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 Aug
- 2018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當你自認為身邊有一個爛人存在,你不要只是哭,哭完之後,問問自己,是否是因為你不懂愛自己,才會讓自己和一個不愛你的人,死纏爛打著?
所有的爛人,之所以存在,因為他們身邊有源源不斷的「照顧者」存在。每個照顧者,都曾以為,因為自己的委屈和隱忍,終有一天,一定可以喚回對方放蕩不羈的心,一定可以改造對方的人生,一定可以讓對方成為一個「好」人。
這樣也可以證明了自己:「我是多麼棒,多麼有能力,值得被愛的人」。
卻不知道,自以為是的照顧和拯救,只是一種倆人之間空虛和依賴的填補。
當你疑惑為什麼自己遇不到「好」的人時,你或許要先問問自己,是否真實的能肯定與重視自己?如果你珍愛自己,又怎麼可能會認為自己可以被糟蹋,和被濫用?
除非你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價值,所以你給出的一切,其實也沒有什麼價值。別人要你給,你就奮不顧身的給,因為只要你能「給」,就代表別人還願意要你。
如果你不給了,沒能力給了,別人就毫不考慮的不需要你了,嫌棄你、鄙棄你。
你的生命,不斷的讓不同人來拿東西,拿到你空洞為止,拿到你耗竭為止。拿到你什麼都沒了,再看見你用盡心力維繫關係的人,還是嫌棄了,乏了,走了。他成為了「爛人」,你便成為了「可憐人」。
●爛人V. S. 可憐人
這種「爛人」對上「可憐人」的劇碼,從古至今比比皆是。所以,這證明了不論過去有多少這樣的劇情版本,這世界上「爛人」與「可憐人」的相遇和恩怨,不會真的從世上消失,還是會持續上演。
我們都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沒有「可憐人」的存在,「爛人」何以會有空間耍賴耍爛?這當中的構成條件就十分有趣了,恐怕當中是有供需之間的關聯。
「可憐人」一開始在關係中,都不是「可憐人」,而是「拯救者」。
因為拯救到千瘡百孔,拯救到肝腸寸斷,拯救到疲於奔命,原本自認為有本事、有能力的拯救者,在累積龐大的委屈、怨懟、失望和疲倦之後,轉向感覺自己被糟蹋與辜負,而心生怨恨與悲憤。
原本的拯救者,要的是,被肯定為有價值的人,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沒有你,我怎麼行?」來滿足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然而,他沒有料想到,當他慷慨付出,表現出很願意收拾殘局時,那很容易加深了他人的依賴心,也間接造成他人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起責任,因為「有你就行了」。
心理學家史卡曼(Stephen karpman)在1968年提出了一個戲劇三角形的概念,他假設每一場心理遊戲就是一個小小的戲劇,而劇中有三個位置,也就是三個角色:
拯救者(Rescuer,簡稱R),迫害者(Persecutor,簡稱P)和受害者(Victim,簡稱V)。人們在玩三角心理遊戲時,雖然沒有那麼清楚的意識,但往往會選擇劇中的某一個角色,同時也會變換這些位置,在三種角色中迴旋。
這三種角色,分別的功能和運作方式:
(一)迫害者:通常會看輕對方,認為對方是不好的,沒價值的。
(二)拯救者: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才無法幫助自己。」
(三)受害者:往往自居弱者,自認為自己不行,沒有能力、價值。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貶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加以鞏固自己「我不好,無法靠自己來處理」的信念。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生命裡,迎接進一個「拯救者」來處理及幫助自己生命的責任和任務,他就很容易持續的認為「我不好,無法靠自己來處理,所以才需要有人來處理」。
那麼,他不需要讓自己的能力增強,而是只要從他人的協助及關懷,他就能逃避,不面對很多生命的真實問題。
如果,這樣的依賴關係,剛剛巧「拯救者」也需要有一個人,來不斷加強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有價值的,以及被需要的」,那麼這樣的模式一拍即合,就會不斷循環下去,同時不斷的往病態依戀的難分難捨模式,發展下去。
>>本文出自《完美情人不存在》一書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