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0
  • Oct
  • 2017

妳每天是在享受生活?或只是將24小時填滿?

作者 編輯病

2017/10/20 14:4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教自己累積「安排」的技巧

一天不安排做超過兩件事?

有一段時間,我過得很糟。當然,從外人的角度是看不出來的。他們只覺得我很忙。

同一天要上電視通告,上廣播的現場call-in節目,要幫家人慶生,還要寫趕著截稿的專欄,同一餐有兩個飯局,雜誌要採訪、拍照,但我一臉倦容,汗流浹背……表面上,這是成功的人一天該有的忙碌生活。

 

然後,我開始變得倦怠極了,原本喜歡做的事情,也慢慢變得不喜歡。我突然發現,我很忙,但我不會生活,只會把時間填滿。

就在那時候,我讀到逐漸開始群性崩壞的日本,流行起「My Pace」(マイペース)這樣的說法,有越來越多的人,也跟我一樣厭倦了像魚群一樣跟著大家一起移動的人生,決定脫離群體,不讓他人左右,以自己合適的方法、跟著自己的節奏前進。

說來簡單,但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我不會啊!

於是,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養成「一天不安排自己做超過兩件事」的習慣。如果這天有一場演講跟一場會議,我剩下的時間,就要留給自己,把時間留給自己好好吃飯、睡覺、思考、發呆、喝咖啡、散步、運動。

因為每一天只安排兩件事,所以就要學會取捨。不久以後,我決定不上廣播節目,不接受媒體採訪,不跟人應酬吃飯,電視節目也頂多每年一、兩次這樣的頻率。

自從學會說「不」以後,我才發現那些以前覺得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實不做也完全沒有關係。

因為我的時間多了,所以每天安排的兩件事情,都是必要的,而且都可以精神飽滿地做好。

於是,我開始穿著輕鬆的T恤、短褲、運動鞋,騎著Ubike或是搭高鐵去赴約,提早到了約定的地方以後,才換上讓我感覺拘束的襯衫跟長褲,但這樣的換裝,也讓我的氣氛轉換,以認真的態度來面對接下來的這場約會。

不知不覺當中,我從一個很忙的人、不會生活的人,變成了一個很悠閒的人、會生活的人。

每天只做兩件事的習慣,漸漸影響了我的生活其他面向。

 

比如寫作,我找到最適切的「My Pace」,養成了每年不多不少出版兩本書的習慣。

作為一個從小面對人群就會怯場的害羞孩子,很幸運有了這些書作為基礎,透過每年給自己一百場的公開演講、訓練課程、工作坊,養成每一次上台都要像老師備課一樣,

無論同一個主題講了多少次,都要針對每批不同的對象從頭慎重做好準備,使用不同語言向陌生人妥適表達自己,與不同年齡、人種與社會階層良好溝通的習慣。

在全世界旅行、工作的過程中,我也不斷調整自己閱讀的習慣,以前硬性規定自己每個月要讀幾本書的方法,不知不覺間變得無效了,書架上新書增加的速度,永遠趕不上閱讀的速度。

我重新養成「只要時間到,不管有沒有看完,兩週後都必須把書分送出去」的習慣,

就像圖書館借來的書,有時間的限制,所以強迫養成真正想讀的書一入手,兩週內就要趕快看完的紀律,因為「有空時隨時可以讀」的那些好書,意味著我永遠不會打開來讀。

老實說,到了三十多歲之後,我才從頭開始學如何過生活,並且真心喜歡自己的生活。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是先安排「計畫」?還是先懂「生活」?

每年的新年新計畫都失敗的人,通常不是因為流年不利,犯沖沒去安太歲,而是沒有行動力、執行力,不知道怎麼具體訂定年度計畫,並且確實完成的習慣。

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時間跑到哪裡去的人,不是真的那麼忙碌,而是沒有時間管理的習慣。容易受騙上當的人,不是因為生性單純,請別往自己臉上貼金,你只是沒有仔細觀察的好習慣罷了。

 

對於時節變化不敏感的人,缺乏的不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缺的是像日本人那樣認真「過節」的習慣。如果每個假日都千篇一律地在家睡大覺、看電視、出門逛逛百貨公司,當然無法區分端午節和中秋節的區別。

每天都養成「郊遊、小旅行」的習慣,用小朋友期待遠足的心情,每天充滿期待地準備著這一天背包裡面的種種小物與零食,就會變成一個懂得生活滋味的人。

思索一下本來沒有,但後來養成的好習慣,是受到什麼刺激或是影響?

原本不運動的人開始運動,可能是因為健康檢查時發現健康亮起紅燈,身體年齡超過實際年齡二十歲,受到這樣的刺激之後,開始戒菸、戒酒,每天路跑、游泳,過著健康的生活。

體重下降,改良的體態受到許多人稱讚,有了成就感,因此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甚至開始挑戰馬拉松、三項鐵人,或是跟著跑步認識的朋友開始爬百岳。

因為得到成就感,又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惕勵,強化了一開始勉強維持的習慣,變成了真心喜歡的事。

喜歡吃,懂吃,而不只是看標價、看排場決定食物的價值,就從開始手做嘗試不容易失敗的料理開始。

知道這道料理是怎麼做的以後,再嚐別人的手藝,就特別有感。發現同一道料理,別人做出來的滋味更好,於是去深究原材料、做工、調味、溫度的差別,因為不斷嘗試,逐漸深入,遲早就會從單純吃喝的「行為」變成品嚐美食的「習慣」。

養成欣賞別人的好習慣的習慣。教會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內在。

(作者/褚士瑩:一直強調必須挑戰自己的舒適圈的褚士瑩,他同時也在挑戰自己。)

 

>>本文出自《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養成免疫力‧學習力‧判斷力》一書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10/20 16:5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編輯病

這病,只有好奇心可治療。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