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1
  • Feb
  • 2018

告訴老闆:尾牙記得拜「祂」才會旺!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8/02/01 11:27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送別了2017,一眨眼馬上就到了農曆的十二月十六日,也就是一般的俗稱「尾牙」。

 

 

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尤其是多數企業機關或公司部門,都會砸重金舉辦「尾牙」的傳統,除了宴請員工,犒賞一年來的辛勞外,也有大老闆「輸人不輸陣」,送禮、抽獎、變裝樣樣來,更商請藝人貢獻各種餘興節目

 

讓每年的尾牙,都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

 

只是,時間一久,好像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既定公式,好像不這麼做就不叫「尾牙」?是不是可以在吃喝玩樂之餘,為自己充實一點小知識,看看台灣的尾牙傳統呢?

 

台灣的傳統「做牙」(Tsò-Gê),又叫「拜牙槽王」(Pài Gê-tsô-ông),意即中文的「打牙祭」

 

說到這個「牙祭」,最早的文獻記載(《宋史》卷一百二十一,志第七十四‧禮二十四)出現在宋代的軍中文化,軍隊出征前都會舉行祭拜軍旗之禮─「禡牙」,為得是祈求旗開得勝。

 

 

而這樣的習俗逐漸從軍隊流轉到民間,正所謂「商場如戰場」,也從「戰無不勝」變成了「財源廣進」。

 

不過這樣的文化,經過歷史進程的幾番演變,到了台灣則有另一種民間說法,根據《台灣省通志》的記述:「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又曰迓福,即迎接福運之意。」

 

簡單來說,買賣交易的例行公事每個月有兩次,即每逢初一或初二做「頭牙」(Thâu-Gê),十五、十六則是做「尾牙」(Bué-Gê),選一個地方進行「互市」。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

在這之中,「頭牙」的傳統會吃「潤餅」(Jūn-Piánn-Kauh),將所有食材全部包捲在麵皮裏的春捲,如同包覆起大量財富,象徵堆金積玉,同時也寄望新的一年有個美好的開始。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而年末的「尾牙」則是吃「刈包」(Kuah-Pau),造型酷似裝錢裝到滿出來的錢包,俗稱「虎咬豬」(台語有「福咬佇」之意);內夾的酸菜,客家人視為福菜,都有留住福氣的意思,吉祥寓意深厚。

 

 

由於這是個特別的日子,所以一定會準備奢侈的肉品祭拜「福神」(土地公),而一年當中最後一次「做牙」,商家為了酬謝土地公一年來的照顧,通常祭品都會比平常更豐盛,在祭拜後也好慰勞員工,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年尾宴。

 

雖然傳統的尾牙風俗在今日變成是稀有事物,但「尾牙文化」的形式仍舊在台灣以新穎的姿態持續進行,無論好壞,都是一種民俗觀察,或者一種庶民文化流動的現象。

 

反觀中國再過去文革「破四舊」的緣故,「牙祭」習俗並不如台灣保留的完善,甚至可說消失殆盡,卻因為台商的大量西進,無形中也把「台式尾牙文化」帶入中國

 

近年有許多中國企業開始效仿台灣的尾牙模式,比排場、比財力,儘管失去了祭神的虔誠之心,卻不得不承認,台灣具有生命力的小國文化,也能影響泱泱大中國!

更新時間:2018/02/01 12:0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