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3
  • Jul
  • 2018

「媽媽的用心良苦你懂嗎」溝通最難的是認識對方的恐懼

作者 書是活的

2018/07/13 16:2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害怕不被理解 加深了我們的恐懼

 

 

恐懼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會害怕自己的恐懼不被理解。我在看電影《牠》的時候,發現裡面描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接來下來有點爆雷喔),跟這裡說的重點非常契合。

 

當怪物小丑出現、要嚇主角們的時候,電影裡每個小孩所看到的恐懼的形象都長得不一樣,有些是痲瘋病人,有些是扭曲的畫中女人。

 

這代表了每個人的恐懼是獨特的。可是,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一起合力對抗那個小丑呢?就是當他們開始理解對方的恐懼的時候,彼此指出我看到的是這個、你看到的是那個,他們才有辦法開始合作。

 

同樣地,特別是從世代溝通的問題來看,我們已經理解到每個人的恐懼都有其獨特性,但有某種東西把這種恐懼加成了,讓它變得更難攻破,就是「害怕不被理解」。

 

對父母來說,除了害怕孩子離開,還怕他「不懂我這個心念」,這種害怕會持續加成。所以嘗試去理解、表達出「我願意理解你」是瓦解這種加成很重要的第一步。

 

 

表現出願意嘗試去理解,是對對方表達關心,不過這裡有個心態要特別小心。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關心變成「如果你害怕,沒關係,我來幫你解決問題」這種態度背後,常常是潛意識裡的優越感。對方解決不了,就由我來,我可以。而「嘗試去理解」卻只是單純的關心,這跟自己有沒有類似經驗、能不能處理對方的問題,是沒有什麼絕對關係的。

 

同時,表現關心、表現出「我在意你的感受」這件事情,反而是我們突破舒適圈唯一的方法。突破舒適圈很難是一種刻意為之的東西,就好像說我臉書的朋友都是綠色政治陣營的支持者,而我創一個新帳號,刻意全部加藍色陣營的朋友,並不是這樣的。

 

「突破舒適圈」並不是刻意去靠近被我們貼上不同標籤的人,而是拿掉那些對立和標籤之後,我們表達出對對方一種純粹的關心,才有辦法產生「打破舒適圈」的轉變。當我們不再用標籤去看待別人,當我們付出關心,人們反而會願意告訴你,他們真實的恐懼是什麼,由此才能達成真正的溝通。

 

很多時候,面對各種看似對立、衝突的關係,只要我們能夠記得,雙方在恐懼面前,都一樣無力、害怕,都努力維護、奮力扭轉不安,反而才能開啟真正的對話。

 

 

學習認識死亡、了解死亡,根本上並不是認識那個無法扭轉的死亡,而是真正體會到我們對死亡的感受、反應,不論是恐懼或是不想面對。然後更進一步地,爬出那恐懼的本質,了解到我們對得失的誤解──正是這種誤解,驅使我們在人生中做出許多錯誤的選擇。

 

當我們能夠認識這些誤解與恐懼,進而體認到他人與我們在面對恐懼時共享的無奈,自然也就能夠更寬容地看待一切摩擦與對立。

 

(作者/熊仁謙:九○後熟悉漢藏梵英四種語言、周遊各國的佛教學者及「快樂大學」創辦人,邀請你一起思辨生命本質,驅散消費主義下的成功迷思和生存焦慮,以印度哲學重新認識自己,回應複雜世界!)

 

>>本文出自《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一書

 

延伸閱讀

幸福的婚姻是──不管誰離了誰 都能過得好

靠「性愛運動」來減重 次數不是重點!

 

只有在選擇和比較中 才會看清哪種人值得共度餘生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書是活的

書是活的,他走出來貼近你。 而他不在乎你在背後談論他東長西短, 他也不在乎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我這個人啊,一講到閱讀,人都醒了。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