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9
  • Apr
  • 2017

校長談教育亂象:升學非要考所有學科嗎?

作者 談談

2017/04/09 11:00
▲TVBS/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宋慶瑋:桃園市立福豐國中校長 )

2000禧年是末代高中聯考,2001-2012是基測,2013開始是會考。基測年代開始號稱多元入學方案,憑藉基測量尺分數(滿分300→400分,作文6級分),與現在會考等第標示(○A○B○C)成績,申請高中職五專就讀。

 

為了能讓國中教學正常化,會考摻入的超額比序,形成了會考成績以外,尚需加入各種向度的超額比序,作為篩選的門檻。

多元入學方案的目的在於打破升學主義重視學科的窠臼,然幾年下來,多元入學的門檻設計,最終落敗於「公平」價值,於是仍回歸到「學科測驗」,而學科測驗的題型,卻又是深深影響學習思考最關鍵的要素。

■考試領導教學

自隋朝科舉制度開始,即以作文來當作考科,作為國家選才的唯一手段,因此,考試科目僅有作文一科。隨著時代的演化,現今升學或國家考試早已不是以「作文」為唯一考科,取而代之的是「選擇題」、「作文」、「聽力測驗」等的考試方式。

考試的科目及考試的題型,會直接影響教學的內容,俗稱的考試領導教學。考試的科目及考試題型確定後,就會決定科目的重要性,而考試內容的「層次」,就會決定思考的深入程度;無庸置疑的,考試的科目決定了學甚麼比較重要,考試的內容也決定了「思考」訓練的層次高低。

■學科當考科,藝能科淪為配角

傳統的概念,學科指的是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大類科統稱為學科。綜合(輔導、童軍、家政)、藝文(音樂、美術、表演)、健體(健康教育、體育),三大領域統稱為藝能科。舊聯考時代,升學考試即以學科為考科,基測年代,除頭兩年將健教納入考科以外,到末代基測也都是以五大類科為考科。至今會考仍延續歷史,始終倚重學科為考科。

藝能科一直都是被排除在外,雖有超額比序當門檻,如體適能等,但也都因「公平」價值,最後也都能輕而易舉獲得比序分數,因而藝能科在升學考科上,始終被忽視,被視為副科,又不採計在校成績,所以藝能科永遠是配角。

考試領導教學,決定了學甚麼比不學甚麼來得重要,因為要納入考試,所以考試科目絕對比非考試科目重要,坊間補習班林立,補甚麼?可想而知。

■學習的認知層次

美國教育學者Bloom提到的教育目標中,將認知領域分為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概述如下(郭生玉,1996):

1.知識:包括記憶名詞、事實、規則和原理原則。

2.理解:只能把握所學過的知識或概念。

 

3.應用:將所學到的規則、方法、步驟、原理、原則、概念,應用到新情境。

4.分析:將所學的概念或原則,分析為各個構成的部分,或找出各部分間的相互關係。    

5.綜合:將所學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識、原理原則與事實等統合成新的整體。

6.評鑑:依據某項標準作價值判斷的能力。

Bloom提到的認知六個層次,是教學者從事教學非常重要的教學原理,透過此六個層次,讓學習者按部就班地學習到「認知的熟化」,從知識記憶開始到評鑑,其中隱含著許多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必須針對個別差異,設計教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習循序漸進,達到評鑑的最高層次。

■考試題型決定學習內容

舊聯考時代,考試題型多元有選擇題、填充題、簡答題、計算題。國文科有錯字訂正,並將正確的字寫出來;英文科有克漏字,必須將單字完整地寫出;數學科有計算,必須將演算步驟依照邏輯順序寫出;社會與自然有簡答題,必須將正確答案寫出。

如果你的答案寫錯字,如正確答案是「灰色」,寫成「飛色」,結果還是錯!這就是聯考時代的考試題型。時空轉換,基測到會考全部改為選擇題,到底學習者是真的學到了知識的熟化?還是知識不斷地被淺化?從大學生程度普遍低落,可以看出端倪。

除國文、英文的作文及數學科的非選擇題,其他考科題型幾乎是選擇題,而選擇題的考試方式,註定了教學上,在Bloom認知領域中高層次如分析、綜合、評鑑的訓練,較難達成,因而不利於辯證、創新、批判…等能力的培養。

所有題目都只有四選一的標準答案,此種考試題型,著實不利於創造力的培養。無怪乎,台灣的高中畢業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批判能力,更少有創新能力的展現。

