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5
  • Aug
  • 2016

與父母同住才孝順?其實「孤獨死」並非不幸!

作者 愛在三采

2016/08/25 09:26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下重曉子:NHK資深女記者,也是社會觀察作家,個人書中就常見的家庭及社會問題,深入探討並剖析,《家人這種病》於日本出版後瘋狂銷售超過600,000本,是最具話題及爭議性的「社會議題」大作。)

我記得之前NHK的紀錄片中,有一個兒子在粗工大街尋找很久以前離家出走的爸爸。

 

兒子在父親離家出走後吃了很多苦,為此他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但是當自己長大成人、有了工作後就開始想,父親為何會離家出走,而且他很想知道父親現在在哪裡,於是他就開始尋找父親的下落。最後,他得知父親在大阪釜崎生活。

他下定決心要去見親生父親。因為他出生後就和父親分開,所以對於容貌和身影都沒有任何記憶。雖然最初有點彆扭說不出話,但是隨著拜訪的次數增加,漸漸地也開始交談對話,畢竟是血濃於水,父子間的親近感也慢慢產生。

兒子在名古屋附近找到工作,新年或是其他節日也會和父親一起吃飯。

最近兒子找了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想把父親接過來一起生活。這是一個重生家庭的開始,父親好像也很開心。一般這種家庭都是首先兒子有此意,然後開始展開尋找父親的行動,找到之後花時間和父親培養感情,接下來就是兩個人一起住。

分離好些年,連面都沒有見過的人因為彼此有心,所以才共同組成一個家庭。因為有了身為家庭成員的意志,所以才形成了家庭的型態。若是心靈不相通,就不算家庭了。

比起家庭的型態,要先有想成為家人的想法,才更適合稱為家庭。血緣並非那麼重要。

因此,我想再重新思考幸福的家庭到底是什麼?

有很多日本人這麼想,「我想死在家裡榻榻米上」。但是,我想現在應該是改成「我想死在家裡床上」吧。

我想應該很多人想要在自己家裡,在家人守護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似乎在醫院床上死亡的情況比較多……。

如果沒有家人的人會怎麼樣呢?沒有守護自己的家人,在不被人發現而嚥下最後一口氣的例子似乎不少。隨著社會趨向高齡化,獨居老人逐漸增加,在都市內有很多孤獨死的例子。

 

如果是在鄉下地方,因為社區間的連結緊密,所以很容易被人發現。郵差或是派報員在送件時會順便出聲打招呼,確認主人是否平安無恙。甚至有些鄉下會在玄關處插上象徵主人平安健康的黃旗。在前陣子發生地震的長野縣白馬村,因為知道彼此的家庭成員,甚至知道誰睡在哪間房,所以在地震發生後就可以馬上從崩塌的屋子中救出傷者,無人罹難。

在高齡化社會中,所謂的家人並非是擁有同一血緣的家庭,而是社區中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家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家人,也就不會孤單寂寞或有任何不便。

現在是再一次重新考慮何謂家庭的時候了!

大家都會覺得獨居在都市中,然後一個人就這樣孤單離世實在無比悲慘,但真是如此嗎?

也許當事人非常享受一個人生活的樂趣,也許活得自由自在也說不定。或許當事人正期待自己不被任何人發現,就這樣悄然無息地離開這個世界也說不定。或許身後事會對家人或子孫造成麻煩,但只要當事人滿意,那又何妨。

孤獨死,應該是抱持著某種覺悟而選擇的。更有人選擇這樣的死法,首先慢慢減少食物的攝取只喝水,然後最後不吃不喝地虛弱斷氣。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有如橫死荒野,但我想只要有思考過自己的死亡就好。或許與其在被無情無義的家人守護下離開人世,不如自己滿足地嚥下最後一口氣離開。

一個人的死法就代表那個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像自己的死法就足夠了。

>>本文出自《家人這種病》一書  8/26預購、9/2出版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8/26 18:1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愛在三采

思考不同的角度;接納改變的氣度;涵蘊文化的深度;創造流行的彩度 。 我們不曾懷疑,一本書的力量,可以改變全世界。 出版的路不會有侷限或終點,未來,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作者、創作者合作,激盪更多出版的可能,創造更美好的閱讀感悟。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