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 歷史搜尋:
  • 熱門搜尋:
    北藝大11點熱吵店遊民廟公狄鶯孫鵬交友軟體劉尚謙廟公王淑娟台中食品大廠破產
  • 搜尋:

    蔣志偉 結果共2,378筆

  • 不喜歡「走路」注意! 研究:每周走路五天「這狀況」明顯改善!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刊登一篇研究,發現一群定期走路的民眾,出現膽固醇降低與血壓降低明顯改善狀況,靜止心率也大幅下滑,甚至有研究研究發現,每周走路5天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師指出運動不僅可以帶來生理上的益處,運動時心情變好,有助於緩解壓力、焦慮和憂鬱症狀!
    2023/06/19 22:59
  • 不戒掉「這習慣」 20歲年輕心臟 恐比實際年齡高40歲以上 醫師:致死風險增!

    談到心臟年齡,其實指的就是心臟受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影響,所改變的心臟及血管年齡,評估方式除了實際年齡之外,還包含性別,BMI,血壓,膽固醇,血糖,抽菸等風險因素,成大醫院重症加護科臨床教授,許志新表示,若是1位45歲男性抽菸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過胖,心臟年齡將高達75歲。事實上心臟年齡與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重視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保有年輕健康的心臟。
    2023/06/16 23:04
  • 情緒激躁、出現幻聽、幻視 專家:缺這幾種營養罹病風險增!

    譫妄其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它是由生理上的異常所造成的,而睡眠中斷是導致譫妄的一個危險因子,東京大學博士廖誼青認為缺乏維生素B1也可能會導致譫妄。而我們在補充維生素B1的同時,也應該要包括鎂,因此吃富含維生素B1的豬肉、全穀雜糧類和豆類,也要記得多吃富含鎂的深綠色蔬菜。
    2023/06/15 23:09
  • 疏忽「這件事」腸病毒入侵孩童體內! 出現「這症狀」兒科醫師:速就醫勿拖延!

    近來腸病毒發生機會很明顯變高了,尤其是在幼稚園跟小學的小朋友是比較多。腸病毒要比較注意,小於2歲以下的小朋友,如果說,他從來沒有得過這個腸病毒的話,家長就要特別注意一些比較危險的徵兆,睡覺的時候會有那種肌躍型的抽動,或者是莫名其妙的嘔吐等,另外也有不少人因為咳嗽咳不停,一家所有人全都掛病號,剛開始以為是新冠後遺症或流感,一就醫才發現是黴漿菌,而黴漿菌感染的肺炎,非典型肺炎,醫師提醒應提高警覺身體不適盡速就醫!
    2023/06/14 22:53
  • 疏忽「這件事」引起「疲勞臭」 醫師警告:注意身體警訊!恐器官發生病變

    您有疲勞臭的困擾嗎?其實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情況之下,有部分人非常疲勞,其實是身體代謝不好,尤其汗液的代謝沒那麼好,味道就會更重,另外很疲憊的時候與肝腎代謝都有相關,身體的氣味也會受到影響,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能早期診斷及治療;並加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避免脂肪肝,飲酒不過量,才是保肝之道
    2023/06/13 22:53
  • 新冠變種病毒XBB恐延續至7月中 醫師警告:「這件事」勿輕忽!

    世界衛生組織5月初宣布解除新冠疫情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代表疫情對全世界的影響已大幅減小。台灣雖然嚴格的防護禁令也解除,但不代表新冠疫情就此結束,或許周遭的親友陸續感染,包括即使打過疫苗,躲過前幾波的流行而首次感染的人,也有將近2成的人重覆再感染,由數據顯示台灣新冠疫情目前仍有一波上升的趨勢。
    2023/06/12 22:57
  • 病友盼「癌症新藥」納入健保!擔憂無力負擔醫藥費 健保署長說話了

    113年總額預算草案公布,將衝擊新藥預算編,新藥納保困難,其實有不少癌友與急重症患者,真的等得到新藥嗎?有不少癌症病友很擔心沒有辦法在健保框架下,使用新藥,只能想盡辦法自費,或是無奈放棄治療,?,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接受TVBS專訪指出,新的癌症的治療,特別是藥物的部分,發展很迅速,但是這些新藥的藥費都相當的高昂,基於健保的財源是來自於全民所繳納的保費,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健保署必須為大家把關,選擇最有效益的藥物,也就是說,會經過科學證據的科技評估,及專家會議的討論,再納入給付,了解各界的期待,也會全力協助。
    2023/06/10 15:40
  • 無力負擔醫藥費⋯病友盼「癌症新藥」納健保 健保署長說話了

