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金曲獎優惠柯素雲洗髮精電視節目張書豪張元植男星罹癌公益捐款中國
  • 搜尋:

    慢性 結果共2,084筆

  • 看診拿藥變貴?部分負擔新制民眾霧煞煞 健保署5大提醒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7月1日上路,尤其到醫學中心急診調高至750元,門診藥品部分負擔上限也比過去調高100元,加上慢箋領藥第一次也要收藥品部分負擔,不少不清楚新制的民眾感覺「藥好像變貴了」,對此健保署表示,5月新制上路前有進行網路民調,其中有7成民眾支持調整「門診藥品」部分負擔,而對於新制上路,60歲以上民眾知曉度高達77%。
    2023/07/03 15:10
  • 健保部分負擔調漲今上路!跑醫學中心急診變貴 新制一次看

    今天是7月1日,不少新制上路,而其中攸關民眾荷包的就是衛福部健保部分負擔調漲,跑急診和門診拿藥都有調整,特別是到醫學中心急診,部分負擔從550元調高到750元,健保署估計,影響人數約844萬人,影響金額約新台幣32.7億元。
    2023/07/01 09:18
  • 別輕忽!新冠、流感中重症多 醫:出現這「六症狀」速送醫

    目前台灣新冠疫情持續下降當中,不過流感、腸病毒疫情可別輕忽!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外科主任白永嘉表示,民眾若有以下六症況千萬要注意!包括:呼吸困難、嘔吐、食慾不振&吞嚥困難、高燒不退&寒顫、咳嗽併濃痰加劇及嗜睡&虛弱無力,若有這六症況應盡速送醫,更提醒有慢性病史及長輩應特別留心。
    2023/06/28 09:06
  • 女血便整個月急就醫!血紅素剩一半 醫揪關鍵病因一招搞定

    60多歲許小姐,本身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因慢性腎病定期洗腎多年,近一個月出現間歇性血便,大便顏色類似葡萄酒深紅色,來到門診檢查,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在下行結腸有一個持續流血的出血點,雖然傷口小,但是時間一長,出血量也不少,抽血檢驗血紅素剩下7g/dL。當下以大腸鏡止血夾止血,血便的情形目前沒有復發。
    2023/06/27 10:50
  • 看A片不戴耳機太吵!持安全帽打凹室友臉 高雄狠男下場曝

    高雄一名潘姓男子107年時,因不滿李姓室友在房間看色情片聲響太大,好言相勸又無效,竟先徒手再持安全帽暴打李男,導致其顏面骨折、頭部重傷,李男送醫雖撿回一命,但住院3個月仍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併急性發作死亡。潘男犯後逃了2年才被捕,一審高雄地方法院法官依殺人未遂,判其5年半徒刑,可上訴。
    2023/06/24 10:22
  • 餵藥案延燒!幼園跟進暫停餵藥 家長哀嚎:過敏兒怎辦

    新北市幼兒園疑似餵藥案不斷延燒,對此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發布聲明,呼籲全台「暫停幼兒園及教保人員進行餵藥行為」,同時也希望幼兒生病不入校。現在有家長在托育群組中貼出幼兒園公告,確定孩童的幼園要跟進此政策,網路上也有家長哀嚎家中幼兒有慢性病「叫家長如何是好」,也有家長認為太過無限上綱。
    2023/06/19 13:34
  • 萁媽健康出狀況!整日昏沉急動刀 黃鐙輝曝這警訊:恐失智中風

    藝人黃鐙輝和岳母萁媽感情超好,兩人在節目上的搞笑互動,圈粉無數,黃鐙輝今(17)日突然透露萁媽因為鼻息肉緊急動刀,還被醫師告誡「很可能會長期慢性缺氧,導致失智或是中風。」
    2023/06/17 17:31
  • 回家就開冷氣!20歲女「夏日文明病」纏身 頭痛炸裂險休克

    隨著炎炎夏日到來,氣溫逐漸飆高,動輒上看35度,不少人受不了酷熱的天氣,一進到室內就馬上打開冷氣想要消暑。醫生提醒,如果突然降溫太快,可能會造成「冷氣病」找上門,輕則精神不濟、筋骨痠痛,嚴重的話可能頭暈頭痛、胸悶、心跳加速,慢性病患者甚至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有名20歲的女性外送員就因為進出溫差過大的環境,身體不適而緊急送醫。
    2023/06/17 05:30
  • 愛喝1物!65歲女「急性腦病變」 3徵兆快就醫

