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4
  • Dec
  • 2017

冬至不只要來碗湯圓,還要抓古早味「寶可夢」!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7/12/14 17:41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一度的冬至即將到來,這個在亞洲重要性僅次於農曆新年的傳統節日,又再度成為大家進補元氣的重要時刻。光是這天,各地就有不同的習俗,例如中國的蘇州吃餛飩求平安;香港則是講究「無雞不成宴」。

 

 

韓國也把這個重要節氣看作冬天的降臨,為了儲備足夠的營養,紅豆粥是韓國人的強力補帖;而自古就將冬至視為新年起點的日本,也會在這天吃南瓜強化自己的身體免疫力。

 

那麼,我們台灣呢?相信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吃湯圓!」若再細分,就是甜與鹹、紅與白,除了這些你我熟悉的飲食習慣外,今天就來談談冬至在台灣還有什麼樣的文化!

 

在古早年代的台灣,一般稱冬至為「冬節」(Tang-Tseh),為了慶祝節氣與酬謝神明,這段期間各家各戶也會一同出資請戲班演出「冬節戲」,在日本時代多為「亂彈戲」,即「北管」;到了戰後則是「歌仔戲」較為普遍。

亂彈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提供)

 

而一般民間的日常,家中長輩的首要任務可不是去賣場找桂冠湯圓

 

而是先把家中奉祀的祖先們,與各地的宗親祖厝、宗廟舉行隆重的三獻禮;一下這邊「浮圓仔」(Phû înn-á)、一下那邊「炊菜包」(Tshue Tshài-Pau),並且備好全副牲禮向神明及祖先們謝平安

 

 

台灣話一般說「祭祖祠」(Tsè-Tsóo Sû)或「進祖」(Tsìn-Tsóo)。等神明、祖先們都先享用過後,再來才是全家福的團圓晚餐,這叫做「食祖」(Tsia̍h-Tsóo)。

 

所謂的「冬節圓」(台語:Tang-Tseh-înn。客語:Dung-Jied-Rhan)就是指冬至的湯圓,有甜鹹、大小之分。

 

紅白兩色的小湯圓叫「圓仔丁」,用於祭祀祈福,小孩會將它黏在門窗、桌櫃、水井或各器物等處,慰勞家中各處的守護神一年的辛苦;這項傳統在重男輕女的社會中也有「出好丁」之意,簡單說就是希望能夠生男孩子。

 

而體型較大的湯圓則叫「圓仔母」,通常包花生餡或芝麻餡,一般會在拜完神祖後一起吃掉,習俗上有「添歲」的意味。
(這裡放紅白湯圓圖片)

 

另外,在早期的農耕社會裏,牛是農家的重要夥伴和資產,傳統上也認為冬至是牛的生日,農人們會盛情地把牛帶回家作客款待。

 

 

這一天也會讓牛大補特補,在番薯內挖一個洞,塞個湯圓給牛「食甜」,以感謝牛哥一年來的付出;也有在牛的額頭或者牛角上黏湯圓,祈求牠添福增壽,未來路上再一起打拚。

 

前面說到供奉神靈的全副牲禮,其中的「雞母狗仔」,意思是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收。

 

在過去的物資缺乏、經濟條件不好的底層家庭,抱著一顆虔誠與敬畏的心,再怎麼沒錢也要變出豐盛的供品,於是用生粿捏成牛、豬、雞、魚、狗等造型的牲禮,俗稱「祭冬」(Tsè Tang)。

 

除了一般的常見的動物,造型也有龍、鳳等神級吉祥物,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和巧手,有點像是古早時代的創意寶可夢!

捏雞母狗仔(圖/澎湖風鳶民宿 Penghu Kite House@facebook)

 

 

等這些寶可夢完成祭拜的任務後,「猴囝仔」們便開始「抓寶」相鬥了

 

對打過程中若其中一方的頭斷掉,就要整隻送給對方,這就是俗語說的:「補冬補喙空」(Póo-tang póo tshuì-khang),意思就是說立冬進補好口福,理所當然可以大吃特吃啦!

 

只不過到了現代社會,飲食的多元、生活形態的改善及風俗的式微,冬天進補反而是燒酒雞、薑母鴨或羊肉爐比較受歡迎吧!

 

行文至此,簡單介紹了這些冬至時節的飲食文化,也許正撥動讀者們的懷舊回憶,又或者挑弄饕客的胃口大開

 

不過從這些風俗習慣的觀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古早的台灣人對有形到無形、有生命到無生命的萬物,始終抱著尊重、感恩的虔敬之心,即「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拜田頭」的觀念

 

即使在科學時代的今日,我們從沒停下「過冬至吃湯圓」的腳步,但也衷心期盼,那份屬於台灣人純樸的傳統美德得以延續下去。

更新時間:2017/12/14 17:4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