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4
  • Feb
  • 2017

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窮忙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

作者 高寶書版

2017/02/24 09:00
▲圖片來源/好享看影視娛樂提供

但當我在進行年輕人的支援活動時,時常聽到這些話。「為什麼還這麼年輕卻不工作?」、「為什麼會陷入那種狀態?」、「難道不是只想偷懶而已嗎?」、「要是幫助他們,難道不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嗎?」等等。

簡單說,人們對「真的有必要援助年輕人嗎?」感到疑問。這也可以證明到現在大多數的人們還是不了解年輕人們所處的困境。

 

我在諮詢等支援活動時所遇到的這類疑問大致上可以分為5大項。但是,從我稍後所提出的文章就能知道,這5大指責全都是誤解。就讓我來證明「年輕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這些主張根本就毫無意義吧。

一、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的神話(勞動萬能說)

首先,年輕人只要工作就能自立,只要工作就能擁有一般生活的神話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大眾心裡。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酬勞,更能藉由薪水獲得普通生活。

為了獲得薪水,年輕人必須煩惱要進入怎麼樣的職場,該怎麼樣累積自己的工作資歷。除此之外,也會因為社會壓力而煩惱是否該選擇安定的工作。也因為如此,在求職潮中最受歡迎的是部份上市公司,或是公務員。

但能夠進入上市公司或是成為公務員的人當然只是一小部份,現實情況根本無法讓所有人都能進入足以拿到正常薪水的職業。

事實上,即使努力工作卻也無法獲得相應薪水的工作也逐漸增加。而且,那些工作大多為非正式雇用,由於不是終身雇用,也就形成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也有許多工作沒有獎金或是福利,就算認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會變得優渥。這就是目前勞動市場正出現的問題。也就是逐漸受到大眾注意的「窮忙問題」,即使努力工作還是只能處於貧困狀態。

這並非當事人只有低學歷,或是溝通能力低落所造成的問題。而是就算大學畢業後正常工作,也難以維持生計的狀況急速增加。

●大人們製造出年輕人的「困苦」

勞動社會學者木下武男先生認為這些年輕人的雇用問題是,「經濟界與企業們將年輕人從日本特有的工作系統中排除,也就等於犧牲這些年輕人,自己卻繼續躲在這些工作系統之中。」(《年輕人的逆襲:從窮忙到工會》,旬報社)。

也就是說,他認為經濟界或企業們是故意讓年輕人的雇用制度產生崩壞。正如勞動社會學者所言,年輕人就算認真工作卻依舊「困苦」的狀況是大人們製造出來的。

黑心企業的盛行更加重年輕人的困苦。雖然只是想普通地工作卻無法如願,反而在短時間被公司消耗殆盡。因為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最後無法工作的例子也相當多。所以說,「只要工作就能生活」這種「勞動萬能說」已經不能通用了。

 

另外,主張這些勞動萬能說的人,大多認為沒有工作或是不願意工作的年輕人都只是因為怠惰。也因為如此,他們為了讓年輕人能夠盡快工作,甚至還會說出「只要不挑怎麼會沒工作?」這種話來強迫年輕人工作。即使被他們逼迫的年輕人最後只能選擇黑心企業工作……

有部份的年輕人被迫受到非正式雇用或是長年在黑心企業賣命後,深深體會到「那些工作到頭來都沒有回報」,而決定今後不再重蹈覆轍。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想要好好選擇工作職場。這並不是什麼奢侈的要求吧?由於無法安心工作的職場不斷增加,會出現對工作失去動力的年輕人也是無可厚非。而關於這點,我非對他們強調不可的就是,千萬不要不挑就隨便選擇工作。

若是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也能吸引到勞工,那麼今後勞工待遇就永遠無法獲得改善。在可以安心失業的社會裡,惡劣的勞動環境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不斷增加。在其他社會福利優渥的先進國家中,由於不須依靠薪水也能夠勉強正常生活,於是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會有相應的薪水,惡劣的企業也會被淘汰。正因為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落後,在失業時才會感到煩惱,不得不盡快再次恢復勞動或是回到勞動市場。

