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酒後失態鳳梨老婆劉喬安現況捷利倒閉龍天翔周杰倫唐治平母親季冠軍統一獅JoJo
  • 搜尋:

    慢性 結果共2,083筆

  • 病情惡化!翁山蘇姬申請外部就醫遭拒 兒怒轟:太殘忍

    78歲前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2年前遭軍政府關押後,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她的慢性牙齦疾病惡化,難以進食,軍政府卻不願安排外部醫師為她治療。她的兒子也證實這個消息,稱監獄當局請求為翁山蘇姬提供緊急護理後遭到拒絕,怒轟軍政府殘暴不仁。
    2023/09/06 17:19
  • 逾8萬人就診流感! 醫曝「幾個大小朋友快篩」全陽性

    流感疫情升溫,小兒科醫師透露,近日檢驗了幾個大小朋友流感快篩,全部都呈A型陽性。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上週新增43例併發重症、新增12例死亡,其中包括一名11歲女童,住院6日,給藥2次仍救不回,提醒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
    2023/09/06 09:03
  • 海葵來襲!山區預防撤離 高市345人、屏縣349人

    海葵颱風來勢洶洶,就怕為山區帶來強風豪雨,高雄市茂林、桃源、那瑪夏3區,上午10點起就針對慢性病患及行動不便的居民,展開預防性撤離,總計撤離345人;屏東三地門、來義等山區鄉鎮,也撤離349人。就怕發生危險,台24線德文到神山路段,下午2點起也暫時封閉,禁止通行!
    2023/09/03 18:58
  • 常被「靜電電到」恐有健康問題!醫示警:易患三高慢性病

    每當天氣乾燥,摸門把或是脫毛衣的時,許多人常會被靜電電到,不過有醫師就提醒,靜電不僅和人體、物品電荷有關,也有可能是健康警訊,包含缺水或疾病可能,並傳授6招減少靜電撇步。
    2023/09/02 09:45
  • 女星因壓力誘發蕁麻疹!打針無數仍沒根治 醫:口服新藥可改善

    女星項婕如日前透露自己因為焦慮,全身布滿蕁麻疹,還反覆抓破頭皮,也為此打了數不清的點滴與針劑,狀況令粉絲擔憂。醫師表示,壓力的確可能誘發蕁麻疹,不過,打點摘與針劑並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口服藥的療效較為穩定,而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也是控制慢性蕁麻疹的新利器。
    2023/08/30 11:19
  • 國人健檢滿江紅!4-7成「不知患三高」 恐增慢性病風險

    依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上國人三高自知率為:高血壓68%、高血糖66%、高血脂23%,顯見約有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檢查數值已有異常。此外,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使得民眾不易察覺自身健康可能已面臨危害。
    2023/08/29 18:33
  • 登革熱釀3死!今年首見母子垂直感染 新生兒未足月確診

    疾管署今(29)日公布上週新增今(2023)年第3例本土登革熱死亡個案,為雲林縣80多歲男性,有慢性腎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病史,8月17日晚間因發燒、畏寒、肌肉痠痛、疲倦虛弱、食慾差等症狀就醫,經NS1快篩檢驗陽性確診,返家休息身體再度不適入院,8月25日病逝;另外,上週新增1例母子垂直感染個案,個案為居住在登革熱流行區的新生兒,因活動力下降就醫確診,研判為母子垂直感染。
    2023/08/29 15:29
  • 注意!新冠肺炎恐是今年第六大死因 他鬆口說出真相

    前幾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更奪走了許多人寶貴生命,專家指出COVID-19對高齡及具有多重慢性病長者衝擊最大。
    2023/08/28 22:56
  • 資深女星爆洗牙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 日吞14顆藥虛弱躺病床

    資深女星馬妞(馬維欣)罹患乾燥症、紅斑性狼瘡多年,嚴重時更影響視力,一度看不見,現在她每天要吞14顆藥,苦不堪言。馬妞日前在社群貼出一張虛弱躺在病床的照片,談起自己的慢性病史,苦嘆過去的作息讓她欠下「健康債」,自爆曾洗牙時不小心被水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緊急住院好幾天。
    2023/08/28 07:00
  • 保健品吃再多都沒用!4招檢視「慢性疲勞」 GG硬度也有關

