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 Nov
- 2016
▲圖片來源/美聯社提供
(作者/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從事心理諮商、青少年輔導工作近二十年,現為資深高中輔導教師暨諮商心理師。擅長以家庭系統取向及多元文化觀點切入心理諮商、親職教育工作。)
第一次家訪時,我撲了個空。
迎接我的,是孩子的阿嬤,用一口道地的台語直對我說:「老師啊,『歹勢』啦!我不知道你今天要來,伊攏嘸跟我說,可能連伊自己都忘記了!」
奶奶護孫,深怕這個自小孤苦無依的小孫女會受到責罰,我自是可以理解,所以我也沒有說破。
事實上,我與孩子有事先約定好時間。
「阿嬤,妳要跟妳孫女說:下一次我來的時候,她一定要在喔!要不然我必須向法院的保護官回報,到時候連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幫忙了。」臨離開前,我故意這樣跟阿嬤說;即使我知道:年近80的奶奶,也無力管教。
●生而不教不養的父母
15歲的她,自幼就與奶奶相依為命。父親在她年幼的時候就鋃鐺入獄,沒多久,母親也不知去向,只有偶爾會接到她寄回來,寫著女兒名字的現金袋。
「我以後一定要告她惡意遺棄!」她總是氣憤地對旁人如此說,包括在我面前,也不例外。
然而,奶奶私下偷偷告訴我:每次只要收到媽媽寄來的現金袋,她嘴裡雖然仍忍不住一邊飆罵,卻又一邊小心翼翼、默默地把信封袋摺好,收藏在書桌的小抽屜裡。
聽到這邊,我的心不自覺揪了一下。
對這孩子來說,信封上媽媽親筆手寫的女兒名字,彷彿成了她們母女倆之間,僅存的連結與依附。即便這個連結是如此的薄弱。
隨著信任感與日俱增,有一天她說到氣憤處,主動打開了那個小抽屜,拿出一整疊的信封袋用力甩在書桌上。
「她以為三不五時寄個錢來,就可以交差了事,我就會認她這個媽媽?你等著看好了,就算有一天她出現在我面前,我也不會開口叫她一聲媽!」她漲紅著臉,難掩激動地說。
「那妳為何還想把這些信封袋留下來?」
仗恃著這股信任,我決定冒點風險:「我相信妳是真的沒把這些錢看在眼裡。因為這些錢,都沒信封袋上的這些字來得重要。」
她依然漲紅著臉,只是不再答得出話來。
●為「愛」犧牲無止境,只因不願再度匱乏
最令人感到不捨的,是「愛」的匱乏,讓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她因為協助詐騙集團至提款機取款,成了現行犯。然而,少年調查官發現:她雖自承第一次參與犯案,但陳述供詞時,似乎意圖保護特定人。以他們的經驗研判,應該是替長期擔任詐騙集團「車手」的男友扛罪;在曉以大義,耗費一番手腳後,她才願意鬆口。
國二時,認識了大她十多歲的男友,開始出現「夜不歸營」的狀況。對一個從小缺乏愛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感受到「被捧在手心上」是什麼感覺,所以義無反顧的奮力去愛。
像是飛蛾撲火般,誤以為是生命的亮光,直往火裡去。因此,無論男友要她做什麼,她都盡量滿足,唯恐失去這份愛,或再次經歷「被遺棄」的歷程;終致引發此次的「車手」事件。
高齡多病的奶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教養上顯得更加力不從心。街坊鄰居建議阿嬤可以請學校輔導老師幫忙,無奈孫女到校的情況極不理想,連老師也莫可奈何,使不上力。
「對這孩子的生命來說,此次的事件,是危機,或許也是轉機。」我對保護官如是說。
「的確,雖然付出的代價是高了點,但總是個讓社政資源介入的好機會。」她點點頭,回應我。
●心理師暖心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依附對象,其重要性難以被取代,尤其是「血緣所從出」的親密感,即使親如祖父母,也無法完全替代。對大多數孩子而言,父母的缺位、家庭結構的崩壞,不僅僅是「沒有人照顧」而已,學習「愛」與「被愛」的機會也被剝奪。
在與父母的關係裡,孩子有兩個重要的任務需要完成:
一、經驗「被愛」,確認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我們從與父母的關係裡,初次體驗「被愛」的感覺,並在愛裡嘗試發展自我,發展與他人建立關係、愛他人的能力。
而父母透過一次次對孩子行為的回應,幫助孩子勾勒出自我的形象,知覺「我是誰?」「我是個怎麼樣的人?」「我值不值得被愛?」……等,並形成自我價值感的發展基石。
二、學習回應「愛」,長出愛人的能力
在感受到父母給予的愛以後,孩子也會開始試圖回應父母的愛,再依父母的反應,修正愛人的方式。
有時候,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錯用具破壞性的方式表達,以為那就是愛,此時父母的回應方式與內容可以幫助孩子檢核「表達的方式是否適當?」
例如:當幼兒因為某種原因(例如「玩得太興奮」或「生氣」)出手打人,父母認真且正色地告知孩子這行為會傷害到愛他的人,同時在孩子改正行為之後給予安撫與肯定,孩子將學會「我不能傷害愛我的人」,以及「即使我犯錯了,只要願意改正,我仍會得到父母的愛」,讓孩子毋須因為擔心失去父母的愛而不敢犯錯,或是耗費過多心力討好父母。
父母的愛,象徵一種「穩定的存在」,猶如一個容器,讓孩子得以被涵容,安心地在其中投射自己的模樣,經過長時間醞釀並長出能力。
而自幼父母即不在身邊的孩子,由於未曾有機會好好「被愛」,又怎會有能力「愛人」?於是,「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否則父母為什麼丟下我不管?」
這樣的信念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並且時刻焦慮於「避免反覆經驗這種感覺」,而發展出「不惜一切代價討愛,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或是「避免投入關係,不讓別人有拋棄我的機會」兩種極端的關係型態。
令人心疼的是:無論是哪一種關係型態,那顆「曾經深深匱乏而渴求愛與關注」的心,猶如無底深淵,不管往裡面投入多少關係、多少愛,彷彿都難以填補。
●療心練習與叮嚀
被父母遺棄的失落創傷,透過否認、逃避等心理機轉,容易被壓抑到潛意識裡而不自覺;然而,這些感受與記憶如此真實且不容否認,深刻影響我們與重要他人間的依附關係,並且不斷在關係中追尋與驗證生命腳本。
在療癒的路程上,首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是「覺察並承認失落創痛的存在」,使它們從「潛意識層次」提升到「意識層次」,並洞察其如何運作,如何影響自己。
第二個心理任務,是為「愛的匱乏」設定停損點,建立底線,並拿回「給予愛」的主導權。
透過療癒書寫,完成上述兩個心理任務:
一、 無愛童年的告白:回到自己「初次知覺到父母親不在身邊」的年紀,寫下自己當時的感受。
二、 青春期的回顧:將時間挪移至十五歲,回顧童年至十五歲的自己如何長大。
三、 成年前期的親密關係經驗開展:在這段歲月裡,曾伴隨著哪些親密關係經驗?它們如何受到「自己與父母間依附關係」的影響?
四、 取回「給予愛」的主導權:定睛於現在(象徵「已長大、有能力」)的自己身上,列出三至五種你願意,且渴望愛自己的方式,每週挑選一至兩件執行。
>>本文出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一書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