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5
  • Aug
  • 2018

從嬰兒到樂齡 看見德國明瞭一致的游泳分級

作者 邱映潔

2018/08/15 10:00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學會游泳,不外乎希望能自救或救人,發揮求生的本能。你會游泳嗎?會到甚麼程度?接下來的目標是?可以自救嗎?能在甚麼樣的危難中自救?如果落難,幾公尺外的救生圈,夠得著?有多少耐力,支撐到獲得協助?或甚有多少本事,搶救眼前的危急?

 

 

 

德國訂定游泳檢測標準的根據,一方面就是朝救生員訓練為依歸,另一方面也協助學游泳路上,都能清楚回答上面的問題。

 

 

 

從嬰兒到樂齡 貫徹學習

對於游泳這項能力,德國推廣從嬰兒開始,全國統一分級制度,以年紀劃分四個里程碑,希望是全民都能享有的消費:

 

 

首先是四個月大到兩歲的嬰兒階段,一個大人與嬰兒一次費用約350元;第二階段是親子同樂過渡期,先養成好的親水性,公家泳池直到滿五歲前,入場免費;第三階段是學游泳的學齡孩童,主要以五歲和九歲,為兩個重要泳技,深淺程度訓練的推薦年齡;十節課,六人一班,約三千元,第四階段就是銀髮族的團體課。從嬰兒到樂齡,學游泳,要真正地在自然環境中,健身、自保。

 

 

 

 

明瞭一致的游泳分級

凡事規範明確的德國,在18歲以下,學童游泳分級項目上,除初學「海馬」外,正式等級認證,只分金、銀、銅三級,最終等級也是勝任救生員的入門。

 

 

 

以學齡前(建議五歲後)的 「海馬」為例,要能完成兩項要求:一、能從岸上跳下,隨即前進25公尺,大多為抬頭蛙,換氣與泳式暫不為首要任務,至於蹬牆與否,以求生為目的前提下,此要求並無意義。二、能潛入與游泳者肩深般水中,拾物。因為要能承受水壓,以及水的特殊性,水母漂或浮具助划,都只能當作學習過程的輔助練習,不能作為證照審核標準。

 

 

特別是自嬰兒開始,一路從不使用游泳圈等嬉戲裝備。與德國的「海馬」相對照,大約等同國內教育部推動的「游泳能力計畫: 國小15公尺,國中25公尺」的理想目標。

 

 

 

 

 

全盤統整分級概念,清楚掌握個人程度

在德國「海馬」是唯一以趣味,提升學習作為手段,之後講求的是專業,培養專業游泳的能力,就是自身最好鼓勵,順理成章勤加練習,也將開啟真正能力的提升。

 

 

德國正式游泳認證的金、銀、銅三級,內容相當明瞭易懂,不瑣碎,同時能很清楚理解到,德國看待游泳的基本概念是: 開放水域自救的能力。與游泳練到身強體魄,或展現運動家泳技,有明確的區隔,也因此衍生出不同課程的選擇。

 

 

這樣大方向,游泳分級的兩大優點是:第一、級別一致以「求生」為目標,讓從初階到進階都清楚劃一,學習者能在長年的累積中,看清一致性的終極目標,並掌握自身學習的進度。

 

 

第二、要跨越級別,有相對的難度,要有相當強烈的意志支撐,程度因人而異,但卻在共同團體學習中,仍保有相同目標、同儕相互激勵,即使同班訓練、能力不同,也能保有自我學習的進度,讓學習個人化,從中探索自我,而非比較式的狹義定位。

 

 

游泳的綜合能力是從一開始就一併教授的,不是單一課程學換氣,單一課程學自由式等等。學齡前一開始,就把所有素材加入:吐氣、潛水、踢水、滑水、仰式、跳水、和拾物(無蛙鏡)。能游完25公尺後,獲得海馬級認可,以此開始,展開更開闊、精實的能力。

 

 

此後的不同分級,依循相同的主線,漸漸遞增前進長度、跳水深度及限時速度;當我們從旁觀察不同班級時,會看到幾乎同出一轍的訓練,但能否跨越難度,唯有日積月累,端靠耐力與體力的堅持。

 

 

德國游泳訓練非常清楚要求:要以人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為唯一訴求。游泳池舒適環境,只是訓練場,泳式變化,相對是體育技術範疇,並不在首要考驗項目中。相反的,著重認清水性,適應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變動性。

 

 

為學童正式認證的金、銀、銅三級,分級簡易,內容一目了然,其明確的包括:

 

 

銅牌

  • 泳邊跳入,15分鐘內,完成200 公尺。
  • 能潛水拾物,水深約 2 尺。
  • 能從 1 尺高台上,跳水 。
  • 熟識水上安全法規。

 

 

銀牌

  • 泳邊跳入,25分鐘內,完成400 公尺,其中300公尺蛙式、自由式自選,100公尺仰式。
  • 能兩回潛水拾物,水深約 2 尺。
  • 能從 3 尺高台上,跳水 。
  • 能潛泳10公尺。
  • 熟識水上安全法規,並通過自我急救測試。

 

 

金牌 (九歲起)

  • 24分鐘內,完成600公尺。
  • 1分10秒內,完成50 公尺蛙式。
  • 25 公尺 捷泳。
  • 50 公尺 仰泳。
  • 15 公尺 潛泳。
  • 三分鐘內,完成三次拾物,水深三公尺。
  • 能從 3 尺高台上,跳水 。
  • 能推或拉,完成50公尺救援。
  • 熟識水上安全法規,可自救,並能協助簡單救援。

 

 

 

養成身體冷靜應對

從嬰兒游泳開始,德國學游泳就以救生員指標為目的,與台灣一般泳訓最大不同的是,初級開始的「跳水」,其當然必須有足夠的深度,引導學員正確的跳水,免除魯莽行徑。

 

 

再次強調,游泳池僅是練習的場地,既然最終能力是要在開放性水域求生,最大克服的因素要能:避免慌亂、保持理性、順應萬變;所以除游泳前進外,特別重視跳水,強調瞬間臨危不亂的訓練。

 

 

有時教練還會讓孩子瘋狂的玩陡峭滑水道,顯然就是跳水的另一種變奏,學會處置驟然入水的衝擊。至於戴蛙鏡、泳帽、或細節上:能否水中行走?要換氣幾次?韻律呼吸要如何手腳配合?能否藉物漂浮多遠?都是其次。

 

 

甚至各種泳式都沒有硬性規定必要,但必須兼備仰式前進的能力,讓身體是趴、是仰都能自救,因為在開放性水域威脅下,只有身體的自然機制,才最真實。

 

 

延伸閱讀

市集背後的生活教育 觀察德國幼兒園的二手衣拍賣會

德國父母的教育鐵則:鼓勵孩子頂嘴 

台灣與英國職場環境的真實落差 英國同事:慶幸我生在英國

更新時間:2018/08/15 14:4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邱映潔

一位資淺的母親,因旅居柏林,發現能在柴米油鹽中,加料、增添新奇異常重要,於是在音樂本業外,熱愛潛入現代藝術,尋找生命養分,追尋不同階段對生活美學的實踐。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