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 Feb
- 2018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台灣近代史的傷痕「二二八事件」屆滿71週年,每年的這個時間點,總有許多探討歷史責任與追思緬懷的相關文章,身為台灣人不能忽略這個傷痛的事實。
如今,當轉型正義檢討起加害者時,總會有這樣的聲音:「要不是我們打贏抗戰,解救台灣人民於水深火熱,你們還在當日本的亡國奴呢!」
但是,戰後甫脫離日本統治的台灣,當真有處在「水深火熱」的煉獄嗎?今天就來談談,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前後,當時台灣大致的情景為何?讓本地人自己說怕被過於主觀,那麼就交給史料解答,由當時中國人的觀點來看當時的台灣吧!
首先,按時間順序檢視國府接收前後的景象。
我們先看看時任憲兵第四團團長的高維民回憶錄:「廿五日接收以前,我便裝到台北各地走過,發現這個地方秩序井然,現象真好,並從新職人士中得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商店訂價後不作興討價還價,店東可說是童叟無欺,對每個人都很和藹、誠實。風氣太好了,我非常感動。
但是七十軍的部隊實在太糟,該軍在基隆未下船前,雖有零星上岸,披著毯子,拖著草鞋,隨便在船邊大小便者,而因範圍小,影響不大,正式下船時,雖然整隊而行,其服裝破爛,不堪入目,於夾道歡迎的人群中,頓使台省同胞失望。」
接下來是關於軍紀敗壞引發的治安問題:
「……七十軍是先我一週來台的,這些兵於十月廿五日開始接收之日放出來以後,問題多了。……(中略)當時台胞普遍都騎腳踏車,譬如到郵局辦事,都把車停在郵局前面的車架裏,那些兵一看沒鎖,也沒人看,騎了就走。
(中略)那時候沒鐵門,也沒有圍牆,只是用幾塊石頭,圍成院子種些花草,也有少數士兵一看屋裡沒人,跑進去拿東西,這在過去從來沒有的。
還有,不守秩序,他們習慣的坐車不買票。搭火車不走正門,從柵欄上就跳進去;上車也不走車門,從車窗就跳進跳出。
當時只有一家大陸口味的大菜館蓬萊閣,該軍一少校參謀吃飯時,對女招待動手動腳,惹起反感,乃開槍示威。」
(高維民口述,福蜀濤記錄,〈台灣光復初時的軍紀〉,載《中華雜誌》25期,1987。)
再來是講台灣的工業建設、國民教育,以及文化素養。
台灣哲學家黃金穗主編的《新新》月報就詳細記述:「由內地來的人士,無論公務員、軍人、報導記者,至於一個走水們,都齊聲獎許台灣地方交通、電氣、自來水等等的科學很發達。
不但可怪的是內地的學者也有一樣的言說,他們說台灣省有世界性的文化。」(〈卷頭語〉《新新》第三期,1946.03.20。)
中國記者江慕雲在《為台灣說話》直言:「從祖國來的接收大員、視察大員、旅行觀光的人,還有一班心術極壞的淘金者,幾乎沒有一個不稱道台灣好、台灣富庶、建設好、氣候好、一片和平空氣。
有人說,假如這五十年,不是日本人在經營的五十年,而是我們自己經營的五十年,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這彷彿是感慨,亦可以作為諷刺。」(江慕雲編,《為台灣說話》,1948,頁13。)
天津的《大公報》也指出:「直到現在,台灣比較還是一片乾淨土,我們應該珍貴它,愛護它。說來慚愧,這片乾淨土之所以為乾淨土,還是日本五十年統治的遺產。……台灣人民智識高,習慣好。知道愛國,也知道與貪污鬥爭。
人人有生活技能,又不求奢侈享受。這樣純樸而有朝氣的善良國民,正是中國民族的新血液與新希望。」(社論〈請愛護台灣這片乾淨土〉,《大公報》,1947.02.12。)
上海的《亞洲世紀》更刊載:「和內地比起來,台灣仍不失為一塊樂土,各方面的情形也都比內地好,台胞的知識水準、守法精神、儉樸耐勞,為旅台者所共見。」
(李秋生,〈台灣問題的癥結〉,《亞洲世紀》第二卷第二期,1948.08.10。)
引用這麼多文獻,主要目的在於,希望藉此引導讀者去思考,當時被中國的中堅份子讚頌的寶島台灣,居然在國民政府接收後的一年四個月爆發「二二八事件」,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期盼大家在休假之餘,可以撥點時間理解土地的過去,因為,讓台灣變得更好,你我都有責任。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