    一名65歲女性最近一周很少說話,且出現意識混亂、雙眼無法看外側情形,被家屬帶到急診,檢查發現是「魏尼凱氏腦病」,經給予高單位維生素B1症狀才逐步改善。醫師表示,營養不良、做過腸胃切除手術、癌症化療、嚴重孕吐、本身有慢性感染或發炎疾患者、酒癮者,都要小心缺乏B1引起的腦部病變。
    2023/06/16 15:57
  • 妻死亡多日 夫詭伴屍未報案「不排除他殺」

    新北市新店發生伴屍命案,警方接獲死者姐姐報案,前往住處查看,發現66歲死者倒在客廳,身體發黑腫脹,死亡多日,但這過程中,同住丈夫卻沒報案,丈夫則表示,太太有慢性病,以為只是身體不舒服睡著了,警方持保留態度,不排除他殺可能。
    2023/06/16 00:05
  • 英國最新!呼吸測腸胃癌 「隱形膏藥」加速傷口復原

    大多數的癌症早期並不會出現症狀,進而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英國開發出只要「吐一口氣」就能測出包括胰臟癌、食道癌等多種腸胃癌症的技術。團隊先前試驗結果顯示準確率達90%,現在正針對它使否能及早發現疾病的有效性進行臨床試驗。至於針對難纏的慢性傷口,像是糖尿病會導致的足部潰瘍,科學家則開發出一種「生物工程DNA裝置」,能像隱形膏藥一樣,加速傷口的癒合。
    2023/06/14 19:58
  • 疏忽「這件事」引起「疲勞臭」 醫師警告:注意身體警訊!恐器官發生病變

    您有疲勞臭的困擾嗎?其實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情況之下,有部分人非常疲勞,其實是身體代謝不好,尤其汗液的代謝沒那麼好,味道就會更重,另外很疲憊的時候與肝腎代謝都有相關,身體的氣味也會受到影響,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能早期診斷及治療;並加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避免脂肪肝,飲酒不過量,才是保肝之道
    2023/06/13 22:53
  • 癢到睡不著!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日本有新藥

    梅雨鋒面陸續報到,緊接著是夏天颱風季節,又到了皮膚病發作的高峰期。所有皮膚病中,「異位性皮膚炎」因慢性反覆發作的特性,一般被認為最棘手;目前常見的類固醇藥膏只消炎,並不能根治。日本學術界研究「發癢」症狀,找出引發搔癢的機制,開發出注射劑,阻隔發癢物質與神經元結合;另外也有團隊抓出使皮膚搔癢的蛋白質,同樣以阻絕接合神經元的方法,在實驗中有效抑制皮膚搔癢。
    2023/06/13 19:57
  • 新冠疫情高原期盤旋!日增244例中重症、35人病逝

    疾管署今(13)日公布上周每日平均新增245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與前一周每日平均新增244例;上週平均每日新增35例死亡,較前一週每日死亡平均數28例上升;新增死亡個案中,89%具慢性病史、57%未打滿3劑疫苗、95%為60歲以上,現全國疫情處於高點,須持續監測各項指標變化。
    2023/06/13 14:42
  • 疫情高原期 流感爆5死、35重症「最小個案未滿十歲」

    疾管署今(13)表示,上週新增5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分別為4男1女,發病日介於4月18日至5月23日,皆具慢性病史,其中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腸病毒與流感疫情均處在高原期,提醒民眾注意環境清消、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如有發燒、咳嗽等症狀,落實戴口罩及生病不上課、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或流感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
    2023/06/13 14:12
  • 妙齡女怕太陽!竟缺1營養素全身慢性發炎 9成人有同樣毛病

    26歲林小姐因工作關係作息日夜顛倒,加上追求美白,出門必擦防曬乳,連用餐都仰賴外送平台就怕曬到太陽,長期下來,體內維生素D濃度低至1.9 ng/ml,比建議值30低下許多,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嚴重,也患有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等自體免疫疾病。健檢機構統計也發現,有8成7民眾維生素D不足或者缺乏,且女性比例更高達9成之多,提醒民眾要適時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
    2023/06/09 17:00
  • 鼓勵成為社區健康守護者 203家醫院響應

