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7
  • Dec
  • 2015

【直擊現場】民眾揪「抓耙仔」,警察記者被當街示眾│資深記者沒說的事

作者 蔡孟峰

2015/12/07 11:23

2015120703

▲圖/示意圖。(TVBS資料畫面)

 

(作者/蔡孟峰

活生生的人被捆綁架上車,被圍觀群眾指著鼻子叫罵,那好像是古代的戲劇裏才會出現的畫面,這樣的事卻真實在80年代的台灣街頭上演,那時也正是台灣社會面臨重大變革「解嚴」的時代。

「抓耙仔、抓起來」,有人在街頭運動上這麼一喊,立即引起一陣騷動,然後就看見群眾追逐扭打,雙方穿的都是平常的衣服,旁人也弄不清楚怎麼回事,可是群眾效應就是看見黑影就開槍,也跟著起鬨,有人被壓制在地,用繩子捆綁起來,被帶上宣傳車。

「那倆人不是刑大的嗎?」也在人群當中的記者心裏發出OS,但不敢吭聲,他們怎麼被叫「抓耙仔」抓上車,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眼見宣傳車上和底下群眾罵聲連連,卻沒有警察單位出手搭救,感覺很不可思議,這樣的事竟然在堂堂國會之前發生。

那個時代正是台灣民主萌芽的初始,街頭社會運動突然間變得頻繁,警察單位稱之為「違常活動」,還有一個名稱「黨外運動」,參加的人都被冠上「異議份子」的名號,這些名詞時常見於警方事後發的公開新聞稿中,記者也因為採訪路線不同,撰稿時所用的名詞也有差別。

即使解嚴,開放黨禁,但包括警察機關、調查單位、憲兵調查組,甚至層級更高的國安局等情治單位,並未同步變得更開明,反而在各次的街頭運動中,派出便衣人員滲透到人群中獲取情報,這些單位人員有的還拿出記者證偽裝身份,和正牌的記者套交情,互通有無。

警察機關和各情治單位過去還有「保防室」,是沿用戒嚴時期保密防諜而來,這個單位的人員一旦在群眾當中被揪出,就被稱做是「抓耙仔」,因為被認為是向情治單位通風報信,80年代街頭運動突然變多,雖然在群眾中大都互不相識,但「抓耙仔」的特徵,一不小心就會露餡。

當時媒體也因為開放報禁而增多,但群眾對於各個政治立場不同的媒體,也會劃清界限,採訪警政路線的記者,只要被群眾看見與警察攀談,也會被誤認是「抓耙仔」,曾經有一次被群眾在立法院前當場攔路搜身,因為當時所屬的媒體被視為黨外媒體,群眾才認為是「自己人」。

「抓耙仔」被群眾認為也是在街頭運動中製造假衝突的人,也就是常說情治單位自導自演、嫁禍給群眾,一旦身份曝光,事後引發的衝突會更嚴重,還有一種並不具有情治單位身份的人,是受雇既提供情報,也在街頭運動中鼓動群眾,製造當時黨外人士互相猜疑。

隨著民主時代的演進,情治單位的保防室已經裁撤,改變獲取情資的方式,街頭運動也不叫違常活動,改稱為社會運動,當然群眾也不再被稱做黨外人士,抓「抓耙仔」當街示眾的衝突已不復見,資深記者完全見證這些得來不易的民主歷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蔡孟峰

盤根錯節的天下事,沒有密不透風的牆,記者尋找那一道光,不光責任也是義務。雜誌、報社社會記者出身,電視節目、記錄片劇本企劃及製作,網媒評論員,新聞教育體制內外講師,拿筆當記者,用心寫人生,經歷三十年台灣社會潮起潮落,接受新知永不落人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