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9
  • Dec
  • 2016

校長怒分析12年國教失敗原因,痛批改前改後「一個樣子」!

作者 談談

2016/12/19 12:09
圖/TVBS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宋慶瑋:桃園市立福豐國中校長 )

12年國教企圖以教育均質化、免試入學、多元發展降低升學壓力,減緩競爭。然而競爭本就是人類社會不可能消滅的元素,再複雜的超額比序,年年修正都無法抹除「競爭」的本質,因此升學壓力如緊箍咒般,如影隨形。

 

12年國教後,針對啟動準備階段所定工作要項中,教育部擇定「免試入學率」、「就近入學率」及「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生涯發展教育績優學校比率」等四項,並訂定關鍵指標,各關鍵指標年度達成目標值如下表

啟動準備階段(100-103學年度)工作要項關鍵指標表

 

末3年基測

會考第一年

關鍵指標(%)

100學年度

101學年度

102學年度

103學年度

 

免試入學率

40

55

65

75以上

就近入學率

70

92

94

95以上

 

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

60

70

75

80以上

生涯發展教育績優學校比率

30

50

60

70以上

 

資料來源

會考非免試,基測真免試

102學年度末代基測的入學模式有三種:薦送、登記、申請模式。其中薦送採計在校成績,各高中職與五專依據區域性國中端前幾年的「入學數量」,評估給予該國中免試入學的額度,國中端依據此數量,將學校成績作適當的排序,公開讓學生選填申請學校志願,直接錄取。依照當時的現況,全國國中生已高達65%不需參加基測(免基測),換句話說,末代基測只有35%的學生參加五月份的基測,大部份的孩子在3-4月份,就已有了以真正的免試方式,完成了升學的進路。

103學年度為會考第一屆,所有的國中畢業生都必須報名參加會考,會考成績與其它超額比序的各項分數,加總後作為申請入學的依據,各高中職與五專再依照超額比序成績「篩選」符合條件的學生。而特色招生幾乎在會考後辦理的多,主要原因是教育部不希望傳統明星高中搶「績優生」,激化升學主義。至於其他藝才或以「語文」、「數理」…等的特色招生,仍須事先經過核准設立,但也幾乎在會考之後辦理。

由上表知,基測與會考對於高中端選才有極度的不同,基測年代採計在校成績,落實真正的免試。而會考號稱「免試」,其實根本「不免試」,教育部末代基測65%的免試入學是真的「免基測」,而103年會考75%的免試是假的,「必須全部報名參加會考」。末代基測35%的孩子是透過基測分發入學,而103年會考卻是100%必須以超額比序成績申請學校,換言之,會考不免試,基測真免試。

■就近就學政策是空話

由上表,100學年度就近就學率達70%,101學年大幅提升為92%,102微幅提升至94%,103學年度會考開始僅1%成長為95%。若從末代基測到會考,僅成長1%看來,12年國教的「就近就學」政策並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主要在三個因素。

一、101→102學年度大幅提升就近就學率,主要是高中端釋放給國中端免試名額大幅增加,許多學生為了早一點確認就讀學校,免受基測「分發入學」的苦苦等待與煎熬。
二、末代基測與會考僅一年之隔,在就近就學上早已不是「利多」,因此會考第一年,就近就學率僅1%的微幅成長。
三、就近就學畢竟非「學區制」,全國13個就學區,只要在原就學區選讀高中高職或五專,就算就近,換句話說,不跨區就算「就近」,這樣的邏輯在12年國教推動期,讓人誤解以為「就學區」是就近就學,執行後才知是空話。

優質與績優化,改變不了家長選校的習慣

12年國教後,經費的挹注比起基測年代大幅增加,末3年基測也都看得出每年約10%的成長。為了能夠推動12年國教,教育部編列比以往更高經費比例,讓高中職在優質化表現上更具競爭力,其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社區高中有更好的更完善的師資、設備、環境…,以吸引學生就讀社區高中

