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鋒面陸續報到,緊接著是夏天颱風季節,又到了皮膚病發作的高峰期。所有皮膚病中,「異位性皮膚炎」因慢性反覆發作的特性,一般被認為最棘手;目前常見的類固醇藥膏只消炎,並不能根治。日本學術界研究「發癢」症狀,找出引發搔癢的機制,開發出注射劑,阻隔發癢物質與神經元結合;另外也有團隊抓出使皮膚搔癢的蛋白質,同樣以阻絕接合神經元的方法,在實驗中有效抑制皮膚搔癢。
季節潮濕多變化,皮膚開始不聽話,搔癢難耐,來醫院報到的患者也變多。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這個地方還是有點不舒服,像這裡摸起來就坑坑疤疤的。」
皮膚過敏當中,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說是難纏又棘手。致病機轉一般認為是因皮膚癢,頻繁搔抓導致皮膚屏障(barrier function)功能下降,汗水或過敏物質等外來刺激侵入,造成發炎,引發搔癢的物質訊號傳達到大腦,不停用手抓的行為又讓皮膚屏障不易回復,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使得異位性皮膚炎難以根治。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起初是有好得差不多了,後來就變得時好時壞。比較顯眼的部位讓我很困擾,還有就是很癢。」
在治療上,最常見的就是類固醇藥膏,其作用是藉由讓皮膚消炎,逐漸達到止癢目的;卻也會因個人體質,未必能有很好的效果。
皮膚科醫師 三井浩:「類固醇藥膏雖然是有效的療法,可以抑制大部份的症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症狀非常多,並沒有固定的發病模式,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
除了藥效因人而異,藥膏其實也是治標不治本,它針對的是發炎而不是發癢,對重症患者而言,搔癢感經常不能受到控制,日本醫學界因此探究能否對「癢」下藥。京都大學於是展開研究,根據海外醫學報告記載,細胞因子「白血球介素-31(interleukin-31)」,是觸發搔癢機制的重要物質;大學研究團隊以此為基礎,與藥廠合作,開發出抗體注射劑,阻隔白血球介素-31與神經連接。測試中,不但止癢效果令人滿意,也幾乎沒有副作用,去年正式量產上市。
京都大學教授:「我們已經知道白血球介素-31跟癢有關,而專門針對癢去做抑制,過去鮮少聽聞這種想法;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實現了全球首創的藥品,這是相當具有革新性的。」
雖然目前在日本施打,經保險分擔,每月仍要數萬日圓費用,但對癢到夜不成眠的患者來說,好好睡一覺更重要。
參與注射劑治療患者 宮武有里:「現在完全不癢了,睡得也很好,日子真的輕鬆多了。」
另外,佐賀大學則是對搔癢的皮膚底下感到好奇。
佐賀大學教授 出原賢治:「咖啡色的部份就是骨膜素。」
佐賀大學團隊指出,皮膚常見的蛋白質「骨膜素(Periostin)」會刺激皮膚發癢,經過研究,團隊找到了阻斷與神經元接合的物質。在小鼠實驗中,左邊沒有投藥的對照組,老鼠奇癢難止;右邊的實驗組則狀態穩定,證實了物質阻隔搔癢的效果。
佐賀大學教授 出原賢治:「這20年來,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如果沒有各方的研究基礎,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研究成果。」
研究主導教授表示,已經與藥廠接洽,討論藥物生產的可能,希望提供患者更多元的醫療選擇,擺脫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