    一名33歲上班族工作繁忙且壓力大,不只須加班熬夜,有時還要喝酒應酬,油炸辣烤等飲食都沒有節制,即使假日補眠,睡再多卻都沒有睡飽的感覺,反而更加疲憊,體重也不斷上升,吃很多健康食品,狀況都沒有改善。中醫師提醒,這是很典型的慢性疲勞,與身體的陽氣有關,可以透過4種面向檢視自己的陽氣是否足夠,減少耗損才有助於身體恢復健康。
    2023/08/27 15:17
  • 壯世代健康大調查 發現「這族群」體重超標、慢性病、不運動下場慘!

    壯世代健康大調查發現,全台50到64歲壯世代正面臨健康警覺不足,保險不足甚至是運動不足等健康問題,發現有三成體重超標,五成不運動、七成有慢性病,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接受TVBS專訪表示,健康當然包括身心靈都很重要,一定要想辦法在壯世代時,把身體顧好當你年老的時候,不用給你的家人增添負擔,你可以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更快樂。
    2023/08/26 23:13
  • 「這些疾病」易導致長照需求增多! 保險怎買CP值高專家揭密

    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超過六成有高血壓、近三成糖尿病、四成有高血脂。近九成的長者至少有一種慢性病、而超過一半有三種以上的慢性病,而疾病一旦到了很嚴重的狀況時,身體各方面的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將大幅衰退,需要被長照機會將大幅升高,事實上有不少民眾對保險規劃想法各有不同觀點,專家建議壯世代族群最需要的保險,依序是癌症險、壽險、意外險、住院醫療險等。
    2023/08/26 23:06
  • 長時間不重視「這件事」 專家:罹癌風險增壽命變短

    現代人工作忙碌,再加上壓力大,往往加班後回到家,習慣吃宵夜再加上又沒有規律運動情況下,長期下來健康確實會受到影響,TVBS壯世代健康大調查50到64歲壯世代,發現47%每周不運動,很少或不常運動,另外壯世代不愛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下班太累,工作太忙等,臺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俊忠表示運動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中壯,他們因為長期間不運動,會慢慢累積慢性疾病,因此壽命會縮短。
    2023/08/26 22:47
  • 遠離三高、肥胖不是夢! 醫:養成「1習慣」是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趨緩,壯世代族群得到代謝症候群機率也增加了,要如何遠離肥胖、三高疾病威脅?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認為,維持均衡身心靈健康最重要,健康生活型態可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2023/08/25 13:25
  • 愛滋新增感染可望低於千例 家屬盼社會有新觀念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今天表示,今年新增愛滋感染人數有望低於千例。感染者家屬分享,得知孩子染病時很害怕,在醫師解釋之下,才瞭解「只是得了慢性病」,盼社會學習新觀念。
    2023/08/23 17:43
  • 沒睡飽會要命!英研究:睡不到5小時死亡風險恐增25%

    充足的睡眠是擁有健康身體的基礎,然而現代人因生活壓力及其他諸多因素,許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對此,眼科醫師弗里德里希(Dan Friederich)以2022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提醒民衆,每天只睡4到5個小時恐有嚴重的致命風險。
    2023/08/23 05:20
  • 一熱就癢爆!異位性皮膚炎恐「抓到流膿」 3招快速止癢

    地表最熱夏天對許多人都是體能調適的壓力,而對於全台37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猶如酷刑!天氣悶熱汗流不止,導致皮膚慢性發炎、紅斑搔癢,一旦搔抓則破皮滲液,可能造成感染。醫師提醒,含糖飲料影響血糖波動,恐加重皮膚癢的症狀,異膚患者在夏季更須注意穩定控糖。
    2023/08/22 22:24
  • 又爆1死!雲林女染登革熱8天病逝 累計2死、10重症

    國內又爆登革熱死亡個案!疾管署今(22)日公布,上週新增今(2023)年第二例本土登革熱死亡個案,為雲林縣8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衰竭等慢性病病史,8月9日因發燒且意識明顯變差就醫並收治住院,經醫院採檢通報後確診登革熱,住院期間出現血小板低下、肺炎等症狀,於8月15日因病況惡化不幸過世。
    2023/08/22 14:10
  • 1年365天工作!女星爆「心律不整就醫」 醫曝病況:慢性內化

