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9
  • Mar
  • 2018

廢注音符號爭議 台灣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8/03/09 12:26
圖片來源/中央社

日前,民進黨立委葉宜津提出廢除注音符號的想法,並主張改用羅馬拼音,才能跟「國際接軌」。

 

 

儘管她只是提出這個概念,並沒有真的貫徹,但在網路社群間確實引起熱議,有網友認為「廢除自己文化的東西幹嘛」,或是覺得「重學好麻煩」等。先不論支不支持,既然是政見,就代表是可以「討論」與「思考」的議題。

 

首先,我們該先從「國語」的歷史脈絡來探討。

 

二十世紀初,中國倣效了日本的「國語」概念,於是,中華民國建立後的隔年(1913),教育部召開了「讀音統一會」,組織成員共80名,其中江浙人最多,占三分之一,剩下皆為各省的零星人數。

 

來自四面八方的南腔北調,目的即統一「國語」的念法。但正式開會當天只有44人到場,且因為各自的念法不同而爭執不斷。

 

以投票的方式標準音,想也知道,占多數者的省份就有優勢;中途,南京話為主的用語也被加入表決,最後終於確定了「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語」。並同時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擬定注音符號的手稿。(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但事情不是這樣就天下太平了。有人批評票選的「標準音」根本沒人會念;也有人主張廢除漢字(中國人自己主張廢除,從現代的角度看一定不敢相信吧)等種種理由,所以,重新審定標準音就成了必然的問題。

 

可是,當時中華民國剛建立沒多久,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火連天,政局相當不穩定,套句現在用語,都顧不飽了,還管什麼國語!

 

沒辦法,官方只好找幾個語言學家捨棄先前的結果,另外以北方官話為基底,刪東減西,在1928年重心訂定新的標準音。

 

到頭來,中國的國語確立,本身就違反一個語言自然發展的正常運作,說更白一點,中國語其實根本不是純正的中國語。

 

 

講到這裡,大家有發現一件事嗎?整個背景都是在中國,那當時的台灣學什麼國語?想當然爾,1895年以後,台灣人在身分上全都變成了「台裔日本人」,學的國語自然是日本語啦!

 

以歷史軌跡來看,台灣和中國就是兩條平行線,也回答了網友:「這不是我們自己文化的東西」。

 

但台灣有自己的語言故事。

 

十七世紀荷蘭人進入台灣,為傳教及推行政務,利用羅馬字編纂原住民語的字典,並且以羅馬字教導原住民書寫自己的語言,就是西拉雅族人的「新港文」,這個書寫系統一直使用到19世紀初,之後才有台語白話字的傳入。

 

原住民書寫系統新港文。(李筱峰提供)

 

 

所謂的白話字(Pe̍h-uē-jī),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台灣話正寫法(可見這本身就很國際化!)。也可書寫客語及原住民語。

 

1924年,台灣文化協會將白話字的推廣訂為主要工作之一,但最後都遭官方打壓而收尾。

 

1930年,新文協的黃石輝主張用漢字表記台灣話的言文一致運動,強調「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話做歌謠,描寫台灣的事物」。

 

馬上造成迴響,引起了不同的爭論,有人提出「全漢」、「全羅」,或「漢羅併用」的選項。

 

奇怪,我們明明擁有歷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台灣話拼音書寫系統,卻會落到邊緣化的下場?在日本時代經過壓制,為什麼戰後仍無法復甦?

 

前面講的中華民國標準國語,在中國本土尚未全面普及,國民黨就被共產黨取代,於是,國民政府就帶著這套「標準國語」來到台灣,當時島上的六百萬台灣人,除了自己的母語外,共同語言是日語,絕大多數人聽不懂中國語。

 

所以,當局用比日本更「霸氣」的方式強迫台灣人學習注音符號,在70年代更全面查禁白話字。認為「重學好麻煩」的人,應該體諒一下囉!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就這樣超過半個世紀的使用,形成你我所熟悉的ㄅㄆㄇ「國語」,雖然因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與部份本土語言和外來語產生在地性,所以,即時能說上一口標準中國語,到了中國,人家一聽就知道你是台灣來的。

 

注音對台灣而言,確實有它的獨特性,存廢的考量不一定全錯,當然也有它的極限,但在討論這個議題時,台灣可以借鏡什麼?同是漢字文化圈的日本與韓國,面對自己文字的發展,他們花了很長時間走出了自己的路,那麼台灣開始了嗎?

 

還是走得不夠久?我們是否過於慣性的反應出自己的「既得習慣」與「既得觀念」,而忽略思考台灣本土語言的書寫,以及未來的延續呢?

 

參考資料:

CHUYU HUANG,2015.01.13,《「國語」真的是北京話嗎?》。

李鎏等編撰,2012,《國語運動百年史略》,台北市: 國語日報。

呂興昌、林央敏主編,1999,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甘為霖編輯,1965,廈門音新字典,9版。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更新時間:2018/03/09 13:5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