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04
  • May
  • 2017

給所有不確定工作是否為興趣的人,我們一起戳破「假性志願」...

作者 時報出版

2017/05/04 15:49
▲圖片來源/《你照亮我星球》劇照

「 你說, 你未來有什麼志願? 」 演講者在快結束前, 問勇敢走到臺前的學生。

「我未來想要……」

 

「太棒了!記得有夢就要去追,徬徨是青春的特權!失敗是年輕的本錢!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鼓勵這位勇敢追夢的同學!」

演講者在如雷的掌聲中走下臺,空氣裡彌漫著直銷大會般的亢奮與激情,但我的一顆心卻high不起來,因為我害怕,害怕「假性志願」。

記得國中前,我的志願是當畫家,因為畫畫是唯一讓我廢寢忘食的事。高中時,我的第一志願是念法律─「我要把壞人全部抓起來!」

後來因為三民主義考不及格, 連最後一個法律系志願都填不上, 只好照著分數填,因為英文莫名其妙考了高標,就填了英文系。

等到34歲到學校圖書館服務,隨手拿起架上的六法全書一看,才驚覺根本是外星文,完全無法讀進腦子裡。趕快打電話,請教當時已是臺灣保險法第一律師的高中死黨:「哈哈,你這麼善感的人, 本來就不適合硬梆梆的文字, 還有, 你那麼濫情, 不適合念法啦!」哇!所以我當年沒考上法律系,是運氣好!所以我當年一廂情願的志願,是資訊不足下產生的「假性志願」?或是我想像中的理想志願?

一月回到臺灣的Bear,和我聊起他當年的「假性志願」:

「你清大物研所為何不念了?」

「因為我對物理根本沒熱情。」

「那你大學為什麼填成大物理?」

「因為我高中時,物理考很高分,就以為我喜歡物理。」Bear休學後到處旅行,最後愛上烹飪。

 

Bear告訴我:分數不一定等於興趣、也不一定等於志願。然而興趣也可能不等於志願─Rita是朋友的孩子,剛自高職餐飲科休學,她決定不再把興趣當志願。

「老師,我念錯科系了。」

「怎麼可能?妳不是從小就立志走這一行嗎?」

「以前常和家人住好的飯店,心想以後一定要在這麼舒適的地方工作。實習後才發現,這行業真的不是人幹的!切菜、打掃、送餐……每天要搞到晚上10點才能回家,第2天早上10點又要到班。原來觀光餐飲,根本就不如外表看到的光鮮亮麗。」

學生常常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說出「我的志願」,因此師長不應一味鼓勵學生往單一志願前進。若可能,則應在學生說出「我的志願」時,提供具體的職業試探建議。例如Rita在進入餐飲科前,可先到現場實習3天,若真的堅持下去,熱度未減,那就是真的志願了。

每當有學生問我該選什麼志願,我會回答:「堅持解決問題的所在。」因為問題代表困難,問題代表退縮,若沒退縮,仍堅持與問題奮戰,代表你對此有熱情,代表可累積專業與不可取代性,代表那是一生志願、職業與志業的所在。

2017年美國聯合大學申請表common app有七個提示,其中包含:「解決問題的經驗」 ( Solving a problem )與「從困難學習」(Learning from obstacles),這兩年幫學生填寫哈佛、麻省理工與高麗大學推薦信時,都被要求要說明該生解決問題的經驗。

最近波士頓姐妹校PingreeSchool 招生中心主任Eric 來訪。和他討論到招生標準時, 他舉出兩個字: Grit ( 恆毅力) 和Perseverance(耐力)。

「我會看他在什麼地方有所堅持,解決過什麼困難,而不是他曾經有什麼成就。當眼前問題愈來愈多,我看過太多聰明而有成就的學生無法堅持,最後垮掉。」

祖克柏創立facebook網站,是因為想解決哈佛大學學生線上交流的問題。創業過程中不斷被告,還差點被退學,但他一直停留在願意解決問題的所在。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參加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未被錄取,大受打擊。她曾自嘲為「我見過最失敗的人」,但她說:「失敗代表摒除不必要的事物,我不再自我欺騙,不如忠於自我,投注所有心力完成唯一重要的工作。要是我以前在其他地方成功了,我也許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決心,投身於我相信真正屬於我的領域。」寫作永遠是J·K·羅琳堅持解決問題的所在,也是真正屬於她自己的領域。

我曾告訴一個對拍片打死不退的學生:「別管國立、私立了, 填電影相關科系吧!進了這個領域,你就是王,因為以後沒有人會比你更專、更精。」他被視為聯考的失敗者,因為考上私立大學,但是他後來得了臺中市微電影首獎,拿了一百萬獎金,還成為全臺第一個錄取世界排名第一、英國影劇學院導演組的學生。

我也曾對一個分數上國立大學廣告系的學生說: 「 念這個系會浪費你的生命, 因為這2年觀察下來, 在社團裡, 你最怕問題、最不願動腦, 甚至作品最少,你只是大考分數高,廣告系會是你的假性志願。」果不其然,這位學生大學順利畢業了,卻因缺乏核心能力,一直待業在家。

今世,志願不應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廉價浪漫。志願是有邏輯的,師長不應再給孩子沒思辨、沒邏輯的志願。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中提到:「13歲是成人世界的入口,國中階段是孩子進入成年人的預備期,學校及父母若能激發學生對職業的關心與好奇,學生就會理解要投入不同職業需要不同的學習。」

然而在臺灣, 很少師長會認真地與13歲的學生談他的志願, 師長常跳開耗時的職業試探,讓學生用「直覺」在作文課寫〈我的志願〉,或天馬行空地將「我的志願」丟進學校提供的「時光膠囊」。

這樣的「時光膠囊」裝進去的,是錯過的學習時光。根據2016年清大對大一學生的普查發現,學生對所讀科系很滿意的只有一半;而2015年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大學以上學歷的上班族有5成4自認學非所用。

一樣自認學非所用,有人憑著好的態度與原生家庭的支持,「迷路原為看花開」,生命急轉彎後,還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但更多閉著眼睛,跟著升學口號前進的部隊,待發覺深陷維谷時,前有「助學貸款」追兵,後無「富爸爸」補充糧秣,甚至已是「40、50而無聞焉」的尷尬中年,進而陷入「回首向來蕭瑟處」的惆悵與徬徨。

在21世紀中產階級萎縮、好工作減少、階級幾乎停止流動的年代,能承受選擇「假性志願」巨大成本的年輕人,愈來愈少。

我常幻想, 會不會在一場熱血的演講後, 13歲的我衝到臺前, 拿起麥克風,大聲說出:「我以後想當畫家。」

然後那位講者會因為擁有足夠的素養,便對我說:「很棒喔!那表示你身上有創作的基因,創作會讓你快樂。你可以以創作為圓心, 向外畫圓, 在藝術、建築、寫作、電腦繪圖等相關的領域, 參加社團、實習打工或做專題研究。遇到問題時,找到你堅持解決的所在,那將會是他人攻不進的疆界,也是你王冠的所在,只屬於你的,第一志願!」

 

(作者/蔡淇華:1966年生,淡江大學英文系、彰師大教研所畢業。曾任貿易公司專員、廣告公司文案、東海大學兼任講師,現任臺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時報廣告金像獎、民生報大專影評獎首獎、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首獎、2014年師鐸獎、2016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 )

>>本文出自《學習,玩真的!》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文章來源: 學習,玩真的!
更新時間:2017/05/04 17:3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