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5
  • Jun
  • 2017

生完孩子,然後呢──誰才是「全民托嬰社會」,日本還是台灣?

作者 換日線

2017/06/05 11:11
▲圖片來源/轉自換日線

去年 6 月,筆者以一菜鳥之姿大轉行到一家中型廣告公司的財務部門上班,一開始工作內容單純,度過了 3 個月不用腦的快樂時光,錢多事少儘管離家遠,仍然每天快樂似神仙。

有一天,一名年資 4、5 年的女同事隆重地宣布她懷孕了,11 月以後要去放產假和育嬰假,老闆左看看右看看,指著無辜的我:「就是你了,接下她的工作,全部!」

 

於是乎筆者快樂的時光一去不復返,3 個月後女同事挺著 8 個多月大(6 週前)的肚子從容放假去,「這一去要等抽到托兒所才能回來呢!少說也要一年多了!」大家感嘆地說。

最近,又有兩名女同事接連有喜,一個缺由放完育嬰假的媽媽回來遞補,另一個缺則是慎重地找了為期一年的職代,很有計畫的開始準備交接。

●「沒抽到托兒所,日本去死」

日本人相當重視育兒,一般認為,如果不能親自養到3、5歲,至少必須在一歲之前自己教養、哺餵母乳。加上婚後與父母同住的家庭較少,即使同住,也不會將帶小孩的責任交給阿公阿嬤。因此,一位女性員工要生孩子,至少要請1年的假。

產前 6 週、產後 8 週的休息恢復後,緊接著是育嬰假。假期間的前 180 天,由雇用保險基金支付 67% 的薪水(以月薪級距化後的月額計算,最高可領 931,700 円,非常足夠),往後則是 50%,正常情況下最多能延長到小孩滿 1 歲 6 個月、抽到托兒所名額為止。

總之,法律完全保障員工受雇的權利。然而,生完孩子、放完育嬰假,仍得面對托兒問題。

去年曾在推特上引起熱烈討論的「沒抽到托兒所,日本去死」(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的貼文,凸顯了日本托嬰設施的不足,即使以比例上來看已是九牛一毛,今年還是有上萬名沒抽到托兒所的「待機兒童」無處可去。(註一)

民眾抱怨「不是說要一億人總活躍社會(註二),讓大家都願意工作、願意生小孩嗎?這樣怎麼工作?怎麼生?」2013 年安倍政府曾祭出「2017 年度末零待機兒童」的政策牛肉,但現在數字卻毫無改善,看來連牛都還沒生出來。

前幾天,生產完的女同事推著出生沒多久的孩子來辦公室曬寶寶,她無奈地說:「今年已經抽過一次托兒所了,排候補幾十位!明年 4 月看來也是絕望!」

●公立托兒所不足,雙薪家庭機會少

二、三十年前,是個光靠爸爸賺錢可以養活一家人的時代,媽媽專職照顧小孩天經地義。會去申請托兒所的,無非是經濟狀況不佳、媽媽不得不出去工作的家庭。

公立(或政府認定)托兒所屬於福利設施,根據家庭收入計算保育費用,低收入家庭免費入園,一般家庭平均一個月 3 萬日幣,而且生越多越便宜。

 

現在,儘管實際規定根據各個自治體的屬性而有所不同,要利用托兒所絕大部分還是得看家庭收入。像是同事居住的地區已經熱門到「雙薪家庭沒機會」的地步,只好花更多錢把孩子送到私立托兒所,平均每月 6 到 10 萬日幣,對於雙薪卻非高薪的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

假設強運用盡,一發抽到托兒所回來上班,辛苦的還在後頭。家裡沒有父母代勞,每天趕在托兒所閉園時間內滑壘接小孩,若發生身體不適等狀況,園方一通電話就要放下手邊工作去處理,別說無法出差或加班,時常要遲到早退,甚至得申請「時短勤務」,因此多半被指派責任不重、助理性質的工作。
 
如果要多生幾個,便要多次留職停薪,依日本人不願給人添麻煩的個性,乾脆辭職專心帶小孩的也不少。

看似可以工作、家庭兼顧,但也犧牲了在職場上全力衝刺的機會。直到小孩大了終於有機會正式「復出」,然而多數人安逸已久,回家還得相夫教子,早就失去戰鬥力,被排除在晉升為幹部的名單之外。

即便目前經濟不景氣,勞動人口(15-65 歲)中,雙薪家庭的比例已達到 60.9% (註三),在安倍政府拯救勞動人口低落之「一億人總活躍社會」政策推動下,許多日本企業也創造出讓婦女容易工作的環境。

