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10
  • Aug
  • 2016

翻白眼之前先喊卡!別被厭惡的情緒牽著走!

作者 大雁出版基地

2016/08/10 14:20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猜猜看,在人類共通的七大情緒中,哪一種情緒最危險?

你有可能會直覺想到「憤怒」,因為人常常在生氣的情況下,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舉動。但其實在人際互動中,最危險的情緒並不是憤怒,而是「厭惡」。

原因很簡單。憤怒會讓人展現出攻擊的「行為」,但厭惡才是攻擊背後真正的「動機」。行為可以藉由教養、文化、法律來調整或禁止,但動機卻很難透過外界的限制而消失,甚至很多時候,當事人連自己厭惡的理由都不清楚,只剩下一種反射習慣。

 

而且複雜的是,厭惡雖然是一種本能的情緒狀態,但厭惡的「對象」絕大部分都是從後天學習而來的。人之所以會討厭某件事,通常是認定那個東西會危害到我們的生命安全,像是病菌、腐敗的食物、屍體、臭味……,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會想要遠離,甚至隔離或消除。但如果同樣的情緒,若放在人際中,就會做出很可怕的行為。

歷史上,大部分的屠殺都起因於一個民族(族群)對另一個民族(族群)的憎恨與仇視,例如納粹對猶太人、遜尼派與什葉派(伊斯蘭兩大教派)。無論最初厭惡的理由或誤解的原因為何,一旦被文化記住,並受到有心人刻意煽動,不一定需要多麼強烈的事件,就能讓團體中大部分的人心中的厭惡濃度瞬間飆高,進而出現「眼不見為淨」的念頭,透過殺戮以確保個人的存在地位。但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表面的衝突,其實追根究柢都是厭惡情緒所引發的盲目反應。

而回到一般的人際關係,容易引發厭惡的誘因,有四種:

1.病人:害怕受到感染而生病。

2.不幸的人:過往女人如果斷掌,就會被指控剋夫或剋子,其他像是:寡婦、孤兒、殘疾、遊民、精神疾患……等,關係不圓滿或生活較清苦的人。

3.陌生人:一方面是基於對未知的害怕,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從小所灌輸的觀念。不能隨意靠近陌生人,要保持距離。

4.道德敗壞的人:這是最難定義的一個誘因,跟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所處文化有關。對篤信基督教的人而言,同性戀是一種道德敗壞;對愛國的人而言,間諜、漢奸,任何對敵國輸誠的人,都是不可原諒的;對奉公守法的人而言,只要扯上犯罪、違反法律、挑戰善良風俗的事情,就得被禁止。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是舉著道德的大旗,對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就貼上危險、敗壞的標籤(如歐洲中古世紀的女巫迫害),想藉此置對方於死地,以證明自己的優越。但歷史一再的告訴我們,真正有能力和自信的人,是不會透過打壓別人,來凸顯自己的本事。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或別人臉上出現厭惡表情時,別太快認同這份感受,很有可能是過去經驗的投射,而不是當下真正的事實。你可以在心中先喊一個暫停,並運用本章即將介紹的步驟來幫助自己,讓原本混濁的泥水有機會先沈澱一下,你就能夠看清楚哪些部分是需要好好回應?哪些可以先擱置,不用隨之起舞。和厭惡相關的次情緒包括:排斥、偏見、歧視。

厭惡的表情很容易從鼻子的變化辨識出來,明顯的特徵有:

 

◎鼻子皺起來往上提,鼻樑出現皺褶。

◎上嘴唇往上提。

而且當事人出現厭惡的表情後,很容易接著「翻白眼」的動作,透過眼神迴避,拉開自己與對方的心理距離。

厭惡需要轉化。

既然厭惡的對象不是天生的,會受到後天的影響,這也意味著他人的厭惡,可以透過「重新學習」來「轉化」。當你意識到有人不友善的排斥你、或基於一些錯誤印象,對你產生偏見或歧視,你得鼓起勇氣、站穩立場,讓對方知道不能夠繼續這樣對待你。這不只是一份尊重,更是為未來的和諧盡一份心力,知道如何好好的回應彼此,才能夠繼續在同一個空間中互動,一次次摘除心中的地雷。

當然,要拆除未爆彈不能只憑著滿腔熱血,你需要有策略幫助自己完整地認識炸彈的結構,才能夠精準又俐落地剪斷引線,不造成額外的傷亡。

●請充分了解厭惡你的人

不可諱言,很多人在面臨被討厭或被排擠的情況時,第一時間都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別人怎麼可以如此不公平的對待自己。這樣的情緒是一種暫時性的自我保護,好讓你可以先躲在屏障後,心疼自己的委屈,整理事件的經過,透過內團體(親近的家人朋友、或同性質的人)的安慰,舔拭彼此的傷口,讓自己覺得不孤單。

這樣的反應無可厚非,畢竟人是脆弱的。但問題是傷口痊癒後,你會仔細檢視傷疤,思考下一次該如何防範才不會再受傷?還是繼續停留在抱怨者的位置,責怪別人不應該這樣對你,把改變的責任丟給對方。

我們都知道前者的做法,才是積極的面對,但大部分的人卻習慣停在原地,等待別人的救援。不幸的是,人們只會「暫時同情」受害者,卻不會一直跟受害者站在一起。這句話不溫暖,卻十分真實。

 

想想你身邊一定有些朋友經常抱怨自己被不當的對待,也許你第一次會願意好好陪伴、仔細聆聽,但如果他總是把你當垃圾桶,不斷地向你倒苦水,一點也沒有調整的跡象,你會在第幾次時,決定不再和他見面?不想再理他的訊息?

假使當年甘地或金恩博士,在面對英國不公平的殖民政策,與美國黑人不平等的生活處境,他們選擇的作法是四處哭泣、抱怨,只是糾合一群同樣感覺到被剝削的人上街抗議,只為了讓大家知道他們的不滿,你猜今日印度能成為亞洲重要的經濟體嗎?培育眾多優秀的科技產業人才嗎?而美國可能選出一位黑人總統嗎?

>>本文出自《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掌握人際回應力,輕鬆談出好關係》一書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8/10 18: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雁出版基地

一個支撐成熟編輯人獨當一面、有利中小品牌生存發展的書業基地。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