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Apr
  • 2018

身分證明再設計惹議 台灣到底屬不屬於中華民國?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8/04/28 08:00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近日內政部推動身分證改版,並徵求設計新版身分證且舉辦票選,不過有立委認為,這是變相在操作統獨意識,搞去中華民國化。恰巧,正逢4月28日,我們就來回顧歷史上的今天,看看台灣到底屬不屬於中華民國。

 

 

1951年,日本與二戰時期的多數同盟國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簽訂《舊金山和約》,隔年的4月28日正式生效,而這只國際條約,深深地影響戰後至今的台灣地位。

 

首先必須先理解台灣主權的前因後果。1895年,日本根據《馬關條約》,從清國手上取得台灣,並且順理成章的統治了五十年。

 

雖然這段歷史大家都耳熟能詳,因此便容易混淆為:「滿清割讓台灣給日本統治五十年」,好像五十年一到,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國是必然的,然而,事實是如此嗎?

 

實際上,根據馬關條約的內容,清國是把台灣和澎湖「永久」送給日本,即使島內人民不認可,但是單以條約的本質來說,日本合法取得海外新領土,在當時的國際法上並沒有爭議。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在台灣的日本人也陸續被引揚回國,當時的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則授命中華民國代表盟軍佔領台灣,當時的台灣人也歡欣鼓舞地迎接國民政府,但是中華民國政府卻徑自將台灣納入所屬領域,台灣人變成中華民國國民……。

 

 

表面上是理所當然,但卻是有非常大的可議之處,為什麼呢?

 

因為依照國際法,軍事佔領並不能變更被佔領地的主權,必須以正式條約來定位主權的歸屬。所以,國民政府片面的宣示對台灣的主權,事實上是違反國際法的。寫到這裡,大家會問,難道不是依據《開羅宣言》,所以台灣回歸中華民國嗎?

 

其實,《開羅宣言》在當時僅屬於「新聞公報」的性質,雖然匯集盟國領袖,但是沒有法令基礎、沒有簽字,當然就沒有法律的效力,更不可能成為領土的變更依據。

 

《開羅宣言》原件影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提供

 

沒錯,日本當初的確有表明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其內容的第八項寫著:「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施,而日本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意思是,儘管日本接受這樣的投降,但無論是《波茨坦宣言》或《開羅宣言》,在國際法的角度來說,最多只能算是同盟國單方面的立場聲明,還是無法符合國際法的領土歸屬。

 

所以,我們看1946年8月的一份文獻,英國外交部致函中華民國駐英大使館:

 

「……不能自身將台灣主權由日本轉移中國,應等候與日本簽訂和平條約,或其他政治外交手續而後可。因此,台灣雖已為中國政府統治,英國政府歉難同意台灣人民業已恢復中國國籍。」同年的11月,美國國務院的致中華民國備忘錄立場也跟英國完全一致。

 

其實,蔣介石自己本身也很清楚中華民國不合法擁有台灣,在《陳誠回憶錄》的《建設台灣》篇,就提到他在擔任台灣省主席時,曾接到蔣介石的電諭:

 

「台灣在對日和約未成立之前,不過為我國一托管地帶性質,何能明言為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基地。」後來,中華民國還沒來得及跟日本完成和約手續,就被共產黨推翻,而美國也表明不再支持蔣政權。

 

 

直到韓戰爆發後,為了防堵共產勢力,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更發表聲明:「……台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恢復,及對日本的和平條約成立後,或者聯合國予以考慮,才能確定。」

 

接下來就是文章一開始所說的舊金山和約的簽署了,日本在和約中確實放棄了對台灣、澎湖的主權,但並沒有說明放棄之後應該由誰承接。

 

而上述提到日本與多數同盟國締結和約,實際上,這多數的同盟國(48國)並不包括中華民國,因此,無論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沒有實質的法律效力來擁有台灣。

 

外交部「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查舊金山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澎湖而未明定其誰屬,此點自非中日和約所能補救。」 作者提供

 

即使後來日本又單方面跟中華民國簽訂《中日和約》,豈料,1972年日本竟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兩國還簽訂《中日建交聯合公報》,同時又和中華民國斷交,日本官方認為《中日和約》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並宣告結束。

 

雖然到今天,中華民國仍有效掌握對台灣、澎湖的治權,台灣也從戒嚴走到民主,完成兩次政黨輪替,現在仍有多數人搞不清楚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這層複雜淵源。

 

但國際法就是國際法,並不會因為時間久了,台灣就自然變成中華民國,就算有邦交國,台灣也不會自己變成一個國家,那是來自於邦交國兩個中國的認定選擇,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才有辦法去思考如何突破國際困境。

 

參考資料: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玉山社,2013)。

薛化元,《從歷史文獻看台灣國際的定位問題》。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