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8
  • Jul
  • 2018

市集背後的生活教育 觀察德國幼兒園的二手衣拍賣會

作者 邱映潔

2018/07/18 15:39
圖片來源/ 作者

 

編輯導讀:德國的教育方式在台灣有很多的討論,旅居德國的資淺媽媽邱映潔帶我們從德國幼稚園的二手市集,來看德國融入日常生活的教育。

 

 

 

市集確實不論到哪都很受歡迎!在德國幼稚園的二手衣市集,廣受社群青睞,又讓眾多的幼教單位,每年大張旗鼓,擇日敞開大門?到底這其中有何優缺點?賣舊貨?對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一個社會,他們共有的社會化概念是甚麼?幼教單位為何也來參一腳?樸實第一,金錢第二,結合需要與想要,維繫一個更純粹的小世界。

 

下面就將二手衣市集,在德國受歡迎的原因,提供我們一些教養實務上明確的觀點。

 

 

 

 

 

認識真實世界

 

首先: 做生意,誠如馬雲先生說的: 「做生意都是要冒風險. 都是要付出巨大的腦力、心力和體力。花大量時間精力未必生意會好。但不花時間精力是肯定不會有好生意的!」所以這幼稚園擺攤,第一課要學的就是:陪著孩子,花時間、花精力,認識真實世界!至於具體金錢回饋,一日下來,保守最多兩千塊上下,當你愛惜的寶物,終於有人看上眼,通常也不願付超過百元。

 

加上幼稚園當主辦單位,也不是慈善單位,有些類似當今的展場模式,很實際的依造現實社會經濟運行:租金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租金400元的攤位,僅提供空地,設攤者須自備「裝潢」,以不超過三尺擺攤長桌或吊繩為限,另一部分必須以物易物:提供蛋糕來出售。

 

 

 

一段三到四個小時的銷售時間,通常會跨中午,如果肚子餓了、渴了,很可能在還沒有任何收入情況下,就先去餐飲區消費!於是這一來一往,真正的營收,真槍實彈就像一般的市集,打工去。而類似的二手市集,也只准販售嬰兒或兒童用品,讓出生到小學年齡層間的孩子,親身經歷社會經濟。

 

 

 

 

 

家庭成員間共同的事

 

這種二手衣物處理的問題,多數由媽媽負責,媽媽的教養與家庭大小成員間關係,在這次的擺攤,提升到夥伴關係。當場就有一位七、八歲小女孩,在媽媽的衣服攤旁,擺好自己的小書、列隊好那成群的彩虹小馬,買方則是圍繞著的另一群女孩們,嘰嘰喳喳開心講起自己的收藏,覓尋新夥伴中,盤算手中的40塊錢,能買幾隻? 說到一雙舊的愛迪達小球鞋,要賣多少錢?爸爸通常不會有意見,也不太熱衷,但是攤位總要有人看顧?媽媽也要中場休息。物品上是否要標價?顧客上門的策略,是不標價好?還是標價好?殺價的範疇要訂在哪?

 

一個小小孩單獨上門,看上某樣桌遊,手上只有一半的金額,孩子:「你願意半買半相送嗎?」這些都能成為討論的議題,媽媽放下權力,全家共同參與,成為家人間相互支持的幸福。

 

 

 

 

 

好壞相對論

 

市集之所以受歡迎,很大部分在於情感交流的真實性。擺攤的資格,不必是該校師生,只要學校接受電子郵件,很容易接洽。但是客群有多少?既沒保證更難預料,除了奠定良好名聲,氣候也佔很大因素,於是好的天氣?好的攤位位置?真的是好嗎?沒想到超好的天氣,當日卻只來了估計75%的客人,大部分人更選擇頂著徐徐暖陽,出遊去。無憂無慮的孩子,或許還來不及思考:絕對價值?相對關係? 但被曬燙了的溜滑梯,肯定在這個豔陽之際留下種子。

 

仔細觀察二手市集,已涵蓋著社會化、市場經濟學與成功哲學的理論實務,但台面下,卻更像教育家不斷叮嚀、慈濟志工們諄諄教誨:帶著孩子生活,即使悟不出「捨與得」,更甚環保、感恩的大道理,但在淺移默化中,腳踏實地,連結孩子與偌大的社會更緊密相存,讓陪伴成為生活中最好的教養。

 

 

 

延伸閱讀

德國父母的教育鐵則:鼓勵孩子頂嘴 

小孩愈打愈不聽話時 你該學會這一招

德國人養狗不是因為寂寞 是來認識國家法令的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邱映潔

一位資淺的母親,因旅居柏林,發現能在柴米油鹽中,加料、增添新奇異常重要,於是在音樂本業外,熱愛潛入現代藝術,尋找生命養分,追尋不同階段對生活美學的實踐。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