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
- Feb
- 2018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近日頻繁的地震,造成令人難過的災情,我們從新聞上普遍看到「地牛翻身」的形容,震後效應也在網路上掀起一連串的話題討論。
因此,這次想簡單帶大家瞭解,早期科學知識不普及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地震?也解釋一下,為什麼地震在台灣又被比喻成「地牛翻身」?
在這之前,我們先理解到,世界各國家或民族,都有屬於自己對於地震的傳說。
以離我們最近的日本為例,安政二年(1855)發生江戶大地震後,「大鯰」(おおなまず)的民俗想像便成為主流的地震來源說,相傳棲息在地下的巨大鯰魚,只要搖動身體就會產生地震,必須藉雷神建御雷手用「要石」鎮壓大鯰,才能平息地震。
而中國的《淮南子》(覽冥篇)則記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地震鰲魚動」之說從此而生,只要牠晃動身體,地震就會發生。
除此之外,菲律賓的曼達亞族人深信大地由巨鰻承載著,由於巨蟹來搗亂而惹怒鰻魚,於是引起大地搖動,地震就此來襲。
現在把焦點放在台灣的「地牛翻身」,有趣的是,台灣自古沒有牛,為什麼會有「地牛」的認知呢?
我們再把時光倒回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當時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為了開墾土地大量從中國招募漢人來台,可說是台灣史上第一批的「外籍勞工」。而為了拓墾便利,也在這時引進了黃牛和水牛,從此漢人與牛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密切。
因為漢人與牛的感情羈絆,加上地震過後發現「地生毛」的現象,於是「地牛翻身」的說法便油然而生。
清代的《重修臺灣縣志》就有記錄康熙年間:「地大震。秋七月,地生毛。」而後來的《斯末信齋雜錄》則明確指出:「彰境地生牛毛,長寸許,旋即震動」。
到了日本時代的1906年,發生「嘉義梅仔坑大地震」,鄉里之間繪聲繪影地說,在地裂之處發現一條牛的大尾巴,因此「地牛翻身」的傳奇就這樣在漢人社群蔓延開來,這樣的民俗觀點也被總督府官員東方孝義寫進《台灣習俗》中。
隨後於大正年間出版的《蕃族調查報告書》(1915),其第三冊中就清楚記述南勢的阿美族人說:「地中有水牛,累了,動動身體,便引起地震。」
另外,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的聯合著作《生蕃傳說集》裏,也描述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說:「地震是在地中的牛,名叫『哇茲姆』,搖動牠的身體所發生的。」
而專長於民間神話的莊美芳教授,也在學術研究中發現,「地牛」的說法早已流傳各族之間,如賽德克族、卑南族、布農族都有這樣的觀點。
由上述的資料顯示,「地牛翻身」的奇談,因為原漢之間的文化交錯而流轉於大眾社群。
時至今日,甚至有些地方還演變出「安撫地牛」的儀式,譬如在地震發生時,要趕塊學牛的叫聲以安撫地牛;或者像綠島的習俗,當地震來臨時,當地人相信拿碗盆在地上敲擊,是為讓地底兩隻爭吵的牛分開,藉以平息地震。
其實,在漢人尚未移民前,島上早已流傳著多元化的地震觀。
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1896年就曾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發表文章,內容記載淡水的平埔族有古老的地牛傳說。其他如泰雅族認為,支撐大地的巨獸一動身就會引起地震;排灣族則深信,支撐大地的神或巨人身體動就發生地震等。
礙於篇幅無法詳細介紹,不過,神話故事終將隨時代變遷而式微,而那頭壞脾氣的「地牛」,好像全台灣早已接受了牠的存在,形成一股對地震傳說的主流想像;也難得在科學進步的時代,成為一種新的民間傳奇。
參考資料
佐山融吉著,余萬居、黃文新譯,《蕃族調查報告書》第3冊,阿美族南勢蕃,頁102。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臺北:杉田重藏書店,1923),頁335。
伊能嘉矩,〈地震に關する臺灣土藩の傳說〉,《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第241號(1906.4),頁257-258。
莊美芳,《論臺灣原住民族地震神話類型—兼論排灣族群地震神話的特殊性》。
溫宗翰,《地震的由來:你知道「地牛翻身」是臺灣本土創生的地動傳說嗎?》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