然而育有子女的女性在職場上的地位並未有明顯的改善,根據帝國 Data Bank 於 2016 年 7 月實施的調查,日本企業的女性管理職比例僅有 6.6%,距離安倍政府 2030 年目標的 30% 還有極大的差距。

日本職場中女性在「上位經營者(役員)」、「管理職」、「一般員工(従業員)」比例。圖/帝国データバンク

●台灣的「全民托嬰社會」

相較於日本動不動就請上 14 週產假加一年育嬰假,想工作還不一定有人幫你照顧小孩的情形,我對不少台灣朋友上班到產前最後一刻、休息兩個月就回鍋上工,直呼不可思議。

我媽說,很正常,她生產當天本來也要去上班,結果羊水破了,只好去醫院把我生出來,產假結束再把孩子託給父母,沒什麼困難的!

有立委認為台灣的產假太短,不利提高生育率,而向勞動部爭取延長,然而在 2017 年 5 月 11 日的新聞指出,勞動部直接駁回立委的要求:

 

「勞動部表示,從醫學角度出發,母體恢復的時間僅需約 6 週,國際勞工組織的產假是包含婦女產前休息、產後母體恢復、照顧出生幼兒等目的。但我國除產假外,還有支薪產檢假 5 日、育嬰留職停薪最長 2 年,符合國際標準。」看起來似乎不曾考慮過產前休息的必要性。

在台灣,育嬰假前 6 個月由勞保提供 6 成薪(每月最多台幣 26,340 元),往後只能靠自己,因此要請也只能請 6 個月,當然還要會看老闆的臉色。有朋友說至今只看過公司的人事請到育嬰假、女主管覺得女生請產假很煩而不願再雇用女性,更有朋友去面試被問近期內會不會結婚生子;我媽也説公司裡的媽媽幾乎都是兩個月後就回來報到,一位同事請了第二次育嬰假後就沒再回來。

放育嬰假在台灣不算常態,加上入不敷出,導致大家有假不能請,只好乖乖回職場騎馬打仗。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功塑造了低金錢、時間成本的全民托嬰社會,除了免費的阿公阿嬤以外,一個月一兩萬的托嬰中心或保母到處都有,延托容易,不用擔心找不到人顧。媽媽可以專心賺錢,加班出差樣樣來,職涯不會中斷。

不過若是父母無法帶小孩,只要生兩個孩子,每個月的托育費用也直逼一個人的薪水,一般家庭怎承受得住這樣的壓力?索性不生。

●不用育兒、不想育兒還是不能育兒?

值得思考的是,若是要生,一位新生兒的母親(在此因為考慮到哺乳所以暫時不討論父親),究竟該以工作優先,還是該把握孩子成長、定性的黃金時期?

「因為國外保母很貴、托兒所不夠所以她們只好自己帶。」

「因為我媽願意幫忙帶/因為保母比薪水便宜所以我可以回去上班。」

「不回去上班就沒收入/我不想放下工作,孩子就交給別人帶了。」

問起大家對育嬰假的意見,不出這幾種回答。到底是便利的全民托嬰環境讓媽媽不用育兒、前途似錦的職涯發展讓媽媽不願育兒,還是苛刻的職場環境讓媽媽不能育兒呢?

 

從出生便把孩子交給別人帶的結果,在類似東京這樣的觀光大城市最好觀察,從各國路人在外面與小孩相處的方式便能窺知一二。

如此看來,台日要生孩子都彷彿一場大作戰,不難想像台日的生育率排名為何連袂倒數了。

人生的道路始終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育兒對女性來說究竟是責任、喜悅,還是擋住職涯發展的絆腳石,或許沒有誰對誰錯,有的只是價值觀以及一個社會巨大的環境壁障下所做的取捨。

說來諷刺,如果也像台灣一樣挺著十個月大的肚子上班上到羊水破,八週後孩子交給別人,勒緊褲帶回去工作的話,日本女性也能在職場上擁有更多舞台吧。

《關於作者》

Yu Jiie Su

台北人,目前住在東京,目標是在這個摩肩擦踵的大城市裡走好自己的路,努力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中。
 
註一:〈待機兒童問題 揭露日本媽媽困境〉
註二:如今日本人口約 1.25 億, 因為人口老化、育兒率低等問題, 人口總數會持續降低,「一億人總活躍社會」便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廣「不分男女老少,日本近一億人的人口都能為日本經濟貢獻」的國民運動。
註三:2016 年総務省統計局「労働力調査(基本集計)」

《關聯閱讀》

中國「強硬干涉人民養兒育女大事」,企業產假天數是台灣近兩倍

在日媽媽們的煩惱與慰藉──駐日台灣親子交流會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