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9
  • Sep
  • 2016

【國際觀的3種謬誤】比希特勒國籍更重要的事:「動態的全局觀」

作者 談談

2016/09/19 14:13
▲圖片來源/Andrew提供

(作者/Andrew:台大法律系畢業,目前在國際管理顧問公司工作,是個專業出差者、業餘旅遊家,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底下的全球青年組織Global Shapers的台北分會會長。企圖從多國、多元的面向分析國際及公共議題,提煉出客觀而有洞察的建議。)

你知道衣索比亞全國上下有70%的路是中國公司建造的嗎?更進階一點,你聽過中非發展基金嗎?你聽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嗎?

 

沒有沒關係,我相信可能國內某些像李家同的資深學者也未必知道。當然,我也猜測絕大部分的台灣人也不知道這些事情。

事實上,我們在台灣認知的非洲已經不存在了。雖然非洲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但是小時候聽說過的飢荒年代已經過去了。而最近有關於非洲最熱的議題之一,就是中國與非洲的關係。中國現在是非洲許多國家基礎建設的最大夥伴,而上述衣索比亞就是個明顯的例子。(補充:中非發展基金是專門協助中國公司投資非洲的中國國有私募基金,而中國進出口銀行是大力貸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建設的國有銀行,對於中國投資和發展非洲也有貢獻。)

這對台灣人的影響是什麼?這次去到衣索比亞,在大街小巷都有人和你說「你好」和「謝謝」。因為中國的大力投資,非洲很多人對於中國人的印象很好,也更有動機學習基本的中文。對於中文和華人文化的興趣提高,對於講中文、基本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台灣,也連帶會提高台灣人和台灣公司發展非洲市場的部分優勢。

然後,我再跟你說,肯亞和衣索比亞的平均英文水平遠高過於台灣,然後很多人又開始到中國學中文了。

把觀點拉到比較近的亞洲。同樣的,你知不知道在南海爭議之下,東南亞各國對於中國的觀感如何?對於台灣的觀感又如何改變?你說你要「南下」,那你知道東南亞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局勢和當地人與華人的關係嗎?

觀點拉到西方。你了解川普和希拉蕊對於美國外交戰略的認知的不同在哪裡嗎,而這對於世界局勢和台灣未來四年的安危的影響是什麼嗎?

我想多數人都對於上述的問題只能回答一到兩題。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問題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我們平常上班工作,基本上不需要運用到這些資訊。

問題來了。如果你今天要回答由淺到深的以下幾個問題:

1.「我身為台灣人,我未來的工作有可能讓我出差到哪些國家才有較大的空間?」

2.「我身為台灣人,我的條件就是會說中文和一些英文,那我未來的工作會被哪些人(或機器人)取代?」

 

3. 「我在台灣,未來四年我會因為我的政府必須要面臨哪些國際情勢的轉變而影響到我在的社會?」

你會發覺以上的訊息(還有更多沒提到的議題)都對於你的回答有若干影響。此時,為了要回答你的問題,你必須同時考慮到全世界各地同時在發生又截然不同的狀況。你的世界變成了動態的世界,隨時觀察著不同的趨勢和變動,而不是靜態的回答某個歷史人物的國籍。

如果我們想像中的「國際觀」是不但必須讓擁有者能夠對於這個世界有更全面、更多元的理解,而且還要讓這位擁有者能夠轉換為能夠在未來世界成功競爭的考量因素,那所謂的「國際觀」最需要的是一個「動態的全局觀」。

所謂動態的全局觀可能的一種表現,就是你能夠在大約60秒以內,簡單描述這個世界上對於你的未來競爭有影響的所有不同地方的狀態和正在發展中的趨勢。你可能不需要了解太深,但是你必須要對於整個大局有個大致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你能夠推估這些對於你的"so what"是什麼。

我們在肯亞時有遇到許多旅居肯亞,在世界組織或是領先金融機構工作的國際友人,他們同時能夠分析全世界各大洲的各大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宏觀趨勢,以便得到「未來我的工作機會會在哪個確切國家比較可能出現」的非常個人化、近距離的問題。

如果你問我的話,這就是國際觀,以「動態的角度觀察整個國際的全局,然後提煉對自己有意義的結論」的能力,也就是我說的動態的全局觀。

文長了,焦點拉回到台灣。

剛剛從近兩個月的出差回來,先是到了印度,然後到歐洲,又到了埃及,最後個人旅遊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東非,一回到台灣就聽到有人在吵「台灣年輕人是否有國際觀」,而運用的例子是「知不知道希特勒的國籍」,有種到了異世界的感覺。

雖然「希特勒的國籍」可能是多數高中世界歷史好好讀過就能夠推測一二的問題,但是用這個問題來衡量國際觀有不只一種謬誤。

第一,真正的國際觀是一種全局觀。用任何一個單一問題來說明一個人有或沒有國際觀,根本沒有意義。就好像你只用一個人頭髮是不是黑色,眉毛尖不尖來衡量一個人漂不漂亮,基本上是瞎子摸象。

 

第二,真正的國際觀是動態的,而且沒有標準答案。你用選擇題來測驗一個原本應該用申論題回答的維度,本來就沒有意義;更何況你測量的方式是用一個已經過去的歷史資訊而不是用當今變動的世界局勢,其實按照80/20法則,是沒有達到「問問題問到重點」的效果。

第三,每個人的「國際觀」是不同的。很難有人可以全面了解整個世界每一個環節,但是我們可以針對自己工作或興趣最有關係的題目,去了解這個世界每個角落的狀態,以及每種正要發生的趨勢。

----

綜合以上,其實,培養國際觀真的不難。

有人提到現在有了Google和Wikipedia每個人都有國際觀;但事實當然不是這麼簡單。重點是你怎麼運用。

有沒有國際觀,其實可以用一個問題檢驗:

「我對於眼前這個議題,或是對於我人生至關重要的話題,是否了解這個世界上最重要而且會影響到這個議題或話題的所有因素,包含過去、現狀、和未來,並能夠提煉出對自己有意義而能夠告知我下一步怎麼走的結論?」

這個問題雖然長了一點,但我認為比「希特勒是甚麼國籍」重要太多了。

喜歡Andrew的文章嗎?更多精采文章都在>>Global Shapers Taipei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9/21 09:48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談談

  • 談她的愛、他的心;談我的友誼、妳的唯一。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