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1
  • Jun
  • 2018

追求文化大不同!洋男就比較不會被當成工具人? 

作者 時報出版

2018/06/21 14:5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所以,保羅是怎麼追到妳的?」

 

 

我和保羅開始交往不久之後,某天有個台灣友人這麼問我。

 

「追?」我一時竟然無法體會這個中文字的涵義,「呃,怎樣才叫追呢?我們是在他的生日派對時,彼此都有點感覺,隔週他又寫訊息給我,表示希望能再見面。這樣算是追嗎?」

 

「唔,跟我說的意思不太一樣啦,」友人似乎對我的遲鈍回應感到詫異,「我指的是一些特殊的表示,像是送花啦、送小禮物啦,總之一些貼心的舉止讓妳動心的。」

 

「好像還真的沒有呢,」我苦思了半天,「我後來又去了一趟德國,保羅也來了幾次荷蘭找我。幾次見面下來,都覺得對方似乎是不錯的人,我們就這樣順其自然地在一起了。」

 

「所以你們就是約見面而已?好吧,遠距離戀愛大概很難要求太多吧。」友人啜了一口茶,顯然對於沒有聽到想像中的浪漫追求故事略微不滿。

 

 

認識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後,我才發現不同文化中對「追求」的概念並不相同。

 

在我認識的台灣男性友人之間,有不少是在確定自己的心儀對象後,便開始送出一些「暗示」:有意無意地在言語上稱讚或是討好對方;利用各種藉口,想辦法增加兩人碰面的機會;或是透過共同好友打聽對方的喜好,三不五時做些貼心的舉動等等。

 

然而,他們幾乎不會直接開口邀約對方出門,理由是:「太直接的話,會把對方嚇跑啊!」

 

我從前並未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有什麼特別,這種追求的曖昧感似乎是種心照不宣的共識。但另一方面,在歐美社會往往是另一種做法,他們碰到有好感的對象時多半就會開口約對方出門。

 

其中不同的是,追求者當然希望能和對方交往,但約會的邀請則不盡然。約會其實就是互相認識的方式之一,無論對提出或是接受邀約的一方,都是一步步確認彼此心意的必經過程,熱情的約會邀請並不保證愛情的發生。

 

 

這中間的文化差異可大了。

 

「我班上有個男生說要約我喝咖啡耶,這是約會的意思吧?」婷怡有天問我,「可是我們根本就還不熟,這未免也太積極了,我應該不用理他吧?」

 

婷怡是剛來到異鄉的台灣留學生,姣好的外表讓她一下就受到周遭異性的注意,但對於西方男性直截了當的單獨邀約,婷怡在一絲欣喜之外卻又感到更大的困惑。

 

從前在台灣時,雖然她隱約知道班上幾個男生似乎悄悄地愛慕她,但幾乎沒有人膽敢追求系花級的女孩,以致婷怡的實際戀愛經驗並不如外人想像的多。婷怡對於剛到國外就收到約會邀請,大感不習慣。

 

「我覺得妳不用想太多,他是約妳喝咖啡,不是向妳告白。」我試著用自己的理解來回答,「除非妳真的對他一點好感也沒有,否則也不用斬釘截鐵拒絕對方。

 

 

照這裡的文化,約自己感興趣的對象出門是很正常的事,他也不見得就真的想要交往,之後的發展完全是看各人造化囉。」

 

住在台灣的美國友人大衛則發表過另一番看法,當我問及他在台灣的約會經驗時,他滔滔不絕地說道:

 

「我覺得,台灣男生不太敢開口約女生出去,他們好像都很怕被拒絕。但不主動的話,要怎麼找到交往對象呢?」大衛苦笑著說,「也難怪在我約過幾個女生之後,我就聽到有人說出『外國人真的比較放蕩』或是『外國人果然比較吃得開』這種評語。

 

我這才發現,他們對於約會的想法跟我不一樣。對我來說,約女生是要進一步認識對方,如果約會時覺得沒那麼契合,當然就不會約第二次;但在這裡的人眼中,我就變成隨便約不同女生出去、玩弄別人感情的老外了。」

 

於是我也意識到,在台灣的追求文化中,特別容易出現「工具人」的現象。這些追求者對於心儀的對象會隨傳隨到,會在旁默默守候對方,等待對方電腦故障待修、等待對方需要交通工具接送、等待對方有任何生活需求的時候,卻往往得不到期待的感情回報,只被對方當作呼之即來的好用工具。

 

雖然工具人一詞常會讓人聯想到理工科系的男性,但在現實生活中,明知機會渺茫卻仍甘願用各種方式為對方付出的大有人在,不管是什麼行業,也不限哪一性別,都有可能出現「工具人」。

 

阿正對於美人麗塔相當癡迷,無論麗塔要求他做任何事,他一律二話不說滿口答應。而當麗塔偶爾約他出門時,阿正自然欣喜若狂,排除萬難也會赴約。

 

身為兩人的共同好友,我私下問麗塔:「所以妳對阿正有意思嗎?」

 

「完全沒有。」麗塔即刻回答,「而且我還清楚的跟他說過不可能,但是他自己說沒關係,可以只做朋友就好的。所以我就當他是個體貼的好朋友,再說,我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找自己的朋友幫忙很正常吧?

 

如果這樣會對他造成困擾,他應該自己拒絕,或讓我知道啊!」

 

不過,阿正顯然並不只想當朋友而已,他心中仍期盼以忠誠服務抱得美人歸。只可惜,真實人生並不是偶像劇,麗塔後來選擇了另外的對象並步入婚姻,阿正從此便從共同的朋友圈消失了。

 

當然不是說工具人就沒有追求成功的例子,但多數時候,聽到的還是失敗的居多。

 

「我沒用這種方式追求過女生,一開始約對方的時候就知道結果了,不是嗎?」大衛聽到這樣的故事後,回應了他的想法:「如果對方只是猶豫要不要接受約會邀請,我會盡力向她展現我的優點,想辦法說服她和我約會。

 

但若對方明確拒絕的話,我就會再去找新的約會對象。被拒絕當然不是滋味,但不至於到受打擊的程度,畢竟都沒約會過,還沒真正動心啊。」

 

倒也不是說歐美社會就沒有工具人的角色,但大體上噓寒問暖的追求方式並不是常見的選項。藉由約會一步步認識對方,某種程度上也是種防衛機制,不致因一廂情願的付出而陷入盲目的執著。

 

「欸,被朋友一問,我才想到你當初都沒怎麼追我,我們就這樣在一起了耶。」我故意對保羅開玩笑地說。

 

「追?」此時已是穩定交往關係的保羅同樣反問了這個字,然後大笑起來,「妳走路這麼慢,我哪需要追上妳啊?」

 

簡直是對牛彈琴!我只能安慰自己,這個德國宅男還懂得主動邀約,已經算是不錯的表現啦。

 

(作者/郭書瑄: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博士。在大學教過書,待過美術館,做過翻譯,最喜歡的還是寫自己的書。著有《圖解藝術》《插畫考》《荷蘭小國大幸福》,每本書都像自己的孩子般寵愛。)

 

>>本文出自《紅豆湯配黑麵包,異國戀曲大不同》一書

 

延伸閱讀

台灣好媳婦佩甄的婚姻之道:請給女人「永不減少的愛」

比外遇更容易發生的 是在婚姻裡變得不愛

台男想交外國女友 初次見面說這句就對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