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4
  • Feb
  • 2018

黑道角力戰:台灣的大黑幫時代!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8/02/14 15:19
圖片來源/翻攝《角頭2》臉書

新春將至,氣候漸暖,賀歲片《角頭2》也挾帶強烈氣勢重出江湖,而Geta君為了致力於「讓生活中的每個領域都需要台灣史」,今天就來簡單談談台灣的黑社會歷史及角頭文化。

 

 

自古以來,只要是有人類的群體活動,必然存在現行體制外的「地下社會」,內部有著複雜的社會規範和秩序管理,以凝聚區域組織及利益為核心,龐大的集團勢力甚至能夠與體制相互制衡,產生具影響力的政治力量。

 

這就是所謂的「黑社會」。

 

台灣歷史是由移民社會堆疊而成,尤其在清代,從中國沿海來台的漢人更是不計其數,其中多是青壯人口,在島上形成結拜的風氣,建立擬血緣的團體,以尋求合作互助

 

除此之外,不同族群在18、19世紀之間,就發生無數次的大小民變與分類械鬥,說是戰鬥民族一點也不誇張!

 

也因為逞兇鬥狠的關係,漢人(閩南、客家)社群也逐漸劃分出各自的在地勢力,如1853年著名的大械鬥「頂下郊拚」,即是形成艋舺角頭的最早雛型。綜合結拜習俗與區域組織,可以將這個遠因視為台灣最初的角頭脈絡。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而「角頭」(Kak-Thâu)一詞,就是過去移墾社會對聚落的稱呼,起初類似宗親會、同鄉會的形式,透過宗教信仰凝聚成「莊頭組織」,藉由角頭廟宇的神明遶境,沿途向行經路線的家戶收取錢財,以確立勢力範圍。

 

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後,接收初期掃蕩大多數的地方武裝集團,在那之後,台灣的角頭形態重新洗牌質變。

 

因為現代國家體系結構進入台灣,從城市街鎮到商業型態得到新的發展,新一代的幫派勢力也隨之崛起,例如位於樺山町一帶的華山幫,以當時樺山貨物駅(今華山藝文特區附近)為據點,形成一個角頭團體

 

與鄰近牛埔仔(牛埔莊是清代以牧牛開墾為名的舊聚落,在今台北市中山北路與林森北路一帶。當時在這一帶活動的地方角頭及其幫派份子被統稱為「牛埔仔」)、七間仔等角頭三足鼎立,而華山角頭的勢力也從日本時代延續至今。

 

到了戰後1950年代,在中國勢力龐大的老字號招牌「洪門」和「青幫」,因為很多都有國軍或國民黨特工的身分,所以在跟隨國民黨政府全面潰逃到台灣後,可以說是當局在地上之外的另一套地下範疇,解決了不少政治問題

 

 

因此外省勢力在台灣迅速壯大。

 

1953年間,以孫德培為首所組成的校園幫派「中和幫」,於當時的中和鄉(今永和、中和一帶)活動。

 

到了1956年,中和幫重新統整為「竹林聯盟」,就是今天的「竹聯幫」;竹聯幫與1954年成立的「四海幫」,可以說是規模最大的兩個外省勢力。

 

而本土角頭最大宗則是「天道盟」,因為外省組織日益強盛,影響到北部角頭的生存空間;到了1984年「江南案」爆發,以及隨後「一清專案」大掃蕩,被捕入獄的各大本地角頭,因不滿政府扶持外省幫派仗勢欺人,便提議共組聯盟。

 

由於傳統的省籍之分,警政單位在稱呼上,將外省掛稱為「幫派」,本省掛則是「角頭」。而竹聯幫、四海幫、天道盟並列為當今台灣三大黑幫。

 

 

從早期的組織犯罪,到整個政治背景及社會結構的改變,這些「大型企業」也開始「轉型」。本省掛因為常年經營地方,投入政治選舉成為新的版圖擴張,或者以「地方派系」的角色間接強化勢力,成為主要的活動之一

 

外省掛因地緣關係,發展有限,於是將海外作為主要發展的市場,尤其以中國、港澳、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國家都有其關係組織。其中也有民族主義者,以「兩岸統一」與資金援助為號召,藉以吸收成員以深化社團。

 

礙於篇幅有限,僅能介紹到這,套句經典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的經典台詞:「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瞭解一下台灣黑道的前因後果及歷史架構,也算是長一點小知識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等編譯。1984。《清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周宗賢。1983。《臺灣的民間組織》。臺北:幼獅文化。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