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30
  • Sep
  • 2016

被國家監控也要完成的夢想,柳宗悅的日本民藝之旅!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2016/09/30 09:16
▲圖片來源/寫樂文化提供

柳宗悅故居居室裡展示的圖片。柳宗悅夫婦和兒子柳宗理一家團聚的舊照。桌上的餐具都是柳宗悅搜集的民藝品。這座西館每個月只對外開放四天。

提起柳宗悅,許多人馬上就會想到「民藝」,但他還是一個和平主義者。

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後的1910年將朝鮮吞併,為加強殖民統治而對朝實行同化政策,柳宗悅不斷發表演說和評論文章,對日本政府進行嚴厲的批判,並向世人揭露其中的是非曲直。1920年,朝鮮半島爆發了反日的「三.一獨立運動」,許多朝鮮人在日軍的鎮壓下犧牲。

為此柳宗悅發表了《贈朝鮮友人書》,又於1922年在雜誌《改造》上發表《不可喪失──為了朝鮮建築》。這兩篇文章在日本國內引起了極大迴響。其代價是,他的演講經常被警察監視,雜誌的投稿也需要審查,他成了「有危險思想的人物」而被長期跟蹤,但即使處於這樣的情况,他依然在文章《朝鮮人與其藝術》中批判日本政府「奴役他人有何驕傲可言」,並繼續對日本的殖民地政策口誅筆伐。

同時,他對無名匠人製作的美好日用品的喜愛不斷加深。1921年,他在日本舉辦首屆「朝鮮民族美術展」,1924年又在漢城(今首爾)開設「朝鮮民族美術館」。關東大地震後,他移居京都,在那裡同後來的盟友河井寬次郎成為摯友。1924年開始調查研究木喰佛➋,也開始在京都的早市上搜集一些叫「下手物」的市井雜貨。

市井雜貨是一些極普通極便宜的小玩意兒,是早市的攤主們平日自己使用的東西。柳宗悅和濱田、河井首創用「民藝」一詞指代這些雜貨。「民藝」之「民」指的是「民眾、人民」,「藝」指「工藝」。他們在從未被美學探討過的民藝品中,發現了「健康之美」「平凡之美」等能夠豐富美學的重要思想,並從中看到了工藝最合理的發展方向。之後,他們著手在日本各地調查和搜集民藝品,從而正式開啟了民藝運動。

1931年,他們為了啟發「生活之美」而創辦民藝運動的標誌性刊物《工藝》。1936年,柳宗悅在東京駒場的自家宅院對面,建造了構想已久的日本民藝館。第一代館長由柳宗悅自己擔任,從此之後一直到1961 年去世,柳宗悅以這裡為原點,開始舉辦多種展覽、奔赴各地包括沖繩研究當地工藝、舉辦圍繞言語政策的辯論會、介紹愛奴人及台灣原住民工藝文化、探討對茶道改革的建議等活動,開始了大量的寫作和研究工作。

日本民藝館是普及新式「民藝美學」「生活之美」的民藝運動發源地,它的建立得益於日本實業家、公益事業家大原孫三郎及諸多盟友的支援。實際上,柳宗悅的美術館之夢從很早就開始孕育了。

他最早於1917年發表了白樺美術館的建設計劃,但未能施工。1924年,他又在李氏朝鮮的景福宮內開設了「朝鮮民族美術館」,這是一間介紹朝鮮無名工匠製作的日用品之美的小型美術館,同時也是日本民藝館的雛形。

創立了「朝鮮民族美術館」之後,柳宗悅開始認真計劃設立屬於自己的民藝館。1928年,他在上野公園舉辦的「御大禮紀念國產振興博覽會」上推出了民藝館的展示,這是一間向城市中產階級展示新穎生活方式的樣品屋,裡面的生活用具都是由藝術家作品或是來自日本各地的民間工藝品。

不僅如此,宗悅還向正在建設中的東京帝室博物館申請,希望能將自己收集的民藝品贈與博物館,並擁有一間展示室。但這一提案被斷然拒絕,這讓他意識到,彼時的權威不會理解平民文化之美。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成立一間不依賴政府的美術館。

