知稻它預防四種病蟲害,一個叫就是主要的是稻熱病、紋枯病、縱捲葉蟲跟二化螟蟲,隨著氣候的變遷,那其實整個水稻病蟲害一直在改變,那像之前稻熱病它只有一期作會發生,那現在其實到二期作也會發生。」

一包一包的稻米包裝出貨,跟農民契作的稻米,使用先知稻,即便在這幾年極端氣候侵擾之下,產量仍然維持一定水準,甚至還能提升。西螺鎮農會總幹事廖錦富說,「先知稻今年正好第10年了,因為這10年當中,那個技術也進步了不少,而且農民用了之後,每一期可以減少一到二次的,防治的資材跟人力。」

TVBS

氣候變遷不斷加深的狀況下,台灣南部旱象未解,嘉南平原三年來已經休耕四期稻作。

在氣候變遷不斷加深的狀況下,全球正遭遇氣候反撲,歐美國家熱浪席捲、洪災、旱災,台灣南部旱象未解,嘉南平原三年來已經休耕四期稻作,全球小麥的產量也因為氣候、戰爭導致產量下修,有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印度河、恆河平原51%的小麥耕地,將面臨高溫逆境,導致減產。

在越來越不確定的氣候變遷下,仰賴溫室的比例也逐漸提高,在果園、蔬菜園,隨處可見這種溫室設施,而這處溫室種植的正是台灣重要的溫帶水果,被稱為「紫金」的葡萄。台中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徐錦木向我們介紹:「羅娜公主的話,它特殊的就是說,我們葡萄一般想像是圓的,它是一個木瓜型的,它就是一個新奇果型的。」果實上窄下寬,木瓜形狀的葡萄,是經過一連串的繁殖、整枝修剪、性狀調查、穩定性還有一致性試驗,歷經7年,在2023年取得植物品種權。

台中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徐錦木表示,「果實要轉色的時候,它的花青素在形成的時候,要有一個日夜溫差,越大的話它的花青素形成會越好,但是現在溫度高了以後,夜溫一直再升高,日夜溫差變小,所以我們現在育種的方向會選用說,像麝香葡萄這一類的青皮的,它就不會有轉色問題。」

葡萄分為冬季以及夏季兩季的收成期,不過現在夏天太熱,以及冬天太冷的極端氣候影響之下,要怎麼讓葡萄的產量又穩定又好呢?除了靠選種之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智慧的監控,像是靠這個智慧監控,要控制濕度以及溫度,是完全適合葡萄的生長環境。

TVBS

台中6號羅娜公主,經過一連串的繁殖、整枝修剪、性狀調查、穩定性還有一致性試驗,歷經7年,在2023年取得植物品種權。(圖/台中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中農業改良場農業機械助理研究員 張金元表示,「因應我們這個極端氣候的部分,夏季的時候光線其實是一個很充足的情況之下,那我們就要透過那個降溫,開啟捲揚 開啟天窗的方式來去做調控,那這邊的話技術面,就會有硬體的一個設計,溫室的結構,那軟體的部分有複合因子的控制,然後再加上我們的一個栽培技術的一個結合。」

利用5G智慧監控,穩定產量、品質延續農業的永續性,來因應極端氣候的威脅,而新品種在消費市場提高售價效益,預估農友收益也可以提高20%。糧食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世界糧食計劃署數據,2019年來,面對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幾乎成長快一倍,從1.35億人增加到2.76億人,如何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已經是農業的一大課題。從選種、育種、智慧監控減少人力,也得讓農業維持綠色循環,以葡萄園來說,這些廢棄樹枝回到土壤中,不僅維持土壤健康度,更能成為固碳的黃碳。

台中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藍玄錦說,「修剪下來之後,然後直接粉碎在田裡之後,然後分解上去,那就可以去促進它的分解,那達到一個還肥於田,而且第一個提高了土壤有機質之後,等於就是提高了土壤碳匯的一些含量,它的這個養分回歸田裡面的話,它是可以去提高葡萄的單果重的重量,15%左右。」

不論是倚賴自然生態工法,或是科技選種、育種,減低病蟲害干擾,這些都是面臨惡劣的氣候環境,農業要永續的應對調適。 

相關影音

TVBS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