生涯發展教育也如此,當增加的經費挹注,學校活絡生涯發展教育的項目並達成指標,在評鑑上一定會有所進步,這是必然的現象。換句話說,高中職優質化與生涯發展教育的成長取決於經費的挹注,與推動12年國教,進而提升優質化與生涯教育評鑑優等,並無直接的關係,更不會因為漂亮的數字成長,改變家長對國立、縣市立、私立學校的選擇,本質上是為了12年國教政策推動順利,挹注更多經費給社區高中職罷了。

■12年國教前後,國、高中根本沒改變

12年國教實施前後,國、高中改變了甚麼?一言以蔽之,沒有改變。原因有四:

一、四項關鍵指標數字的成長,並無法轉換成國中端的改變。
二、末代基測可以在校成績申請入學,且僅有35%的孩子進基測考場;而會考卻須100%報名,人人必須進考場考試。
三、基測、會考仍是高中職及五專篩選學生入學的主要依據,升學壓力根本不會減少。
四、12年國教免學費政策,僅只免學費,高額的雜費仍是家長的沉重負擔,學業績優的孩子仍是要擠公立學校啊,但公立學校數卻僧多粥少啊。

■12年國教讓私校水漲船高

藉12年國教的推動,私校順勢成長,其原因如下:

一、高社經家長擔心複雜超額比序對孩子不利,憑藉會考成績就可向私校申請,何其簡單方便。
二、私校祭出優渥獎學金,讓一般或弱勢家長趨之若鶩。
三、許多家長害怕孩子「高分低就」,搶在學校收志願卡作業前,向私校卡位,私校也提供如菁英班、資優班之類維號召,吸引會考成績好的孩子集中編班。
四、私立高中打著「六年一貫」的口號,免除升高中會考超額比序的折磨,國中部直升高中職。
五、公立學校辦學自有其很大限制,私立學校自主性高,且在管理上及課業要求上,揮灑空間大,許多家長願意讓孩子接受嚴教勤管。

■超額比序一改再改,僅存會考最公平

有不少人誤以為12年國教後,學生可以減輕壓力,可以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我們期待的理想。然而三年來,會考取代基測,又加上超額比序繁雜的加分系統,孩子快樂嗎?為了志願服務學習時數,老師、家長、學生不是疲於奔命嗎?選填志願序越到後面分數越低,這不是懲罰嗎?企圖採取多元方式入學的超額比序條件,重視五育均衡發展,最終還是敗在「公平」二字,僅剩會考成績決定勝負,說穿了,還是考試決定一切啊。

公平與合理的競爭才是王道

台灣自1987年解嚴以來,自由開放、民主多元思潮瀰漫在各領域中,教育也深受此風影響。410教改上街頭後,一群追求社會正義,具有「政治正確」的學者專家,主導了我們的教改,20餘年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理想主義脫離現實?背離台灣大多數人生活的背景經驗?提案之人最終都不需負責?執政者莫衷一是,認為轉型就代表正義?這些都留給後人省思。

12年國教企圖以就近就學、免試入學、教育均質化、多元發展等手段,扭轉一元化以及菁英教育固著思維,達成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然而事實是,免試不免試、免費不免費、就近不就近、均質不均質,如此這般的窘境,看不出12年國教帶來何種破天荒的改變,升學壓力依舊,私校水漲船高,階級無法流動,這是我們基層眼見為憑最真實的見證。

或許我們應該朝公平與合理的競爭去思考政策的改變,及早實施分流教育,讓不同特質的孩子都有公平的競爭場域,國中端必、選修科目與時數應予大魄力調整,技藝班由國三逐年向下實施,選讀高中職五專不再以社經背景強弱做自然分流的依據,公私立學校都有公平的競爭機會,讓階級不再複製。在你我心中正思考著,穩定的基測制度改成會考制度,換得甚麼?公平與合理的競爭才是王道啊!

>>來信投稿talktalk@tvbs.com.tw、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talktalk@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談談

  • 談她的愛、他的心;談我的友誼、妳的唯一。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