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8
  • Jun
  • 2017

蒙特梭利專家親授!家有0~6歲孩子,父母應具備的正確觀念!

作者 野人文化

2017/06/28 14:17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家有0~3歲孩子,父母應具備的正確觀念

孩子的內在衝動驅使他無法服從指令,不是頑皮或故意挑釁

要幫助孩子生命發展,成人首先要瞭解孩子內在發展需求是什麼,並根據這些需求來預備外在的環境。如此,環境才能回應孩子,幫助孩子發展趨向正常化。0~3歲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期,這時我們若能順應著孩子內在發展指引(例如敏感期、吸收性心智、人類傾向等),很多發展也將能事半功倍。

 

例如,在動作敏感期,如果我們能滿足孩子發展動作的需求,孩子動作就會比較穩定、精鍊,較不會出現「一自由就亂跑、一拿到東西就亂丟」的情形。又例如在秩序敏感期時,若環境有回應到孩子對秩序的需求,以後他做事情也會比較有條有理、步驟分明。

●【蒙特梭利觀點】0~3歲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重要預備時期

——成人給予規範的方式正確,孩子會吸收正向經驗,瞭解不同選擇會帶來什麼不同結果
 
這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重要預備時期,關鍵在於環境的成人對自由與紀律是否有正確的認知。

蒙特梭利博士說:「孩子透過外在紀律,建構內在紀律」(A child constructs his inner discipline through the outer discipline),如果環境的規範是建立在「尊重自己、尊重環境、與尊重別人」前提下,孩子也將會把這種規範內化,逐漸成為一個懂得尊重自己、尊重環境、與尊重別人的個體。但如果環境的成人是用過度放縱、或過度限制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就不會對孩子人格養成有正面幫助。

0~3歲的孩子如果從小在一個有良好自由與紀律平衡(a good balance of freedom and discipline)環境下長大,成人給予規範方式是正確的,他會在這環境裡吸收到很多正向經驗,同時瞭解到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到了3歲以後當他被提醒規範時,就會逐漸懂得做出正確選擇,依循正確的規範。然後到大概5歲,孩子就會將外在的紀律(outer discipline)內化,形成內在紀律(inner discipline),成為一個「自律」的孩子。

所以,「自律」是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下,養成的良好習慣。

但是,在0~3歲這階段,孩子先天的「內在衝動」(inner impulse)遠大於他後天習得的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意志力(will),所以他們會常常「不能自己」,無法服從成人的指令。

例如,有些東西你叫他不要拿,他可能過一陣子又會過去拿;或者有些東西你叫他不要丟,但他拿在手上又會一直丟。這是由於:

1. 孩子生、心理發展需求所使;這些行為必須要到孩子內在需求被滿足以後,才會停止;
 
2. 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就算知道不可以,也無法控制自己。

●【蒙特梭利觀點】堅持原則與規範,但允許孩子合理範圍的情緒釋放

‧    成人規範必須明確、清楚。

‧    規範必須有一致性(consistent)、有原則,不應變來變去,讓孩子無所適從。

 

‧    父母與長輩不要放縱孩子,縱容孩子違反規範,尤其是在「自我認同危機期」,當孩子一直說「不要」、用各種方式(包括情緒)來挑戰規範的時候,不要因此而配合孩子,亂了自己對規範的拿捏。

‧    若孩子沒有遵守約定,提醒兩次仍然無效,成人就要「付諸行動」—— 讓孩子「經驗選擇後的結果」。

‧    當孩子被規範不能做某些事情時會釋放情緒,成人要能允許與容忍孩子合理範圍的情緒釋放。一般來講,在沒有成人持續挑釁孩子下,通常孩子的情緒高峰會維持在10-15分鐘左右,然後逐漸緩和下來。所以,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哭鬧就捨棄規範討好孩子。

‧    父母是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楷模,注意自己也要遵循環境規範。

●孩子想玩易碎品該如何處理?

