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3
  • Jul
  • 2018

便秘、不運動 當心痔瘡找上門

作者 秒懂家醫科

2018/07/13 14:24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痔瘡是很常見又擾人的問題,許多人甚至會不好意思就醫,所以也難以統計真正有多少人有這個問題。

 

 

痔瘡是正常直腸肛門構造的一部分,由許多血管及結締組織構成,可以形成如同軟墊的作用,在感覺壓力、加強閉合上的重要功能。

 

痔瘡可以分成內痔與外痔,以肛門構造中的「齒狀線」分界,齒狀線以內稱為內痔,比較不會有疼痛感覺,相反的外痔則比較容易出現疼痛的問題,而且血栓也比較容易出現在外痣。

 

 

內痔還可以分成4個嚴重等級,與治療方式有關。


第一級是幾近正常的情況,只有充血腫脹。第二級以上都會有脫垂的問題,第二級內痔在排便時會脫垂,其後可以自己縮回去。第三級則在脫垂發生時需要以手推回,也比較容易出現搔癢、甚至漏便的問題。

 

而第四級內痔甚至可以從肛門以外就看到脫垂,用手也推不回去了,這時候可能會出現局部慢性發炎的情況,造成萎縮甚至潰瘍等問題。

 

 


 
痔瘡原本應該是正常構造,澳洲的研究發現,只是做篩檢性大腸鏡的人,其實39%的人有痔瘡組織腫大的情況,但卻只有一半的人出現出血、疼痛、搔癢等症狀。

 

為什麼原本應該是正常構造的痔瘡會出現症狀呢?這個原因還不是很明確了解,但是有一些情況會增加出現症狀的機會,

 

例如懷孕、時常用力排便、長時間站或蹲等常見的情況,以及飲食中纖維攝取太少、肥胖、缺乏運動等也是許多痔瘡患者常見的情況。

 

其他一些疾病,比方說時常腹瀉、便秘,或是肝硬化、結締組織異常、骨盆底肌功能不良等也與痔瘡發生症狀的機會有關。

 


 
痔瘡是非常常見的良性疾病,如果患者的症狀符合,且小於50歲、沒有其他大腸疾病的跡象,身體檢查又可以直接看到沒有出現併發症的痔瘡,便可以直接診斷痔瘡並加以第一線治療。

 

 

如果患者超過50歲,肛門出血的問題則需要注意是否有大腸腫瘤等問題。另外如果有其他大腸腫瘤、發炎性腸疾等問題相關危險因子,也應該要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

 

這些危險因子包括貧血、非痔瘡典型情況的血便、排便習慣改變 (長期便秘等)、本身曾有大腸直腸瘜肉、一等親有大腸癌、發炎性腸疾或是其他相關遺傳疾病。

 


 
痔瘡的第一線治療很簡單,就是增加飲食中的纖維以及水分攝取。建議一天非水溶性纖維攝取量應該達到25~35克,可以有效避免症狀持續以及出血問題。


水分則建議一天應該攝取1500~2000毫升。車前子、軟便劑等也有助於減少出血等症狀。

 

另外還可以用藥緩解症狀。痔瘡藥膏可以由醫師處方或是直接在藥局購買,其成分通常包括類固醇及局部麻醉劑,臨床經驗顯示可以暫時緩解疼痛及搔癢,類固醇也可以幫助痔瘡縮小。

 

 

但沒有研究顯示其長期療效。因為含有類固醇,建議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周,避免發生皮膚炎。 


其他用藥包括植物萃取物,如類黃酮等,可能可以減少出血,或是局部使用的硝化甘油、nifedipine等抗痙攣藥物,可以緩解疼痛,但研究證據大多等級不高。

 

一個簡單的症狀緩解方法就是溫水坐浴,一天2~3次用溫水放鬆肛門肌肉。溫水會比冷水更有效。市面上可以買到溫水坐浴專用的盆子。


 
前述與痔瘡症狀相關的情況也應該改善,比方說增加運動、減重、避免不良如廁習慣等等。


 
如果第一線內科治療後,經過6~8周後症狀仍然沒有緩解,家醫科醫師或一般科醫師可以考慮轉介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方式很多,簡單的甚至可以局部麻醉的情況下在門診進行。每個人適合的方式不同,應該與外科醫師討論。

 

通常比較低度的內痔可以用橡皮圈結紮 (rubber ligation)、硬化劑注射 (sclerotherapy)、或紅外線熱凝 (infrared light coagulation)治療。

 

其中橡皮圈結紮的效果較好,硬化劑注射則因為不會有焦痂而適合於高出血風險的患者,紅外線熱凝的併發症較少。

 

橡皮圈結紮的併發症機率約3~8%,包括局部疼痛、尿滯留、延遲性出血、血栓、或是感染。劇烈疼痛的痔瘡可以是因為血栓所致,72小時內可以進行血栓切除術治療。

 

如果是第四級痔瘡、有痔瘡併發症、或是症狀嚴重者,可以考慮進行痔瘡切除。

 

延伸閱讀

 

夜市小吃熱量表公開!這樣吃不怕爆卡

 

夏季不可不防登革熱 輕忽恐休克死亡

 

香蕉含鉀量高 這些族群食用前請當心

文章來源: 痔瘡的簡介與治療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秒懂家醫科

  • 在家醫科的訓練過程中,除了累積許多的醫學簡報作品,也深刻體會到民眾很需要家醫科,不斷思考如何讓大家更了解家醫科的優點.因此以圖文創作宣導家庭醫學與分級醫療的觀念,為更好的醫療環境貢獻心力.我們分享好懂的家庭醫學知識,與推廣家庭醫師的分級醫療觀念,編輯包括醫學中心家醫科研修醫師林彥安、以及同心醫療體系民安診所主治醫師何建翰。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