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 搜尋:

    三高 結果共645筆

  • 輕忽三高!天冷血管收縮!易「心肌梗塞」 醫師警告注意這件事

    飲食太油或太甜,若沒有控制好,長期下來會演變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尤其現在氣溫驟降,血管更容易收縮,容易導致心肌梗塞的情況,病情嚴重也會致命。事實上從無預警發作心肌梗塞送醫急救,經醫師評估做心導管省手術到出院。民眾若裝兩支塗藥支架自付差額和五天病房費和雜費等,醫療費用至少12萬元起跳!
    2021/11/30 23:33
  • 睡前吃「醋花生」有效降三高!製作秘訣曝 泡這物再補腎

    近年來台灣人罹患三高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也因此對於心血管保養及疾病預防刻不容緩。中醫博士樓中亮表示,民眾不妨嘗試睡前吃10顆醋花生,將其當作輔助食品、保健食品食用,防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長期服用可降低膽固醇。堅持吃也能降血壓。
    2021/11/29 15:03
  • 寒流成死神!醫揭「6方法」防四高併發症:別暴飲暴食

    一般民眾較熟知「三高」疾病,但其實高尿毒症也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成為新的「四高」。四高指的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毒症。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鄒居霖表示,冬天為四高急性併發症的好發季節,務必提高警覺。
    2021/11/28 23:54
  • 健保111年調降藥價年省74億元 三高用藥降最多

    健保署宣布,明年元旦起調整6645款藥品價格,以治療三高的心臟血管用藥降8%最多,10大常用藥品如冠脂妥、保栓通、脈優等都降價,估年省74億元,將用於新藥給付。
    2021/11/26 10:54
  • 健保新藥價111年上路 醫藥界憂影響用藥籲配套

    健保署宣布明年元旦起部分藥品調整價格,常見的心血管用藥降幅最大。醫界與藥界認為,可能影響民眾用藥與醫師開藥習慣,醫院與藥局利潤也受衝擊,呼籲要有相關配套。
    2021/11/26 10:52
  • 妻喊吃飯驚見先生「眼上吊吐白沫」!護理師揭致命關鍵

    近來天氣逐漸變冷,有三高的人要特別注意,有位護理師表示近來接了許多中風的病患,其中一位來醫院時,就已經大片腦出血、腦梗塞,最後家屬放棄急救,但誰也沒想到平常看起來好好的人,竟然一覺就再也沒醒過來了。
    2021/11/24 16:05
  • 不畏低溫!民眾外木山晨泳:海水比較溫暖

    全台氣溫驟降,不過基隆還是有不少民眾一早不到7點,不畏懼低溫來到外木山晨泳,但不是所有人體力都像他們一樣好,氣溫突然轉變,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與長輩們就是一大負擔,彰化縣統計立冬以來,大約兩週就發生87件,民眾突然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醫搶救,另外也增加不少因為腸胃道疾病掛急診的案例,大多都是因為進補吃太補,營養師就建議還是要適量吃,否則吃出三高。
    2021/11/23 13:19
  • 前胸痛到後背!每年6百人「主動脈剝離」 醫曝預防之道

    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且致死率極高的心血管急症,在台灣每年有600多人發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指出,主動脈剝離有7成患者有高血壓,最典型症狀是胸口突然出現撕裂般劇痛,如想預防就得控制好三高、慢性病,同時養成運動習慣。
    2021/11/20 09:52
  • 頭痛像被鐵鎚擊中?當心腦動脈瘤上門 醫揭3族群最危險

    一名年僅20歲女性,不菸不酒,兩週前開始出現嚴重頭痛、後頸僵硬,頭部彷彿被人用鐵鎚擊中,對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求診後發現有一顆型態不規則的腦動脈瘤,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新型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術後兩天順利出院,頭痛問題解決了,生活品質大大改善,患者得以繼續開拓青春人生。
    2021/11/14 12:21
  • 高血脂患者當「心」!恐增染疫重症風險 醫:勿擅自停藥

    新冠肺炎警戒期間,像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類型需定期服藥、回診的病人,若是擅自停藥反而可能使病情惡化,後果不堪設想。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黃群耀主任表示,高血脂患者不好好控制病情的話,不只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若不幸確診新冠肺炎也更容易轉為致命性重症。
    2021/11/14 12:20
  • 氣溫驟降!中風、心肌梗塞風險激增 醫揭「最危險行為」

    東北季風報到,氣溫驟降10度,今(9)日最低溫出現在新北市石門13.9度,而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患者,最怕的就是墜崖式降溫,《TVBS新聞網》詢問新光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張志華表示,通常只要連續冷個幾天,中風患者確實就會增加,但比較危險的是,天一冷大家就喜歡去「泡溫泉」,但這對年長、有慢性病又服藥者來說風險很大,因氣溫變化大、血管就容易裂開、阻塞,導致中風、出血或心肌梗塞,多半會建議以沖澡代替泡澡,也建議患者能和主治醫師多討論評估。
    2021/11/09 09:39
  • 外套準備好!入夜氣溫暴跌10度 醫師4提醒三高、年長者

    入秋最強冷空氣要來了!從周一(11/8)開始,北部及東北部低溫下探16度,氣溫預計暴跌10度,加上有短暫雨,未來一周會「溜滑梯」式的降溫。而在中南部,高溫維持在28度到30度,到了晚上約20度到21度。醫師提醒,三高患者及年長者,一定要注意保暖,喝水量也要足夠。
    2021/11/07 23:23
  • 立冬就想進補!慢性患者別亂吃 醫點出禁忌補法

