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25
  • Aug
  • 2017

阿公阿嬤的羅曼史,自由戀愛在這時代萌芽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7/08/25 10:30
▲圖片來源/電影《大稻埕劇照》

在好兄弟們放暑假後,緊接著迎面而來的就是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相信大部份的情人們都已蠢蠢欲動,準備如何製造浪漫,例如送情人節禮物、吃情人節大餐、看情人節電影等,好迎接七夕的來臨。

或許,你我早已習慣這樣的戀愛模式,那麼近百年前的台灣社會,對於「情人節」或「談戀愛」,會是甚麼樣的概念呢?阿公阿嬤的世代們,在沒有交友軟體跟智慧型手機的環境下,都是如何製造浪漫呢?

 

如果你看過電影《大稻埕》,想必對2、30年代摩登男女,隨著流行音樂舞動腳步,追求當時蔚為風潮的「自由戀愛」感到印象深刻,現在就帶你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探究阿公阿嬤們年輕時熱戀的模樣吧!

將時間拉回到日本統治時代的大正年間,當時台灣最大的官方媒體《台灣日日新報》,在1919年第一次出現「自由戀愛」的新名詞,隨著世界當代思潮的蔓延,以及新知識份子的傳頌,「維新世界,自由戀愛」(台語發音)成為青年男女間最時髦的現代用語。

這套從日本引進的戀愛理論,從今日的角度看來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不過對阿公阿嬤來說,能夠選擇自己鍾意的伴侶,可不是現代人想的那麼簡單喔!

往昔因民風保守,「戀愛」是以結婚為前提交往,那時不像現在有臉書有大頭貼可吸引異性互加好友,時常有用「偷看」方式確認對方長相;也沒有Line可以情話曖昧,只能透過情書傳遞,除了男生要主動出擊外,內容可不能是「寶貝~」、「想你~」甚麼的,除了要欲擒故縱、含蓄婉轉,有時還得適當的拐彎抹角呢!

▲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緊接著,倘若情書攻勢順利達陣,下一步當然就是首次見面的地點了,當時最火紅的約會聖地,北部大概是台北新公園、大稻埕西餐廳、看電影;南部則有「台南淺草」之稱的「大菜市」、林百貨,或者各地廟宇、神社等,用現代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情侶必去的打卡地標,沒去過你談甚麼戀愛?

 當「自由戀愛」旋風席捲全台時,正面迎擊的便是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範,雖是一場兩性關係的大革命,卻也開始讓「男女交往應建立在真愛」的想法在社會普及;即便是父母撮合,也必須在婚前事先交往、互相瞭解,且尊重男女雙方的個人意志。 

在自由戀愛的氛圍影響下,台灣的女性也逐漸改變。除了跳脫以往的「男追女」,也開始有「女追男」的現象,這不只是在感情方面的主動,在個人想法與群體行為也都有積極的表現。

自國民教育及解放纏足後,新興的職業婦女與女高校生,都是時代「新女性」的象徵,已經學會花功夫在外型裝扮與關注時尚趨勢,也顯示她們對女性個人價值的定義轉變;就內在而言,在思想與學問上的進展,賦予她們和男性擁有相同的選擇權,也代表當時的女性,已開始懂得尊重自我意志和身體的主導權 。

現實社會中,這些為愛情努力奔走的型男正妹,自傳統的框架中脫胎換骨,如同這首由陳君玉填詞、鄧雨賢譜曲的《跳舞時代》(1933),開頭便唱:

「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逍遙佮自在,世事怎樣阮毋知;阮只知文明時代,社交愛公開;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Toroto我上蓋愛」

 

如此前衛的台語流行歌,在當時廣為傳唱,替「自由戀愛」的台灣社會留下一個美麗的註腳,也生動勾勒出活躍於那個年代的阿公阿嬤們,在做為新青年、新女性指標時,敢於實現自我、追尋真愛的勇氣。
參考資料:(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蔡蕙頻、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陳柔縉)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