比方說,即使辭去了黑心企業的工作,卻因為不立刻工作就無法生活,只好急忙再次就業,而新的公司卻依然還是黑心企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我希望年輕人可以好好選擇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之後再重新就業,也希望就業環境能讓他們產生做好準備的動力。

但勞動市場的劣化剝奪了年輕人的工作欲望。時常都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在煩惱該怎麼選擇職涯,因而考取大量證照,或是不斷閱讀心靈勵志書籍。但說穿了,若是不改變現在的勞動市場,他們的煩惱根本就不會消失。

二、家人會幫忙的神話(家庭扶養說)

就算不工作,年輕人們還有父母或祖父母可以依靠,就算在金錢上有困擾,家人應該也會幫忙。這也是一種神話。

但是,家庭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扶助年輕人了。由於家庭的人數縮減,相互扶助的機能已經降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家庭年收也有減少的趨勢,年輕人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光是應付自己的生活應該就相當辛苦了。

我一年約會陪同十幾位因生活貧困而前來諮詢的年輕人一起前往申請生活保護。而全體NPO法人一年則會有超過300件(!)案例。一旦前往申請生活保護,福祉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就一定會問:「有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

但可惜的是,至今我還沒有遇到任何一個可以依靠家人扶養的案例。即使年輕人的生活相當困苦,卻無法依賴家人。若是可以依賴家人的話,他們根本也不會來NPO或是福祉事務所諮詢吧?關於這一點,正如第一章裡加藤先生所言。

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說明,依靠獎學金就讀大學的許多學生,根本就無法期待家人可以負擔學費或是生活費。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在的日本究竟還有多少家庭能夠互相扶持。由於不穩定的勞資雇用方式,薪水、年金減少,物價高漲等等,我認為一般家庭光是維持自己的生計應該都相當辛苦了。

 

●成為被家庭壓榨的對象

而更悲哀的是,甚至有些案例是家庭壓榨自己的孩子。

那就是長期受到虐待,更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充足的養育或教育的年輕人。由於家庭本身缺乏溫暖,對年輕人來說,家庭甚至只是個會給予危害的存在。社會上也有人將這種家長評論為「毒親」。

即使有家人,也無法期待他們能發揮功能。也有的案例是家庭關係本身就容易造成當事人壓力,而要求他們與家人同居或尋求家人援助等行為反而會讓問題更加惡化。比方說,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在老家生活時,對疾病不甚了解的父母不斷催促他們就業,因此產生巨大壓力的諮詢案例更是絡繹不絕。

對他們來說,更是怎麼樣都說不出:「我有家人幫忙,不用擔心生活。」這種話。他們雖然想跟家人分居,卻因為無法維持生計而斷送自由生活的機會。我們也會接受這些年輕人前來諮詢究竟該怎麼樣才好。這也是「無法離開老家生活的年輕人」所持有的煩惱。

無論怎麼說,實際觀察年輕人身邊的環境時,我們必須先假設他們處於難以得到家庭援助的狀況。而也必須討論家庭對於超過二十歲的成年人究竟該幫助到什麼地步才行。在外國即使是有血緣關係,一旦小孩成年便不會像日本這樣提供援助。這是因為雙親只對未成年的孩子有扶養的義務,成人之後的生活或就業則是由政府或社會體系來扶持。我認為今後社會應該捨棄「傷腦筋的時候就依靠家人」這種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概念。

也就是說,傷腦筋時就依靠家人這種論調,相當容易讓家庭負擔起社會福利或社會保障應有的功能。這麼一來,很有可能拉垮整個家庭,更會妨礙社會福利或是社會保障的發展。就這一點看來,家庭扶養說可說是最危險的過時思想。

三、健康且充滿活力的神話(青年健康說)

你是否也認為年輕人應該健康且充滿精神呢?