    一般醫院給人看病拿藥印象,國健署鼓勵醫院成為社區健康守護者,讓民眾能夠就近取得更多預防保健的方法及知識,如戒菸、減重等,甚至延緩或減少慢性病,已有203家醫院加入。
    2023/06/08 16:39
  • 胃癌末期「難活過5年」!醫揪1隱形殺手:早期都沒感覺

    胃癌位居全台癌症第九名,儘管醫學進步讓死亡率排名後退,但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仍舊是5%以下,而許多民眾患有胃病,平日也沒感覺身體有異狀或不適,但醫生就提醒,若輕忽慢性胃炎造成的潰瘍,可能就會演變成胃癌!
    2023/05/30 05:20
  • 貪杯罹癌!百萬國人陷染病危機 這類人死亡風險增10倍

    衛福部資料顯示,國內約有近850萬飲酒人口、多達100萬人有過度飲酒的「暴飲」狀況,且國內大學生飲酒率高達44%,過量飲酒最直接影響的器官就是肝臟,經常性飲酒更可能增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且研究指出,有酗酒習慣者引發肝病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出至多20%,肝病帶原者若長期過量飲酒,死於肝癌的危險性更較常人高出數十倍。
    2023/05/29 16:33
  • 蚊子這樣殺全做錯!醫警告恐「眼球病變」:慢性中毒

    氣溫越來越高,蚊子也開始擾人,被蚊蟲叮咬後,出現的過敏反應也很讓人困擾,像是蕁麻疹、紅色丘疹等,該怎麼治療?而你有試過哪些防蚊方式呢?像是防蚊貼、防蚊液、捕蚊燈、麻油等,哪種方式防蚊效果最有效?小心捕蚊燈使用有禁忌,沒注意恐會害你眼球病變!
    2023/05/29 15:08
  • 台洗腎人口全球居冠!專家授「患者護腎6妙招」 別吃這水果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國內每8位成人就有1位可能有腎臟病,且台灣逾9萬人洗腎人口,位居全球第一!不少人知道腎病患者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除了蛋白質,還有哪些關鍵能降低洗腎率?營養師分享護腎6招,並提醒腎病患者忌食楊桃。
    2023/05/25 20:55
  • 半夜胃痛醒小心!恐是感染「這菌」 胃癌9成由它引起

    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胃癌分別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8位及發生人數第8位,而其中,8至9成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引起的,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受訪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許多人沒有症狀,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胃萎縮,最後就會變成胃癌。
    2023/05/25 10:51
  • 不愛甜食、炸物!體重「降不下來」元凶曝 醫:這些少吃

    近年來許多慢性疾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權利,臨床上發現4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確實明顯增加。新陳代謝科醫師謝孟璇以一名糖尿病史患者舉例,即使平常不愛吃甜點、炸物,但體重始終降不下來。對此,她透露,食物的「GI值」是箇中關鍵。
    2023/05/21 15:00
  • 蔡政府7年遭列7缺!他嘆民進黨「執政倦怠」:變成慢性病

    總統蔡英文就任屆滿7週年前夕,民進黨挨轟「執政七年有七缺」,國民黨列舉過往缺電、缺蛋、擋疫苗,甚至到能源政策錯誤及台海關係未見好轉等種種「事蹟」;對此前立委沈富雄則指出,在他看來,七年的七缺已經逐漸變成「民眾習以為常」的慢性病,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蔡政府將近40%的滿意度並不算太差,但民進黨全員所表現出的「執政倦怠」卻不容忽視。
    2023/05/20 08:05
  • 新冠大反撲!醫點名「1族群」殺傷力非常大:千萬別出門

    儘管台灣已經全面解除口罩禁令,但進入2023年5月份後,卻出現了由XBB變異株為主流的第4波本土疫情。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就對此分析,XBB變異株會造成國人重複感染的機率提升。而腎臟科醫師洪永祥也建議,慢性病患者務必多加留意,尤其腎臟疾病患者更應該少出門、乖乖待在家。
    2023/05/19 16:26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