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2
  • Jan
  • 2018

用「幹話」嘲諷他人,你心理有病?

作者 晨恩

2018/01/22 15:2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台灣最近常會聽到許多人對他人的話語表達是「幹話」,特別是在一些政治人物、演藝人員或媒體上會看到。找了一些資料,顯示對於一些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琢磨好像沒說甚麼內容,感覺有浮誇、廢話的語言稱之為「幹話」。

 

 

之前,有一位立委對其父親的話語,認為自己的爸爸是講幹話之王,後來解釋其想表達的是浮誇的意思。

 

或許其父親在人生的表現上,確實是一直給人浮誇的感受,但是否想過在父親的內心可能存在著一個執著與夢想,想要傳達給兒子一個聲音,希望替父親去完成自己的心願,所表達出來的一種情緒溝通話語。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被教育到要言之有物,但也因為這樣的精神,讓多少人開始恐懼說話。

 

每一次到大學演講,就會發現台灣的學生較不善於表達或提問,原因不外乎在心中會害怕自己的問題或想法是沒水準,因為自己的表達而會被他人取笑,所以永遠只會做一個默默的學習者。

 

每一個人都是要有表現的經驗,才會有信心去提升與改善自我,才能知道如何精進自我的表達,獲得別人的認同與共鳴。溝通除了傳達訊息外,很重要的是透過溝通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去接受或給予彼此情感上的交流。

 

 

有時候我也在想自己的言語是否會被認為是「幹話」,但若能傳達我內心的在乎與支持,這樣也就足夠了而不需要在乎他人的批評。

 

我不知道大家對「幹話」一詞的感覺,但我總覺得帶有一些批判與貶抑的味道,仔細思量為何會有這詞語的出現,或許跟我們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係。

 

會使用「幹話」去批判別人,感覺是一個自以為是的性格,心中只有自己所認知的標準才是答案,並不懂得去欣賞他人或是尊重別人發言的心理態度。

 

畢竟很多時候,人們會使用這類的語言去否定他人,或是將別人的話語推為無聊或類似廢話。很多人總是執著於自己內心存在的想法,而忘了去傾聽別人說話的內容與目的,於是乎對人產生了攻擊與否定的味道。

 

當我們的心中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開始有一些執著的情緒作祟時,我們會在無意間去扭曲或忽略別人想傳達的內容。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舉個例子,假如今天我們的情緒相當低落與沮喪,有位心理師在諮商室對我們說,會「陪伴」我們一同去面對生活中苦難與悲傷的情緒。妳會覺得這是一種支持的話語、幹話,還是對妳說的甜言蜜語情話呢?

 

另外一種狀況,是我們常在閱讀一些文章時,覺得別人的文章只是在陳述一堆無用的「幹話」,主要是因為自己希望在文章中,可以簡單、方便的提供一個清楚明確的解答,而忘了閱讀文章的意義,是在啟發與激盪我們的思考和創造力。

 

很多人過於依賴的性格,讓自己習慣將責任放在別人身上,希望他人提供一個方向去執行,因為無效、錯了也不是自己的錯,這種過於期待被指導的方式,反而讓自己的腦袋停止了思考,讓自己變得沒有勇氣去承擔責任與角色。

 

我曾經聽過一些朋友在接受心理諮商後的抱怨,總認為花錢找心理師,得到的只是傾聽或簡單陳述自己的問題,卻沒有獲得一個明白的建議與方向,讓自己心中感受到心理諮商很「廢」。

 

 

但事實上,心理師只是扮演一面鏡子,希望等妳的心安靜下來後,可以從這面鏡子中辨識出自己生活與思考的問題,去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和健康的生活思考方式,讓情緒不再因為害怕、焦慮而習慣性的攻擊。

 

再說,就算心理師真的給了一個清楚的方向,我們就會乖乖的去遵循配合與執行,願意千辛萬苦的為自己去努力改變嗎?還是妳會繼續以自己有問題的思考模式去應對生活,而怪罪心理師不瞭解自己呢!

 

讓我們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好好的去傾聽與體會別人給予的話語,學習尊重自己與別人的價值,當我們的心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去感受到環境中的善意,減少心理對他人的敵意攻擊。

 

或許這樣的互動才能找回屬於自己的歸屬與關係,新的一年給自己一個新的生活態度吧!

更新時間:2018/01/22 15:2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晨恩

「一個喜歡心理學與輕鬆生活的作家,希望透過心理與生活的結合,能讓每一位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因為閱讀與休息片刻後,擁有滿滿正向與溫暖的生活動力。」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