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8
  • Oct
  • 2017

醫生有話說:不一定是歧視,真的有「同性戀畏懼症」!

作者 杏語心靈

2017/10/18 10:5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陳俊欽)

過去,人類把同性戀當作是一種精神病,直到今天,保留這種腐舊思想的人還是所在多有。

 

但是那些自命「衛道人士」的人應該要小心,因為已經有個疾病在等著他們。

那就是一個明確、但是不斷遭到刻意遺忘的診斷:同性戀畏懼症。

這個疾病的盛行率很高,但是科學界卻從來不曾正視過這個問題,從幾十年前這疾病被提出來之後,直到今天,這診斷還是排不進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準則當中。當然,幾乎可以想見的,再過一百年,可能也還是排不進去。

這個疾病是被一位敏感的精神科醫師(她自己是同性戀)發現的。在那當時,畏懼症(Phobia)已經被發現:患者無緣無故,突然極度恐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是畏懼症的特徵。

該敏感的醫師注意到:當她對其他人表白自己是同性戀以後,身旁的人突然出現一些極度強烈的反應。

就在5分鐘內,各種症狀全部一擁而出,諸如:畏懼、緊張、疏遠、逃離現場、臉部潮紅、手腳冰冷與心跳加速等症狀;而只要他們離開她身旁,這些症狀就快速消失。

尋常的人也許立刻斷定:這是社會對於同性戀歧視的表現。但是該精神科醫師警覺的注意到:這些症狀如此強烈,而且屢試不爽──都是在接近她以後出現。平時呢,則身體健康,毫無異狀。

按照診斷法則而言,這已經符合畏懼症的診斷標準了,所以她大膽的宣布:這是一種新的畏懼症,畏懼的對象是同性戀者,而發病的人則是同性戀身旁的親友或老師等。

當然,這個診斷立刻遭到以男性為主的美國精神醫學會聯手攻擊,視之為一種「拿科學開玩笑」的作為。但是,不管怎樣,過了不久之後,精神醫學界終於抵擋不住排山倒海而來的抗議了,宣布將同性戀視之為「正常」。

但是,同性戀者的美好時光,還是還沒到來。30多年來,許多研究不斷顯示:同性戀者在各個領域,發生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的機率,都比異性戀高。

 

相似的觀察報告不斷出爐,讓人們也越來越存疑。

直到後來,精神科醫師回憶起早期所謂的「同性戀畏懼症」這個疾病,結果得到一個假設──同性戀者之所以會有更多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會不會是因為他身旁的人精神或心裡有問題,所以才會刺激她到崩潰?

後續的研究證實了這點。原來,有病的是當事人身旁的人,當一位同性戀者開始對自己的性傾向有了自覺以後,她未來的發展,包括:情緒管理、社會地位、社交能力等等,都決定於她身旁的人有沒有病?

母親可能病態地悲傷,讓當事人的罪惡感提升;父親可能出現病態的攻擊衝動,這會強化當事人的反社會性格。兄弟姊妹與朋友之間,更都扮演了一份角色。

所以,治療者在面對同性戀者時,主要的工作,已經完全轉向「教導她如何在這個病態的社會生活下去」,同時協助她自我的肯定與認同。

當然,台灣的精神醫學界可能還沒達到這水平。不過至少有越來越多跨國性的醫師,開始採取這樣的觀點協助同性戀去跟病態社會溝通。

當然,還是有一小撮人,對於同性戀畏懼症的疾病感覺到好奇,所以研究開始轉向同性戀者家人的心理問題。

有一些初步的跡象顯示:越是傾向同性戀、但被社會逼迫接受異性戀的人,本身對同性戀的厭惡程度就越高;另外則是:性家庭暴力者、與童年曾遭性侵害者--這些人,特別容易成為堅決反對同性戀者。

不過,在這個世紀的同性戀者,肩膀上的重擔還是不少,如何成功建立起一套強而有力的自我認同,就變成了他一生幸福之所繫。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文章來源: 同性戀畏懼症
更新時間:2017/10/18 14:25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杏語心靈

  • 談心,談夢,談過去,談現在;有苦,有淚,有悲傷,有歡笑。我們不斷敘說各種生命故事,也包括你的──甚至是不同維度不同選擇的你的過去與未來。我們來自各個角落,有著相同的專業:我們是說故事的人。透過故事,改變這個世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