    113年總額預算草案公布,將衝擊新藥預算編,新藥納保困難,其實有不少癌友與急重症患者,真的等得到新藥嗎?有不少癌症病友很擔心沒有辦法在健保框架下,使用新藥,只能想盡辦法自費,或是無奈放棄治療 ? 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接受TVBS專訪指出,新的癌症的治療,特別是藥物的部分,發展很迅速,但是這些新藥的藥費都相當的高昂,基於健保的財源是來自於全民所繳納的保費,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健保署必須為大家把關,選擇最有效益的藥物,也就是說,會經過科學證據的科技評估,及專家會議的討論,再納入給付,了解各界的期待,也會全力協助。
    2023/06/09 22:55
  • 輕忽「這物質」專家警告:影響生殖能力增加、代謝疾病、流產機率

    雙酚A被認為是干擾動物體內的內分泌調節機制,具有環境荷爾蒙特性的化學物質,其實在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親代懷孕期間暴露雙酚A,會造成子代生殖系統有不良的影響。而人類流行病學研究也指出,懷孕期間或是幼童時期暴露雙酚A,會影響甲狀腺的功能,跟日後的孩童的行為,也有研究指出雙酚A與多囊性卵巢、肥胖跟糖尿病和心血管系統,有可能會有關係!
    2023/06/08 23:08
  • 注意!合併服用「這幾種藥物」 醫師警告:疏忽間隔時間恐出事

    現代人因為身體狀況緣故,可能會服用中西藥物,但要注意了服藥時間點觀念非常重要,中藥跟西藥其實共同服用的民眾非常多,常常會有一些誤用的狀況出現,常發生例子,最常見就是病人服用抗凝血藥,是為了預防心肌梗塞避免冠狀動脈血管阻塞的問題,如果同時又服用中藥像丹參,其實應該要避免共用,以防止造成出血的風險更加嚴重。
    2023/06/07 22:53
  • 經常做「這件事」導致「腎上腺疲倦」 醫警告:這年紀的人應特別注意!

    不少民眾日常生活加上工作繁忙壓力大,您知道嗎當壓力不斷累積,其實就會讓體內產生大量自由基,會引起腎上腺開始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是人體對自由基的防禦機制,可有效去除體內自由基,使細胞不受到自由基傷害,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如果長期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這個軸線就會產生不穩定的改變,可能出現腎上腺疲倦,不可輕忽!
    2023/06/06 23:04
  • 罹「這疾病初期」 最恐怖就是「無症狀」每年近萬人死亡!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事實上糖尿病因為初期沒有症狀,但是盛行率又特別高,必須透過定期的篩檢,來找出是否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友們必須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學習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
    2023/06/05 23:03
  • 人體「這器官」是先天之本 掌管生長發育、泌尿生殖少了它下場慘

    中醫的腎包括現代醫學當中的生殖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腦下垂體及腎上腺軸等,事實上中醫和西醫所稱的腎不完全相同,以西醫的腎來說,腎臟歸屬於泌尿系統,負責將人體多餘的水分過濾後形成尿液排出,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平衡,中醫觀點,一個人壽命長短,主要與腎有關,而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的精氣,決定一個人的生命活力。
    2023/06/02 23:01
  • 一流汗!身體「這部位」經常散發這一味 超尷尬!

    炎炎夏日許多人都會流汗,如果散發異味,確實會讓人很尷尬,醫師指出其實狐臭不是疾病,它只是一種特殊的體味,實際案例造成社交出現困境,臺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何翊芯針對多汗症跟狐臭,在傳統的話是可以,先用一些止汗劑跟芳香劑,其實會建議還有氯化鋁的成分,來減少汗液,塗一些含有抗菌成分的,可以減少那些臭味的產生。
    2023/06/01 23:03
  • 35歲前輕忽「這件事」 發生骨質流失 醫師:輕微傷害易骨折

    從年輕就要有保骨本的觀念非常重要,台大骨科醫師李嘉哲指出骨質密度累積,最好在35歲之前盡量把骨本存好,曬太陽、維他命D、鈣足夠,有做足量的負重運動,這樣可以把骨本累積高一點,以後再慢慢流失,過程中可能流失很多,骨本還是夠的,但如果已經來不及了,就要提高警覺,那通常第一個會出現,就是骨質疏鬆!
    2023/05/31 23:00
  • 輕忽「這疾病」小心!身心耗弱 長期處於高度心理壓力狀態

    現代人拚命工作,為了給家人和自己更好的生活,仍有人長時間工作,甚至熬夜等不良習慣,長時間下去其實會導致身體無法負荷,很有可能隨時會累垮,醫師指出當過勞症狀出現,往往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很大,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在不同的階段中,發生不一樣的症狀。
    2023/05/30 23:00
  • 護理人才荒!專家:未來「這類人」照護問題難以想像

    今年國內統測衛護類報考人數,竟創下14年新低。為何沒人想當護理師?主要關鍵薪資高壓長工時等因素下,現在就連許多大學護理系報考人數和註冊率下降,未來護理人才荒問題,令人堪憂!
    2023/05/29 23:32
  • 輕忽「這疾病」導致心血管疾病 大型研究:失智風險高!