這裡的藏品多數是經柳宗悅之眼遴選出來的,包含日本及其他國家的新舊工藝品約一萬七千件。如朝鮮的陶瓷、木藝和繪畫,日本丹波、唐津、伊萬里、瀨戶的古陶瓷,東北地區的披風和刺繡服飾,愛奴服飾和愛奴玉器以及民俗畫、木喰佛,沖繩的陶器和染織品,英國古陶(Slipware)等,藏品品質在國內外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另外,民藝運動的參與者伯納德.里奇、濱田庄司、河井寬次郎(陶藝家)、芹澤圭介(染色工藝家)、棟方志功(版畫家)等人的作品也收藏於此。我們採訪的當日,正好是第二代館長濱田庄司誕辰一百二十年紀念展會。

他和柳宗悅都曾對當時脫離實用性的工藝風潮發出批判的聲音,是發動日本近代工藝革命的領袖之一,他的創作源泉來自櫪木縣益子町,他以那裡的土與釉液創造出的敦厚質樸的作品,吸取了朝鮮陶瓷工藝的「刷毛紋」「指描」等手法,也有在中國宋明陶器的影響下施以「赤繪」❸ 的作品,還有作品採用了日本民窯中常見的「流掛」這一傳統上釉技法。

古今東西的創作風格在他身上都有所展現,但他的作品卻能給人始終如一的淳厚和溫存,讓觀者能夠充分感受到手工製品的溫暖。依照濱田喜好搜集的一部分藏品也展示在這裡,每當濱田走過一個地方,看到一件民藝品,感覺「自己的作品被打敗了」的時候,他就會把它買下來作為紀念。他走過的地方不光有日本,還有中國大陸、台灣、朝鮮、歐洲、南美等地。

他感動於這些默默無聞的工匠用雙手辛勤打造的東西,因為這些施有螺鈿的小箱子、小刀柄,輪廓優美的織布機,瓷器釉液下面的墨汁印記…… 每一件都充滿了精緻的美。一塊布料上纖巧緻密的線條交錯和色彩組合,讓人不禁感慨這需要花費多少人力和時間才能完成。這裡的展品每隔三個月更換一次,主題不同,從一萬七千件藏品中挑選出的作品也不同。但無論主題怎麼更換,民藝散發的不可思議的魅力一定都能充分傳達出來。

一件件擁有民藝靈魂的物品,被一些獨具慧眼的人搜集在此,雖然都是應基本需求而生的單純工具,但從它們身上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同為製作者和使用者所追求的美的心境。這種美不是為了權威,也不是為了高價出售,只是為了滿足和美生活在一起的最純粹的渴望。這是人們最自然,也是最普遍的渴望。

只是在漫長的生活中,這些物品的存在太過於理所當然,反而逐漸被忽視了。柳宗悅和民藝運動的出色之處就在於,他們重新發掘物品之美,並將它們凝練在統一的美學思想下。

柳宗悅常說,要想觸及美的本質,「直覺」是必不可少的。直覺是人類生來就有的對於美的感受力,這是一種本能,與後天學習的知識和價值觀截然不同。人生來就有不被囚禁、渴望自由的心靈與眼光,人們應該以這樣的心靈和眼光單純地觀賞物體。

源於生活的平民工藝,隨著工業的發達逐漸失去了必要性,製作者也逐漸消失,現在想找回這種感性的確很難。但只要知道民藝的存在,並被它們的精神性所觸動,那麼柳宗悅所說的「直覺」也許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找回。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日本民藝館」是一個能夠發現失落的東西,同時找回直覺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在沒有名字的小小雜貨中感受到製作者融入的心意和被包圍的幸福感,那麼就像柳宗悅所渴望的那樣,我們就能夠與懂得欣賞真正美的和平世界產生共鳴了吧。

附註:

➊和算,日本獨立發展出的一種數學算法,泛指西方數學進入日本之前的數學。

➋木喰佛,木喰所雕刻的佛像,木喰是江戶時代後期的佛教徒、佛像雕刻師。

➌赤繪,在陶瓷上以紅色為主色進行繪畫裝飾,中國稱「五彩」。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9/30 15:0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 以文字為生,誤打誤撞開了出版社,只要能吃能睡能寫能編,日子就樂了。別羨慕哥,哥開出版社得跑三點半的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