    女星李懿自模特兒出道,近年活躍於各大綜藝節目,參加外景更是卯足全力,認真敬業、大喇喇、不做作的性格深受觀眾喜愛,未料,一向在螢光幕前充滿正能量的她,日前罕吐露心聲,自曝曾因為壓力太大,導致「心律不整」就醫。
    2023/08/17 16:00
  • 熟女「體重狂掉10公斤」醫揪元兇 嚴重恐釀心血管病症

    46歲的翁女士日前體重突然狂掉10公斤,又出現脹氣、胃食道逆流等症狀,到診所經過一系列腸胃功能醫學檢查後,發現主因是腸黏膜受損,讓能吸收養分的表面積銳減,導致身體吸收營養能力大打折,後續進行無麩飲食,攝取修復腸道黏膜的營養品,體重終於開始增加;醫師指出,大小腸黏膜受損症狀不同,小腸黏膜受損會導致體重下降,大腸黏膜受損會出現脹氣、排便變化等症狀,如嚴重造成腸漏症導致慢性發炎,也可能出現心血管病症。
    2023/08/09 10:47
  • 蛋白質傷腎?新研究稱「此類」反降風險 醫建議可多補充

    很多人都擔心吃太多高蛋白會傷腎,但這是真的嗎?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飲食的蛋白質來源,若越多是植物性蛋白質,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反而越低,而植物性蛋白質指的是植物性食物,大豆或豌豆蛋白粉並不能等同吃植物性蛋白質。
    2023/08/08 13:29
  • 5指標中3項小心「代謝症候群」 腰圍過粗是高風險族群

    據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台灣40歲至64歲民眾至少有38.6萬人腰圍過粗,其中有超過3成的人在血壓、血脂或血糖中,有任2種數值偏高,已達罹患代謝症候群標準。
    2023/08/07 17:44
  • 新國病!千人篩檢患病率破5成 「輕度」脂肪肝放任不管也會罹癌

    脂肪肝問題不容小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年進行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篩檢總共有4663人,其中有異常發現者達3795人,10位高度懷疑肝癌、5位肝硬化,而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2505位受檢民眾有脂肪肝,占比達53.7%;脂肪肝不只是肝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疾病,所謂慢性肝病三部曲,起因為B肝、C肝帶原或脂肪肝,導致肝臟發炎、肝硬化、肝癌,如放任肝炎不治療,肝臟內累積愈來愈多的纖維就會演變成肝硬化,不但難以恢復正常,且發生肝癌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2023/08/07 10:39
  • 仁愛鄉滿目瘡痍 鄭文燦:台14線拚下午5點搶通雙向

    卡努颱風過後,帶來西南氣流強勢襲台,中南部地區災情不斷,尤其重創南投縣仁愛鄉,有多處坍方、土石流、淹水等災情。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6日)上午臨時更改行程赴南投仁愛鄉勘災。鄭文燦受訪時表示,現在台14號道路,埔里到霧社到路現在是單向通車,希望趕在下午5點能打通。至於外界關注慢性病跟洗腎病患在災害來臨前要先撤離。鄭也說,先行撤離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尤其是洗腎病患有急迫性,病患後送如果來不及撤離,用直升機撤離。
    2023/08/06 15:35
  • 腹部痠脹隆起!腸子掉進腹股溝 醫揭「高風險群」勿輕忽

    年近60歲的劉先生一年前左腹部下側有痠脹不適且出現突起,前往他院求診後診斷為腹股溝疝氣,隨即接受傳統手術治療,不料一年後劉先生又出現相同症狀,這讓他很擔心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加重病況,導致掉入疝氣缺口的腸子壞死,就醫診斷為復發性腹股溝疝氣,進行達文西微創腹股溝疝氣修復手術。醫師指出,腹股溝疝氣好發於50至60歲以上長者,慢性咳嗽、便祕及負重工作等更是腹股溝疝氣的加重因素之一。
    2023/08/05 17:12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