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1
  • Mar
  • 2017

小時候常聽這「3句話」的人,長大特愛比較!

作者 寶瓶文化

2017/03/01 12:34
▲圖片來源/好享看影視娛樂提供

「好,還要更好」、「一山還有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些句子,你是否耳熟能詳?

或許,我們都有過經驗,從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就不停被提醒、被要求:

 

「你需要做得更好。」

「如果你有能力做到這樣,那你應該更努力做到那樣,否則就是你不對、不夠努力。」

「不能滿足現在這樣的成就,你應該要一直看自己不夠好的地方,一直努力,否則就是怠惰。」

我們被這麼要求,活在「永遠不夠」的生活中。

我們被覺得「永遠不夠」,不管做得再好,都是可以再更好的。

我們不被允許滿足於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因為這樣太過「自滿」,不會「進步」。

我們被要求應該要一直「自省」,一直挑錯,直到無可挑剔為止。

問題是,永遠不會有無可挑剔的一天,因為「好,還可以更好」,因為「永遠不夠」。 

布芮尼‧布朗博士,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一書中,談到了「永遠不夠的文化」特色,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她談到在這種「永遠不夠的文化」中,人們的「匱乏感」會特別的強,為了減輕因匱乏感產生的焦慮,我們感到自卑,所以我們學會比較,甚至抽離自己的情緒,藏在自己所建造的面具或盔甲後頭:我們習慣當「旁觀者」,學會不要太過認真投入一件事,或是表現得太過在意一件事,因為「認真就輸了」,因為那不夠酷。

 

那種「真實的掙扎」會讓我們覺得害怕,感到脆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認真會被別人嘲笑,那會讓最後如果得不到目標的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沒有能力,非常糟糕。

我們覺得羞愧,覺得自卑,所以,我們害怕展現「真正的自己」

於是,匱乏感與自我價值低落的自卑,成為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因為「自卑」讓我們覺得匱乏,而「感覺匱乏」更讓我們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於是,我們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在匱乏感中載浮載沉。因為急於擺脫匱乏感,我們習慣「比較」,用「比較」當作標準,確定我們還少什麼,然後努力去追求。我們「抽離」,避免讓人覺得我們在意什麼。如此,就算沒有達到那些目標,至少,我們還保有「面子」。

然後,這種「永遠不夠」的匱乏感,讓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永遠不覺得滿足,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就算我們做到了什麼,在掌聲與他人豔羨的眼光之後,我們感受的只有空虛。因此,我們唯有一次次的「糾正」、「填補」自己的不足,直到完美。

只是,永遠不會有完美的一天。於是,我們永遠感覺到焦慮、不足,永遠不滿意自己,永遠看到別人有比我更好的東西,永遠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作者/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同時是宇聯心理治療所特約企業講師、企業諮商師;微煦心靈診所兼任心理師;《健康看我》、《醫師好辣》、《大腦先生》等節目的專家群;「風傳媒」專欄作家;「失戀花園」駐站專欄作家。)

>>本文轉自《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規範看這邊!

更新時間:2017/03/02 11:1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寶瓶文化

  •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有最專業的精神與非如此不可的決心。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