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
- Aug
- 2017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孩子總說:「我就是做不到!」——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殺傷力
每個人說話時多少都會有些口頭禪,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口頭禪很容易讓周圍的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讓氣氛陷入一股沉重、消極的氛圍。
「反正,我就是不行!」
「反正,我就是沒辦法!」
「反正,我就是做不到!」
這種「反正,我……」的句型一出現,往往會令周圍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而正誠媽發現自己過去好像也有這樣的傾向,但都不以為意,直到這陣子從正誠的口中聽到類似的話語,才開始反省:「正誠這孩子,是不是也被我影響了?」媽媽的心,糾結了。
最近為了正誠的問題,媽媽很煩惱。因為正誠老是無法準時交付應該完成的報告,老師不斷透過LINE催促,媽媽也急了起來。
然而,只要媽媽一提醒,正誠就馬上搬出「反正,我就是做不到!」的託詞,讓媽媽頓時不知所措。那時媽媽才驚覺,自己過去的說話方式,已在正誠身上埋下負面思考的種子。「反正」這兩個字,是多麼具有破壞力。
今晚,正誠又歇斯底里了。
「反正,我就是這麼討人厭、這麼糟糕!我爛透了!」正誠愈說愈激動,不時緊握雙拳往自己的大腿捶打。
「正誠,你冷靜一下。」媽媽試著安撫正誠。正誠卻將媽媽用力推開,說:
「不要管我!不只妳和爸爸說我無法把答應的事情做好,現在連同學也都說我是個不值得信任的傢伙,誰跟我同一組,誰就倒楣。」媽媽猜想,正誠大概又遲交報告了。
「那你就把報告寫完,不要遲交呀。」不說還好,媽媽這話一出口,正誠暴跳如雷。
「妳以為我想要拖延嗎?我也想把事情做好啊!反正,我就是做不到!」後面那句話,正誠刻意拉高了音量。
媽媽以前都覺得只要自己願意,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改變的。現在,拖延卻成了正誠最難以克服的難題。
●孩子拖延,心理師這麼說——
檢視拖延的內容
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
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
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
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
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
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
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
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
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
●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
●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
●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
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
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
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
想法的威力
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
我常常強調,人的想法一定可以改變。不一樣的想法,可以為我們帶來不同的心情和感受。當然,想法是雙面刃,端看我們是對著正負哪一面。只要有對的想法,就能為我們帶來多點行動力。
我一直相信,想法可以改變一個人;關於孩子的拖延壞習慣,一定也可以透過改變想法來加以扭轉。
因此,我們可以讓孩子賦予眼前的事情一個正面的意義和解釋。這將有助於提升孩子產生行動與執行它的意願。
自我對話的魔力
讓孩子練習自我對話。由我們先示範,再引導孩子練習說出來。從說出來開始,再慢慢練習在心裡默唸。
自我對話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看:以往自己都是為了哪些事情在急急忙忙?那股能催促自己、推動自己去做的動力是什麼?是時間的壓迫感,還是不做那件事情背後的代價?
自我對話是非常重要的。這有點像心中有兩個人在不斷相互提醒與監督,要把它形容成小天使或小惡魔都可以,我們將能藉此催促自己去完成眼前的事情。
重新調整事情的難度
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我們總是無法輕易下手。孩子當然也是。
對孩子而言,眼前的事情就像個龐然大物,那黑壓壓的影子,令他們喘不過氣,更別說要他們動手去做。因為事情太難而不想做,這理由再充分不過。這時,我們能視孩子的能力範圍,來重新調整事情的難度。
合理的要求,會讓孩子較有意願去啟動那件事情。至少他們會覺得自己有機會可以解決或完成眼前的事務。
以數學作業為例,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對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很模糊,可以先把類似的題型都暫停,再另外找時間好好教孩子弄懂這個概念。若要孩子繼續把時間耗在不懂的事情上,只會讓他們花更多倍的時間,卻沒什麼進展。
培養「決斷力」
回想一下,在過去經驗裡,孩子是否曾經自己決定了什麼事?
讓孩子練習自行選擇與判斷、讓孩子擁有決斷力。不需要為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到最好,如果孩子只是照著我們的想法去做,他就少了他的選擇,也少了應有的判斷力。
面對一件待執行的事情時,我們總是容易在心中不斷想像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點,那會使我們產生畏懼與想要逃避的心情,進而妨礙我們去行動。當孩子將某件事情一直擱置在心裡、停擺許久,那麼,該是時候讓他動起來了!
不停想著事情的困難面,往往會使我們耗損許多時間,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更有效的方法?而非一味地鑽牛角尖。
(作者/王意中 心理師: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本文出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