其實他們的健康狀態現在正急速受到威脅。特別是在職場受到長時間工時或是壓迫等傷害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更是大量增加。各位是否知道他們所前往的診療科目中,位居榜首的就是精神科以及神經科嗎?而且,這趨勢更是年年上升,絲毫沒有降低的傾向。日本社會正逐漸在侵蝕年輕人的精神。

也因此,年輕人的自殺率也跟著拉高。在各主要先進國家之中,年輕人(15到34歲)的死因第一名就只有日本是自殺,而年輕人的自殺死亡率也是由日本奪冠。我認為,這也代表日本是在世界上最難以讓年輕人生活的國家。統計資料可說是相當誠實地反映出這一點。

 

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是相當容易讓人葬送性命的惡魔,由於精神障礙而申請職災保險給付以及承認件數的增加更是相當有力的證據。周遭的人對精神疾病的無知也會有所影響。周圍不斷質疑「為什麼那個人不工作?」的眼光,應該也是造成他們自殺的遠因。社會必須盡速正視年輕人承受過度壓力進而引發精神疾病,或是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缺乏支援對策的情況。年輕人已經快被逼到絕境了。

當然,有許多年輕人即使面對不合理的環境還是每天努力工作,但若是那些人失業或是長時間失去工作又會怎麼樣呢?可能會因此成為社會少數派,加上喪失自己的容身之處所產生的失落感等,年輕人的不安應該巨大得超越我們的想像。試著想像那些不幸生病,不得不離開職場的年輕人的心情,他們所抱有的挫折感與不安更是算也算不清。

由於無論是社會體系或職場觀念,都是以年輕人就等於健康這個前提所形成,以致於支援制度一點也不完整。老實說,可以讓年輕人請年假到醫院看病的企業更是相當稀少。關於這一點,我們也收到了許多相關回報。

雖然罹患肉眼難以判斷的疾病患者急速增加,但卻很少人會考慮年輕人的身心狀態,並要求他們去做健康檢查。要是到了四十歲,接受健康檢查的機會也會增加,但對於年輕人心理受創的狀況,頂多只有部份公司會有企業諮詢師協助提供心理諮商,沒有實際的對應處理方針。

我們總認為年輕人就是健康有活力,但這也會讓人一不小心就踏入制式思考的陷阱。或許年輕人們已經不再是健康且充滿活力了。

四、「以前還要更辛苦」這種時代錯誤的神話

「無論什麼時代,年輕人都是辛苦的。」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會說出這種話。

「戰後有一段時間,就連食物都相當匱乏,我還是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想盡辦法努力向上獲得成功。活在現代富裕時代中的年輕人,跟那時候比起來根本一點也不辛苦。」我時常遇到帶著笑容,說出這些話的高齡者。

首先,每個人對於辛苦的標準皆不相同,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價值觀不同的問題。若是不設身處地思考,應該沒有人能體會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在年輕時努力過的高齡者,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企圖強迫他人接受「趁年輕時多吃點苦」這種單純且平面的理論。

或許有些突然,但我想在這裡說明「貧困」及「貧窮」的不同。過去或許的確是物質匱乏的貧窮時代。但是,周圍的人們也都處於一樣的狀況之中,即使生活窮困,卻也會隨之形成能夠補足貧窮空洞的人際關係或是連帶感。

也就是說,即使物資匱乏,但人際關係卻相對豐富。

比起現代,有更多人藉由自助以及他助等方式獲得了援助。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如何?家人、親戚、鄰居的叔叔、阿姨難道會在他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嗎?有像以前那麼便宜的租屋可以選擇嗎?他們知道年輕人即使在職場上也被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員工,因此難以架構起應有的工作夥伴意識嗎……

出生就決定了命運

在研究年輕人的「困苦」狀況時,「吉尼係數」(所得與資產不平等,相當於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數之一)或是貧困率相對高漲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當貧富差距擴大,也代表貧困人口擴大。實際上依照年齡分類來看相對貧困率,在最近20年裡,20到24歲男女的貧困率約上升了10%。年輕人的生活貧困狀態跟20年前相比,已經產生了相當驚人地惡化。

人們根據是否能出生在擁有資產的家庭與否而被分為「得天獨厚的人」與「平庸無奇的人」。而這差距更因為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這種雇用制度而加劇擴大。

也就是說,人生的大致走向都被先天的運氣所決定,與努力與否毫無關係,要擺脫這些命運並非容易。這也代表只要努力就能成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在年輕人之間也有著另一個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即使是同個世代的人,也無法理解或是分擔對方的痛苦。得天獨厚的人從年幼時便就讀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接受了父母相當金額的教育投資。周遭當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他們自然而然都是與跟那些人締結朋友關係。若非他們主動,否則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貧困或是低所得的人或是環境。

