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5
  • Nov
  • 2018

為什麼年輕人不該盲目創業:沒天賦、沒專業、沒時機、沒資源 你憑什麼硬幹

作者 換日線

2018/11/15 15:1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劉庭安/我所見的世界1988年生,實作型的理想主義者,2017 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傑出青年 Global Shaper。曾任 IDEO 中國區商務主管、麥肯錫的產品分析師。現於一家電動車新創獨角獸任職,並為 Q School的創辦人,致力為台灣教育出下一代的創新領袖。)

 

 

這幾天,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議題,鬧得沸沸揚揚。起因是有位社會企業的執行長,在臉書上撰文評論他所協助的台大學生創業團隊,指出年輕人面對創業後的實際經營與挑戰,卻顯得十分「不靠譜」、「沒熱情」。導致他反思「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在本週,我們不談這個個案,但我想要藉機來和大家聊聊「年輕人創業」這件事情:

 

 

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大學講課時,問台下的學生們:「你們之後想要自己創業的請舉手。」

 

 

結果,班上八成的同學都舉起了手。

 

 

從正面的角度解讀,年輕人普遍有著創業夢,是件好事情。這代表社會對於「創業」變得更加鼓勵、讚許或寬容,「失敗過的創業家」甚至是個榮譽象徵。有些企業也開始喜歡招收有創業經驗的人──整體來說好處在於,對年輕人來說,今天若創業失敗,通常也不會輸到完全沒有退路。

 

 

 

然而,從負面的角度解讀,這也使得沒本事、或根本不適合創業的人,紛紛創了業。人人想創業,卻沒有認知到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造成許多創業者,尤其是年輕的創業者,抱著過度樂觀的期待開了公司,最都卻都落了個「花錢買教訓」的下場。

 

 

這 7 、 8 年來,單是我個人,就看過至少 100 組創業團隊,真正做成的不過一兩組而已。剩下的能繼續苟延殘喘就不錯了,大多數的撐了一兩年不到,就賠錢出場。

 

 

這些人裡面,從高學歷、家裡有錢、外企出身、拿了幾筆融資的「高配創業者」;到草根、沒錢、憑著一股氣硬幹的「低配創業者」都有。做的項目則從社交、電商、教育、社企、諮詢、智能硬件、母嬰商品⋯⋯五花八門。

 

 

 

然而,這些人的下場都差不多──全都失敗了。

 

 

而極少數成功的幾位,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異,還是在於人:成功創業家絕對不同於一般人,他們的眼光、戰略力、領導力、行動力、投入程度,都遠遠超越了一般人。

 

 

換句話說,我們得先認清一個事實:創業是需要天賦和本事的。而天賦是老天給的、是極少數人的,多數人是沒有的。

 

 

多數平庸的創業者,沒有天賦還要硬幹,幾乎就是失敗收場。

 

 

除了缺乏天賦,現在也不是合適創業的好時機

 

 

小米的創辦人雷軍講過一句名言:「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這說明了要創業成功,除了看你的本事之外,更重要的還需要看時機。

 

 

像是新市場開放、新科技突破、社會轉型等特殊時期,都能夠帶來好時機。

 

 

譬如說台灣早期的製造代工行業,就是趕上了冷戰後西方企業尋找廉價生產製造基地的時機;台積電趕上了半導體科技的爆發時期;Facebook、亞馬遜、Google 等科技巨頭,則趕上了互聯網的流量紅利等等。

 

 

而台灣有錢人紮堆的台商群體,也是趕上了 1980 年後中國大陸市場改革開放的紅利。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產業或社會轉型、動盪的時候,機會俯拾即是,對於創業者的天賦要求就沒那麼高。只要你敢賭,你敢拼,就「有可能」抓到暴富的機會。

 

 

然而,隨著社會結構逐漸穩定,過去成功的機會已經不能複製了。

 

 

常有些工商界大老批評年輕人,創業都只想到開咖啡廳這種小生意。開咖啡廳或許真的不是什麼大事業,但現在這個年頭,真的跑去開工廠,恐怕也賺不了多少錢了,更何況開工廠的進入門檻,也早已比半世紀前高得多了。

 

 

就拿開化工廠來說,半個世紀前開化工廠,只要找個鐵皮屋,買個鋼桶和攪拌器,把原料倒進去攪一攪就好。現在沒個幾億,花上一兩年蓋個現代化的產線,要怎麼競爭?

 

 

這實在不是年輕人玩得起的創業方法。

 

 

如果不做製造業,去做移動 APP 呢?