■選擇題的限制

為何高中會考、大學學測都以選擇題為重?主要在於兩個原因:一是效率,二是公平。全部選擇題,電腦閱卷時間極短,非常有效率。非選擇題不但曠日廢時,閱卷老師的出錯率比電腦高,若涉及判斷給分高低,也容易陷入不同評審的差異,造成給分上不公平的現象。

 

基於上述兩者原因,升高中、大學全都以選擇題為主,除少部分占分比例不高的作文、計算維持人工閱卷外,全部以選擇題作為考試的題型。

到底選擇題可以考出學生的程度嗎?這就必須再度深入的探討。會考、學測選擇題都是以四選一方式出題,題幹的敘述以及四個選項的設計,是否可以緊扣著認知層次,考驗著出題者的功力。

舉例說明,某題幹有10組敘述,5個對的5個錯的,要考生選出3個都是對的,而4個選項中,只有1組的3個敘述是完全對的,這時考生必須針對題幹的10個敘述都非常清楚,才能夠100%正確的選出3個都是對的答案,

可是4個選項中,重複出現對或錯的敘述會搞亂考生,有些敘述也僅是命題者擾亂考生的假敘述,對於考生而言,這種題目是非常難答對的,況且題幹要測出考生何種的「認知層次」,恐怕早已被模糊,像這類考題,考倒所有考生,反而亂猜而猜中的考生,卻意外得分,這就是選擇題讓人擔憂的地方,也是選擇題無法真正測出學生學習程度的瓶頸。

■選擇題可以考出高層次的認知嗎?

眾所皆知,考試是有時間壓力的,不同科別所命題的題數也不盡相同,數理科因為思考時間較長題數少,文史科題數較多,會考、學測都一樣。

在極短的時間壓迫下,命題題幹的敘述絕不能太長,也就是限制了高層次考題的敘述,依照Bloom認知層次如分析、綜合、評鑑,屬於較高層次,要能夠在短敘述中描述,實在有其難度,即便是能夠設計出如此考題,也是鳳毛麟角,一般考題幾乎在知識記憶、理解最多,能達應用、分析已算不多,遑論高層次認知。

選擇題似乎是台灣考試的唯一主流,看看英國的升學大考之中,極少選擇題。英國學生 16 歲需參加的「中學普測 (GCSE)」之中,就有大量的論證題。因為是否能拿高分取決於論證題,學校花很多時間教學生陳述論點,並且思考論據。在考試之中,論證題並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批改準則──依據學生回答的深度、完整度、說服力打分數(謝宇程,2015)」,這是台灣無法作到的。

再從PISA的數據顯示:台灣於2006年第一次參加測試,2015年第4次參加評量,數學、科學均為全球第4。閱讀成績從2012年的第8名滑落至第23名。而上海從2009年開始作為代表中國大陸的地區參與這一測試,連續兩屆(2009年與2012年)都獲得數學、科學、閱讀三個單項的第一和總分第一(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我們的各項能力正在落後,關鍵在於考試題型,是否應該有所調整啊!

■升學取才非要考所有學科嗎?

我們的升學考試,一向考全科,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學科,然而升高中與升大學是有分流的,換句話說,除了讀學術型的高中,為何還要考這麼多學科?幸好自107學年度,大學學測只考三大科,亦即選自然組不考社會,選社會組者不考自然,但是高中會考呢?

國中升高中首度遇上分流,選讀高職者,若其修習科目與國中國、英、數、社、自五大學科無直接關係,為何還要「強迫」考那麼多科目?比如讀高職汽修科,考歷史、地理、公民有意義嗎?若無,如何在升學考試上予以分流?這真是天大的學問啊!國中仍在義務教育範疇內,如何學習分流?

 

這是另一個分非常大的議題,但是升學取才,不能老維持在傳統舊思維「統統考」,對於考試的內容,取才的方法,應該仿效國外能力檢定的做法,真正檢測出具有該性向能力的測驗,讓高中、大學端找到真正有符合該系、科需要的人才,這才是測驗取才真正的目的。

總之,考試領導教學千古不變,考試的目的在於評鑑學習的良窳,進而利用考試結果作為升學、取才的手段,放諸四海皆準。因為正式考試全都改為選擇題,學校的教學也因此受到影響,教學評量的題型也趨於都是選擇題,平日的學習訓練,難有高層次的認知歷程,所有題目都一定有標準答案,這對於學生的學習,無非抹煞其高認知層次的發展。

主管機關不斷要求重視多元評量,然最終的會考、學測都不是多元評量,怎有可能落實於基層教學呢?看看世界,想想自己,台灣的教育該往何處走?

我們的競爭力呢?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4/12 11:5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談談

  • 談她的愛、他的心;談我的友誼、妳的唯一。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