而在同個職場分別存在著正職及非正職員工。即使他們的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大大不同。這麼一來,工作上便難以產生團結意識,進而相互協調達成目標。正職勞工也沒有多餘心力拔擢非正職員工,整體構造本身就相當難以改變。根本無法達成同工同酬的狀況。

在社會構造上,即使從一開始就身處於無法努力的環境,或是即使努力也沒有回報的環境中,沒有金錢及資產的年輕人還是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自責。而過時的想法卻認為目前擁有金錢或資產的人都是單純依靠努力才獲得如此成果。這只會更加強化這一類的悲劇。

兒童的相對貧困率為16.3%(2012年),若是原生家庭為貧窮所苦,兒童就無法獲得充分的教育資源,不得不放棄就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的機會。貧困或階級差距簡直已經完全固定化,且不斷地再製。日本已經急速失去了只要依靠努力或實力就能獲得成功的公正以及平等。

我認為有必要讓年輕人都能踩上「相同的起跑線」,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努力及實力。而依據原生家庭的所得多寡,教育資源的份量來決定孩子們的就讀學校或是未來,更是一大錯誤。

五、「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神話(努力至上主義說)

如同前方所述,現代社會即使拚命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回報。非正式雇用的員工無論多麼努力,還是有相當大量的年輕人無法轉為正職員工。社會無視了整個企業的經營與社會的存續,究竟有多麼依靠非正式雇用員工的力量或經驗,依舊只將他們當作「機器中的螺絲釘」一般對待。

企業就像是認為還有許多隨時可以替換的人存在似的,一點也不重視自己的員工,也不願意讓他們轉為正職。雖然雇用人數不斷增加,但卻只有非正式雇用人數直線上升,這種不穩定的雇用方式簡直是不受限制地瘋狂增加。究竟該削減多少人事費用也成為了企業的目標之一,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已經劣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若是將這種工作環境置之不顧,卻一味要求年輕人拚命努力是否過於殘酷?比方說倍受創業者推崇,相當有名的京瓷、第二電電(現為KDDI)的創業者稻盛和夫先生說:「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要正確預知未來就必須努力,因為將來就位於今天的延長線上。」(《追求成功的熱情》,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但這種想法,在這時代還能通用嗎?我在這裡必須指出,正是這種信奉努力至上主義的社會才會將年輕人逼入了絕境。在企業經營者中有許多人像稻盛先生那樣,以自己的成功體驗為根據,進而強力推崇努力至上主義。

當然,我絕不是認為努力是非必要的。我深信努力分為「有所回報的努力」以及「沒有回報的努力」這兩種。若是不先說明努力分為這兩種,就將一切都歸類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話,簡直可說是落後,甚至毫無責任感的說法。

請各位想像這種打工內容。

在工廠中一天8小時,一一檢查輸送帶上送來的紅豆麵包有無異常,再灑上白芝麻,整個工作時間就像這樣一個又一個地不斷灑上白芝麻──由於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機械式工作,公司便聘用低薪且非正式雇用的打工人員來負責。

由於這是項不需要熟練度的簡單工作,工作內容是否真對員工的個人成長、專門技術以及未來生活的安定有多少益處?無論怎麼努力,依然還是只有最低時薪,每天也只能不斷重複那些工作。

在這情況下,究竟該怎麼樣找出對未來的展望?該怎麼樣才能脫離窮忙狀況?對於這樣的勞工,真的有人還能說出:「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這種話嗎?

(作者/藤田孝典:NPO法人HOTTO PLUS代表理事。聖學院大學人類福利學系客座副教授。反窮困網絡埼玉代表。黑心企業對策計畫共同代表。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審議會特別部會委員)

>>本文出自《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規範看這邊!

更新時間:2017/02/24 11:53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高寶書版

  • 高寶書版集團致力文化事業不遺餘力,出版種類多樣且廣及商管財經、心靈勵志、親子教育、學習新知、生活風格、健康休閒及各類文學作品 ,暢銷、得獎著作從未間斷。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