 

 

說實在話,從 2010 年移動互聯網爆發以來,台灣幾乎連一個世界級的應用都沒有誕生,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移動 APP 是一個需要規模效應,需要龐大的本地用戶支持才能夠成功的創業路徑。

 

 

現在全球多數用戶使用的移動 APP ,幾乎都來自於美國和中國:像是 Facebook、微信、亞馬遜、淘寶等,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這兩國有巨大的本地用戶可以支撐。當然,有些特例像是 瑞典的 Spotify 和新加坡的 Grab,但這畢竟是特例,規模和中美的互聯網巨頭不能相比。

 

 

隨著這十年來流量越來越貴,幾乎你能想到的需求都有 APP 能夠滿足。移動 APP 的創業窄門,現在也已經差不多關上了。

 

 

每次科技革命(內燃機、電腦、互聯網、智能手機等)都會帶來一次創業的機會。但當前科技革命帶來的紅利週期已經走到尾聲了,而新的科技紅利還沒到來。

 

 

簡單來說:如果你沒有新的市場可以開拓,沒有新的科技推動增長,那你最好不要隨便創業。

 

 

除了沒天賦、沒時機、你可能也沒資源

 

 

你可能覺得自己腦子特別好,是被上天眷顧的天才創業家,想到了一個絕頂厲害的商業模式,而此時此刻就是動手去做的最好時機,差只差在你沒有實踐的資源。

 

 

那麼你最好再考慮一下。

 

 

在白手起家的勵志故事裡,主角通常都是先有了一個「清晰的遠見」、「無比的熱情」,知道自己要幹嘛,才去找人、找資源,然後「一起航向偉大的航道」的。

 

 

說句大實話:這都是「事後諸葛」、「擦脂抹粉」後的胡扯。

 

 

無論你有專業技術,你家裡有錢,你有行業人脈,你有政府關係⋯⋯啥都行,你一定是有什麼特殊的資源,才能夠拉起一面大旗,讓大家跟你一塊幹的。不然為什麼你行,別人不行呢?

 

 

看到一塊肥肉不是本事,有本事吃才是本事。

 

 

例如這幾年來,我認識不少到中國創業的歐美年輕創業家。他們看著 13 億人口市場看得眼紅,想要分一杯羹,於是興沖沖地跑到中國開公司。結果幾年過去,既沒搞出什麼像樣的產品、也沒在這市場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利基,把爸媽的積蓄賠光後,灰溜溜跑回歐美。

 

 

他們就是沒看清楚自己有什麼資源可以變現,腦袋一熱就創業的。

 

 

許多學生創業的團隊也有一樣的毛病:無論是資本、專業、知識、人脈、洞察都很欠缺,但幾個人腦子一熱,就去創業了。

 

 

因為資源少,所以大學生創業能選擇的項目,通常也是進入門檻很低、自己熟悉的領域。像是開咖啡店、送外賣、開小吃店、租腳踏車、二手書店、家教網等。

 

 

不是說這些創業項目不好,你說開咖啡店是小打小鬧,星巴克也是市值百億美金的大生意──但問題是,這些進入門檻低的行業通常水很深,需要很強的營運能力。單靠學生團隊,很難搞起來的。

 

 

而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既不需要太大的資本投入、也沒什麼技術革新,看起來門檻很低,但市場上卻沒有既有的玩家,那你最好在興奮地說「我看到藍海了」之前,先多想想「為什麼」:

 

 

你絕對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前肯定也有其他人想過這個商業模式,為什麼人家沒做起來?要不是這個商業模式不可行,就是需要什麼特殊的資源投入。而這個資源你有嗎?

 

 

其實打工沒有這麼差

 

 

在社會普遍鼓吹創業的時候,我想要來唱個反調:其實先幫老闆打工、順便練功,也沒什麼不好。

 

 

尤其是學歷好、能力強的年輕人,只要挑選好合適的公司,搭上對的火箭、跟到對的老闆,好好奮鬥,認真工作。 30 歲前達到年薪 3、5 百萬,甚至破千萬台幣的案例,在筆者周邊比比皆是──至少,比創業幾年後成功獲得同等收入的人,要多上太多太多了。(詳見:《「上火箭指南」──想加入新創公司翻身的年輕人,如何挑選「不墜海的火箭」?》一文)

 

 

換言之,除非你「天縱英明」如賈伯斯,否則先給自己至少幾年的時間打工兼練功,培養該有的見識、眼界、能力和人脈,絕對比剛畢業(或還沒畢業)就自己創業的風險低多了。

 

 

「打工仔」的好處是,看到苗頭不對,可以隨時跳船。而創業者要下船,可就沒這麼容易了。

 

 

還是那句話,創業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不對,「九死一生」還有個 10% 的成功率。若把時間拉長,現實是年輕人創業,每 1,000 個創業者裡可能只會成功一個,而你有很大的可能,是那千分之九百九十九裡面的一個。

 

 

誠然,產業、科技、社會都需要創新者不斷往前推進,我們也應該致力打造更友善的創業環境──本文更不是在說「創業」是個錯誤,而是在強調「誠實的自我評估」,提醒身為大學剛畢業或還沒畢業的你,是不是真的知道創業後會面臨的現實、自己又有多少條件和準備?

 

 

當然,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還是決定畢業即創業,祝你順利。

 

 

作者小語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你訂閱我的臉書《劉庭安》,除了同步換日線更新之外,我也會不時分享一些隨筆。

上個月在高雄開分享會,看到很多讀者朋友特地搭高鐵到到場參加,讓我非常感動。下次我再回台灣的時候,再約大家一起見面聊天!

最近工作比較忙,更新不穩定,感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延伸閱讀

「前進花都創業去」──法國正對台灣創業家招手,你看見了嗎?

為什麼當年「滿腔熱血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最後卻多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更新時間:2018/11/15 15:1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