    明(7)日就是立冬了!是入冬進補最佳時機,許多人會選擇吃藥燉排骨、薑母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但食補中的藥材卻有可能讓慢性病患者病況惡化,中藥師表示,藥膳補品大多由中藥材配製而成,中藥也是藥,如是屬於慢性病患者,就要注意藥膳是否會和正在服用的西藥產生交互作用,像是黃耆、當歸以及人參等常見藥材都是進補熱門選擇,但像高血壓族群,如食用過量當歸和人參,恐讓血壓再度失控。
    2021/11/06 10:21
  • 久坐險失明!青壯男宅在家突血栓 醫籲:每半小時動一下

    受疫情影響,不少民眾都力行居家防疫,但卻因此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劇,一名青壯年男性到診所就醫,出現嚴重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眼中風),單眼近乎單眼失明,書田診所表示,眼中風多數有高血壓等慢性病史,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長時間久坐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呼籲坐30分鐘就要站起來多活動,提醒三高患者如突然發生視力減退或視力喪失的問題,應儘早就醫。
    2021/11/03 13:17
  • 「眼中風」年輕化!小心恐致失明 醫曝從3大習慣做起

    三高控制不良,小心眼部中風!吳先生左眼視力模糊,且會看到莫名閃光狀物體,就醫發現因血糖與血壓控制不佳,導致血管壁壓力增加,管壁逐漸硬化後發生病變,進而引發血栓;且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血液循環受阻,造成視網膜組織缺血與發炎,引起視力損傷,被醫師確診「眼中風」,視力僅剩0.01。
    2021/11/02 16:09
  • 頂級100%比利時黑巧克力燕麥飲 愛之味黑巧燕麥驚艷登場

    甜食的誘惑是很難抗拒的!但聰明的你,在平衡健康與美味的同時 ,純度不等的黑巧克力接受度越來越高。這是因為黑巧克力內中含有強大的可可多酚,可以幫助現代人的身體健康,尤其是身處在忙碌的都會人士,適時補充純度高的黑巧克力,更能照顧三高問題,以及滿足的口慾。
    2021/10/30 09:00
  • 腦中風年奪萬條人命!三高風險倍增 8大危險因子曝光

    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四名,去年有1萬182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專家表示,三高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中風主因,有三高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1.4至1.7倍,有高血壓且同時有吸菸習慣者,腦中風機率高達一般人的6倍,民眾可利用「腦中風紅色警報表」進行自我評估,如8大危險因子中,任何3項有異常情形,就是高危險族群,應尋求醫師協助。
    2021/10/19 16:19
  • 12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乳癌 教你五撇步吃出抗癌力

    乳癌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營養師指出,飲食不忌口,三高、肥胖跟著來,更可能誘發乳癌發生,提供「5招抗肥飲食技巧」,幫助遠離乳癌。
    2021/10/16 23:26
  • 3類食物糖尿病安心吃 醫授降三高、抗發炎飲食菜單

    糖尿病患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甜甜的水果可以吃嗎?預防醫學醫師洛桑加參建議,糖尿病患可以選擇低GI的水果,如奇異果、酪梨,同時公開10大類抗發炎飲食菜單,幫助預防慢性疲勞、降三高。
    2021/10/15 21:42
  • 大吃大喝要當心!專家警告痛風者:食物母湯這樣混搭

    國慶連假結束,許多人在連假時可能開心大吃大喝,但營養師就提醒,當放肆享用某些食物時,有個疾病可能正要襲擊你,除了「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那就是熱門的第4高-「高尿酸」,而這會容易引發「痛風」,顧名思義就是風吹來都會感受到非常刺骨的疼痛!
    2021/10/12 05:15
  • 下週雨區曝!10月恐有「3-4颱風」這低壓高機率成颱

    今年9月天氣炎熱,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全台13處平地站平均溫度高達28.75度,創下1947年以來第三高。明日(10月1日)北部山區將有午後降雨,10月2日宜花地區有局部陣雨,10月5至9日水氣偏多,東半部將有明顯降雨。此外,他也預估,10月將有3至4個颱風會生成。
    2021/09/30 17:22
  • 慢性病壟罩全台!醫師:三高沒控制好 最嚴重恐心臟衰竭!

    新冠肺炎在台灣的死亡案例中,令人不安的現象就是高達九成有慢性病史,為數極少的30、40歲年輕死亡個案,也有近七成是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在台灣有多嚴重?根據統計,全台一半老人患有三種慢性病!醫師提醒,慢性病早期常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導致民眾容易輕忽疾病發展,年度健康檢查絕不可少。
    2021/09/28 23:14
  • 壯男沒三高、愛運動卻心室肥厚 竟是罕病作怪

    50多歲男子平時有運動習慣也沒有慢性病,卻多年飽受左心室肥厚困擾,歷經無數檢查竟發現是罕見疾病搞鬼。醫師提醒,年逾40歲民眾若有不明原因心室肥厚,都建議抽血檢測罕病。
    2021/09/23 16:37
  • 龍劭華生前心臟不適 醫籲2糖尿病症狀速就醫

    患有糖尿病多年的藝人龍劭華昨天心臟不適,昨晚猝逝。醫師表示,糖尿病患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常人高逾5倍,且發病時症狀較不明顯,有呼吸困難、走路比平常累,即應就醫。
    2021/09/15 12:48
  • 「尼可拉斯」襲美!水淹小島路變河 逾50萬戶斷電

    一級颶風尼可拉斯,在美國當地週二登陸,威力迅速減弱為熱帶風暴。不過尼可拉斯移動速度太過緩慢,也拉長了風雨影響的時間,一度造成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超過50萬戶停電。根據最新氣象資料,8月全球均溫是史上第三高,地球暖化讓颶風季越來越長,也增加對人類的威脅。
    2021/09/15 12:45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