    高血壓對心智功能的影響並不限於老年人,中壯年人也會受影響,根據衛福部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滿18歲後保持每天至少量測一次血壓的習慣。別等到已經確診失智症才想到血壓控制,往往失智症患者會忘記或抗拒吃藥,對於治療的情況,也不喜歡和醫生討論,逃避治療,使得疾病更難控制。
    2023/05/26 23:01
  • 持續聽到「這種聲音」出現 若輕忽不理 醫師:下場慘!

    不少人都聽過耳鳴,其實是指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之下,自己卻能感受到有叮噹聲或轟隆的聲響,可能是從耳部或頭部聽到的聲響,由於耳鳴的成因相當複雜,因此目前治療成效有限。因而建議採用合併式的療法,包括有內科藥物的治療、耳鳴遮蔽器及助聽器、生物回饋訓練法等各種方法。醫師指出治療耳鳴時,必須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
    2023/05/25 23:04
  • 超過這年紀沒有補充這三種維生素 醫師:罹疾病風險高!

    健康話題!中高齡族群的維生素D和鈣質的攝取量普遍嚴重不足,維生素D的功能包括促進鈣質吸收、維持正常的骨代謝和肌肉功能,因此補充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日本東京大學新領域創成科學研究科博士廖誼青分析,維生素D的來源包括油脂含量較豐富的魚類,像是鮭魚和鯖魚。
    2023/05/24 22:59
  • 「這幾款」原料價格飆漲廠商停產! 科學中藥缺貨中醫師苦惱

    最近缺藥情況也讓許多中醫相當苦惱,像是酸棗仁的藥材很常用來治療失眠,失眠或是心神不寧等方面,包含像一些常用的失眠藥物,天王補心丹、人參養榮湯、酸棗仁湯,事實上這些缺藥的問題,也會影響基層醫師開藥方式,因此不少中醫師希望政府能加速幫忙,讓中醫師能夠開藥順利,給需要的患者最適當的藥材。
    2023/05/23 23:04
  • 隨年齡增長 人體內出現「癌細胞」機率增 醫師:別做這件事

    人的一生當中有一些癌細胞,最終可能會被防禦系統消滅。而你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已經發生了,絕大多數的癌細胞會在你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殺死。問題是隨著分裂次數越來越多,發生突變的機會增加,癌化的可能也會增加,大概在中老年之後,癌症才會進入好發年紀,醫師指出有些癌症我們不容易發現,比如說常聽到像胰臟癌,它發現的時候,因為沒有早期的症狀,所以發現時大部分是晚期,要控制非常不容易。
    2023/05/22 22:50
  • 經常用嘴呼吸 小心「臉型」變成這模樣 醫師:關鍵是它

    任何您年齡層都要特別注意!如果您長期用嘴巴呼吸,而不是用鼻子的話,會造成比如說牙齒可能出現暴牙的狀態,中山附醫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張育超教授指出,從小用最嘴巴呼吸習慣用嘴巴呼吸的話,那事實上很容易影響臉型的外觀,研究發現容易會有暴牙情形!
    2023/05/19 23:14
  • 不慎發生骨折多久才會好? 醫師:「兩大指標」是關鍵勿輕忽!

    說到骨折對不少病人來說,這個經驗真的不想遇到!如果骨折受傷三個月以上了,常見關節活動度就會受限,肌肉萎縮,走路步態不對稱,腰部出現疼痛等問題,醫師提醒發生骨折之後,復健治療就要及時介入,因為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方式的復健治療,另外骨折發生的部位,和骨頭位移的嚴重度很重要,事實上許多患者發生骨折之後,骨頭初步癒合大約發生在4~6周後,醫師常在這時安排X光檢查,確定骨頭癒合情況。
    2023/05/18 23:08
  • 別以為「這疾病」與你無關 醫師:突起來速就醫治療!

    腹股溝疝氣是很常見的疾病,好發於男性,一般成年人的盛行率大約在2%至4%之間,如果是大於65歲以上的族群甚至可能高達15%,手術是腹股溝疝氣治療主要的方法,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疝氣會逐漸擴大,造成症狀的加重,包括疼痛、異物感、壓力感和外觀膨出隆起等。
    2023/05/17 23:00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