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8
  • Feb
  • 2018

《旅行青蛙》給父母反思「孝順」的3個啟示

作者 那個奧客

2018/02/08 10:00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最近《旅行青蛙》這手遊幾乎風靡了我所有的朋友圈,臉書、朋友之間討論的話體,也都圍繞在自己的青蛙幹了些什麼蠢事上,比如說出門很久不回家,或是看書肚姑之類。

 

 

是的,這是一款跟《美少女夢工廠》截然不同的遊戲,你無法安排青蛙的行程,想跟寶可夢一樣練等級也不行,唯一能做的是提供他日常生活之所需,他想幹嘛完全靠自己的心情,玩這款遊戲,就是把東西擺好,然後「等」。

 

但遊戲沒有個KPI給予玩家正向回饋,總無法讓人甘心掏錢課金,既然這是一款無法練等的養成遊戲,玩家爽度的來源也不同以往那種看著角色漸漸長大的成就感

 

我觀察了一下,遊戲中能讓人「收集」的成就系統,大概就青蛙旅行途中寄回來的明信片及回程時順道帶的伴手禮,各式各樣的攻略也由此而生。

 

我想,就是這項設計,讓玩家有種玩轉蛋的期待感,也正是玩《旅行青蛙》的最大樂趣來源。

 

或許有人會覺得玩個遊戲療癒一下就好,哪需要花這麼多腦筋想這麼多,但我倒是覺得,這項設計卻可以讓許多華人父母,反思一下「孝順」的意義。

 

一、意外 vs 應該:

 

 

既然無法要求青蛙做任何事,自然也不會對他有過多期待了。

 

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問題,往往發生在付出與回報不對等,自以為是的付出,卻期待相對應的回報,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情緒勒索也油然而生,「我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卻___________」,相信這樣的句型大家都不陌生。

 

你看,玩《旅行青蛙》得到的明信片、禮物,每一個都是「意外驚喜」,你不會覺得他出去玩就「應該」寄明信片或帶禮物回家

 

但多數的華人父母,卻往往因為孩子過年過節的紅包或禮物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大失所望,甚至用上面的句型再一次情緒勒索。

 

二、加分 vs 扣分:

 

 

如果你真的有玩過這遊戲,一定可以發現這東西無法讓人沉迷,再怎麼說,你能做的就是幫青蛙準備行李或食物,他一出門往往就十幾二十個小時,根本無法整天掛在上面跟他互動。

 

於是,你會在空閒時間忙自己的事,看是要工作、跟朋友聚會,總之青蛙不會是你生活的重心,理當是閒暇之餘的加分項目。

 

可你看華人父母是怎麼看待自己孩子的?幾乎把所有資源投注在自己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的事,卻期待孩子替自己完成,還沒出生就背負父母給他的「天命」,整日繞在孩子身旁轉啊轉的,甚至為了孩子而失去社交及娛樂活動

 

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因為父母的心之所繫與期待,讓自己的生活只剩下「扣分」這個選項。

 

三、獨立vs 和諧:

 

說到「孝順」,自然得聊聊中西文化的差異了。

 

 

在西方國家裡,把人當作是獨立個體,每一個人都該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會期待對方幫助自己,也盡量不造成他人困擾。像這樣「不期不待,不受傷害」,反而可以讓人學會感恩,去記得對方的好。

 

換言之,孩子對父母的回饋,多數西方人是會感念在心,對他們而言,孩子長大就像是朋友一樣,而朋友對自己的好,當然會銘記在心。

 

至於華人社會,因為標榜「秩序」的關係,任何破壞和諧的事往往不受允許,像「孝順」就是每個華人父母心中的天條,不論孩子是否成年,永遠都以上對下的姿態頤指氣使,也無法平心靜氣,好好思考親子關係這回事。

 

只要孩子不懂得回饋,甚至回饋沒有到位讓父母點頭滿意,整個社會從裡到外同聲指責,活在華人世界的每一位兒女,自小到大都背負著如此枷鎖,只要沒有醒悟過來,依舊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下一代。

 

孩子的回饋,正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最佳投射(也就是你替青蛙準備的東西),如果他的回饋不如預期(我認為健康的親子關係不該有所謂的「預期」),該檢討的是你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拿「孝順」的大帽子,扣在他頭上要求照章行事。

 

換個角度看待《旅行青蛙》,人人都可以成為優質父母。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那個奧客

  • 精神分裂到以為自己是哲學家,喜歡東方哲學、西方心理學,是個對任何知識學派都毫無節操的傢伙,喜歡把哲學套用在兩性關係裡,偶爾嘴一下教育,鞭一下無腦父母。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