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7
  • Mar
  • 2017

當一個高尚的「聆聽者」,請擺脫【我以為症候群】!

作者 海苔熊

2017/03/17 11:15
▲圖片截自/電影《慕光之城》

「我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以為⋯⋯」

「我以為你的意思是說要來找我,『害』我在這裡等了半個小時⋯⋯」

「什麼叫做我不懂你的意思,你剛剛說不就是表示⋯⋯」

上面這些話熟悉嗎?為什麼有些時候對方明明是重要的人,我們卻還是會誤解他說的話、甚至傷害到彼此呢?其實,這是一種「我以為」症候群*。

分享一個我自己經驗,某次我和一個很敬重的長輩聊天,我誤解了他的話。當下氣氛很凝重,他停頓了一下跟我說:「你習慣把自己的話,當成別人的話。有些時候別人並沒有這麼說,但你卻錯誤的詮釋和整理成他的想法。」

他說得有點直接,但我覺得很受用,我常常都有這種壞毛病,小則產生誤會,大則搞得兩個人不愉快。

為什麼我們常常會有這種「我以為」的情況呢?我的想法是,問題出在溝通的習慣上。

●好好聽話的三個方法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我以為」症候群的苦主,明明沒有想要傷害別人,卻不知不覺地讓雙方都受傷,那該怎麼辦?正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下面三項是可能的原因與因應方法。

1.你沒有認真「聽話」[1]

我們都知道溝通最重要的是傾聽,但我們往往都不一定能夠認真傾聽。

傾聽的兩大敵人是「前見」與「分心」,「前見」指的是你在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已經有了你自己既定的一些想法,然後用你的想法去框架他所說的話;「分心」指的是,你一邊玩手機、想別的事情、甚至在想如何回應他等等,而讓你忽略掉他究竟想說什麼。

2.你沒有注意「歷程」[2]

當一個人跟你說明他的心事、或是他的想法的時候,至少會涉及三個「內容」世界

(1)他所描述的世界

(2)你所認識的世界

(3)你聽到他說的話以後,腦袋產生的新世界。

之所以會有「我以為」症候群,就是(3)和(1)的落差。不過,相較於「內容」,有些時候「歷程」反而更重要。他怎麼跟你說、說話的語氣是什麼、他說話的時候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那天的氣氛如何等等......比起內容本身,這些「歷程」可能影響更多你們之間的關係。

在傾聽的時候有一個很受用的方法是:去說「我覺得」、「我認為」,不如去問對方「你剛剛說完之後有什麼感覺?」、「老闆這樣說的時候,你怎麼回應他?」,不要太快打斷他的話,讓他有機會把事情「說完」,你也比較不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意見。

3.你只想到你自己

這並不是說你很自私,而是有些時候你會只顧著說自己的感受,而忘了其他人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記不得前面那兩點落落長(對不起我廢話實在是太多了),那只要記得——當你在傾聽、轉述、或重新理解對方意思的時候,請把對方的感覺放在心上,你可以用「你剛剛說的是這個意思嗎?」、「我猜你的意思是說......如果我有誤解請再跟我說」來重新核對和確認他的想法。

●慢下來的勇氣

其實有些時候我們只是缺少「慢下來」的勇氣。有「我以為」症候群的人,或許就是因為想要很快理解別人的話、很快地做出回應,才沒有聽清楚對方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當然,「慢下來」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我也還在努力調整當中。不過我也發現,我們之所以無法慢下來,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慢下來之後,需要去感覺、感受一些自己脆弱和黑暗的部分,所以就拼命逃跑。而這樣的「逃跑」又會讓別人很難靠近你。

但是,當你願意給關係一點點慢下來的勇氣,關係也會給你比較少的誤會和委屈。

註解與延伸閱讀

*這並不是精神病學手冊上面的鑑別診斷,只是敝熊為了方便描述這個現象創的名詞,擁有這個症候群的人不要太焦慮啊。

[1]關於傾聽與說話的藝術,我非常推薦這本書《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蘋果日報專題報導,學生瘋狂搶修的大學最夯課,教你不當句點王,「說」出幸福人生!》

[2]關於歷程與內容,可以參考《團體諮商:歷程與實務》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3/17 18:03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