緯緯媽媽:「羅老師,我們家緯緯現在1歲半,現在我們很煩惱的是,他明明有自己的塑膠小青蛙水杯,卻總是想拿大人用的陶瓷杯,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他卻還是不乖想玩那些易碎品,請問有沒有什麼方法阻止他呢?」

羅寶鴻老師:「這個時期的孩子內在衝動比後天控制力強,與其都不讓孩子碰這些『易碎品』, 不如教他如何小心使用,再由大人在一旁觀察監護。」

1歲到1歲半,是孩子既聽得懂大人的話、又還不會頂嘴的蜜月期。這時候,孩子能夠自由地走來做去做很多事情了。他會走到各種他之前去不了的地方進行探索;這階段孩子,仍然會對日常生活裡面各種用品感興趣,所以在這邊給予家長的建議跟之前一樣:

1. 給予自由:在沒有立即危險的前提下,允許孩子探索環境。

2. 給予紀律:在環境中設立規範:有些地方可以去,但有些不能。

孩子目前所做的都是屬於「探索性」行為,如上一篇(Case 7)講到,他先天的內在衝動仍然比後天的控制力強,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會「講不聽」;成人不要誤認為這是孩子「故意」或「不乖」的行為,讓孩子無辜被處罰。

●【蒙特梭利觀點】允許孩子探索並使用「非塑膠」用品

 

——不同材質能帶來不同觸覺刺激,與其不讓孩子碰「易碎品」,不如教他如何小心使用

世全在這時候喜歡玩的是廚房的鍋碗瓢盆、媽媽的虹吸式咖啡壺,喜愛到戶外澆花,並開始會自己拿杯子喝水、練習倒水。在世全1歲的時候,我買了一個星巴克的cappuccino陶瓷小杯送他,讓他練習拿杯子喝水(這杯子現在還沒打破喔)。

之所以會允許孩子探索並使用「非塑膠」用品,是因為不同材質能帶給孩子不同的觸覺刺激。而且,孩子遲早會對這些「易碎品」感興趣;與其都不讓他碰,不如在這時候就教他如何小心使用這些物品,同時精鍊他的動作。

在之前章節裡面提到,世全已對「丟東西」這動作得到滿足,而且手部動作也更趨成熟了。在有充足預備練習前提下,我們才讓孩子進一步地挑戰環境。在探索、使用易碎品的時候,我或媽媽都會在旁邊觀察著,所以不會出現「立即危險」。就算不小心打破,我們也可以第一時間將世全帶離現場做整理。

●【蒙特梭利觀點】孩子的專注動作,有助心智的建構

——希望孩子結束活動,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不可強迫、魯莽地中止他

世全在1歲4個月開始對「倒水」非常感興趣。他會拿兩個杯子將水倒過來、倒過去重複練習,每次都會專注操作半小時左右才會滿足。那時候,我們帶他出去吃飯是最快樂的了。

到餐廳後只要給他兩個杯子,其中一個杯子放點水(三分滿),他就會專注地在旁邊自己工作;在接下來的半小時,我和太太就可以有很愜意地享受用餐的時光,只要不時地把倒出來的水即時擦乾,並替杯子補水就好了。

世全的動作,也隨著不斷練習越來越精練。先是兩隻手倒水,後來就可以一隻手倒。到了1歲9個月,世全已經可以替爸爸媽媽倒茶了!

任何時候當孩子在專注做一件事時,成人記住千萬不要魯莽地中斷孩子的活動。

當幼兒在專注時,腦部的神經元(neurons)會放電,並透過軸突(axons)與其他神經元相互連結形成腦部網路建構心智。但當他的專注突然被成人魯莽中斷時,就好比成人用剪刀把腦部的神經元一刀剪斷一樣。孩子的活動突然被終止了,這些帶電的神經元與軸突會剎那間找不到迴路終點而開始亂串。這樣會有什麼影響呢?

 

如果是機器的話就會斷路,如果是電腦就會當機;人腦的話,就很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專注力發展。現今社會很多ADD注意力缺失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專注力從小就被成人破壞所致。

所以,在任何時候要孩子結束活動,必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告知,讓孩子慢慢終止活動,切記用強迫、魯莽的方式。

(作者/Henry羅寶鴻 老師: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翻譯講師,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在台灣北、中、南等地區舉行過上百場演講、家長講座、及師資訓練課程。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總是能療癒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

>>本文出自《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淡定面對0~6歲孩子的情緒勒索,不用對立也能教出自律又快樂的孩子》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6/28 15:2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野人文化

野人,種出一望無際的閱讀森林。2004年栽育第一顆種子,初以環保小說萌芽,後以親子教養書茁壯,繼以華文歷史小說耕耘,續以歐美、日本經典文學開疆闢土。「野人」的思維,就是開創更異想天開的視野、更靈活多樣的作品。至今已是台灣前二十大出版社。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