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 Dec
- 2015
▲圖/未來在日本買外食,可要留意「軽減税率」。(美聯社)
(作者/Mayi)
剛剛到東京定居時,衣食住行都要重新調整適應,不過最難適應的是什麼呢?就是丟垃圾。以為是可燃的原來是不可燃;以為是塑膠原來是可回收;大型垃圾不能丟在垃圾房,要到便利店或市役所買一張「大型垃圾券」,其實是貼紙,貼在垃圾上待垃圾車來才可丟。剛剛看到朝日新聞的一段報道,便知道除了垃圾分類之外,又多了一樣政策要適應,就是「軽減税率」(けいげんぜいりつ)。
早在2013年10月1日,日本內閣決議,由2014年4月1日起提高消費稅由5%提高到8%。不過8%原來是給日本國民適應的一個過渡稅率,在2015年10月把銷售稅提高到10%才是終極目標。2014年4月1日全國加稅到8%之後,即時反應是2014年7月的整體家庭開支按年跌5.9%,加稅使日本國內經濟復蘇放緩。於是,同年11月18日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上表明,原定2015年10月把消費稅增加至10%的措施,將會延遲一年半才實行,即是到了2017年4月1日,日本全國便會把消費稅由8%提高至10%。
然而加稅始終對民生有影響,於是安倍也提出「軽減税率」:凡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都可豁免增加至標準銷售稅稅率10%,繼續維持在8%的水平。那有什麼東西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呢?食物必定是其中一項吧。日本現時的執政聯盟,即是自民黨和公明黨已經在黨內就輕減稅率的範圍作出討論,他們已決定食物之中,酒和外食(がいしょく,意思是「出外用膳」)是不包括在內的。那到底「外食」的定義是什麼?
政府與執政聯盟以食品衛生法(しょくひんえいせいほう、昭和22年法律第233号)來界定「外食」。食品衛生法下定義的飲食店,必須有符合法例規定的設備來招待客人、提供餐飲服務。市民在那些飲食店消費的話就是「外食」,不在輕減稅率的範圍內。根據這個標準,牛丼店、漢堡包店的「テイクアウト」(Take out,自攜)、蕎麥麵店的「出前」(でまえ,外賣)、薄餅店的「宅配」(たくはい,送貨到府上)都不屬於「在飲食店內提供餐飲服務」,所以不算是外食,消費稅將維持在8%。
如果我是窮苦學生、孤家寡人,在松屋吃個很頹的咖喱飯,不算是外食吧?都沒有什麼「餐飲服務」……各位窮苦學生和孤家寡人,不好意思,雖然松屋、吉野家還有各大商場的food court之類都沒有侍應招待,但因為松屋、吉野家、food court都屬食品衛生法下定義的飲食店,所以在店內吃的話,還是要交10%消費稅的。
明明吃的都一樣卻不忿在店內吃會貴了2%的話,不如到便利店(コンビニ店)買一個蕎麥麵和沙律在店內吃。便利店不屬飲食店,在店內飲食也不算是「外食」吧?如果你在便利店買的食物本來就是可帶回家的便當、餸菜之類,就算在便利店的「イートイン 」コーナー(Eat in Corner)用餐,也屬輕減稅率範圍。不過如果你在便利店買的食物是以Eat in為前提的話,即是由買的一刻已知那食物不是/不能外賣的,就屬於「外食」,需要課稅10%了。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零食也是食物。那小朋友最喜歡的附帶玩具的零食,又應該交8%還是10%?如果能判斷食物是商品的「主要部分」,就屬於輕減稅率範圍。
除了食物,政府與執政聯盟把報紙也納入輕減稅率範圍,不過在不同地方買又有不同稅率。首先,「報紙」的定義是「有定期訂閱契約,訂閱每一日或隔日發行的報紙」。如果有訂閱報紙,有人每天送報到府上的話,那只要交8%消費稅;不過同樣是報紙,如果在車站、便利店買,便要交10%消費稅。那書、雜誌又屬於輕減稅率範圍嗎?執政聯盟說,他們還在考慮中。
2017年4月以後,一個家庭主婦(即是我),除了要記得垃圾怎分類、那一天回收那一種垃圾之外,還要記得什麼食物/怎樣吃/在那裡吃/在那裡買才屬於輕減稅率範圍呢。
原文轉貼自:作者博客、Facebook專頁
文章原始連結:令人目眩的日本輕減稅率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人氣點閱榜
她真心奉勸女人這9種朋友別深交:背後講壞話、勢利眼、重男輕女...
2017/06/20 12:53一定要有這9種感覺,這才叫做愛情!
2017/09/25 12:43清大高材生面試遭打槍8次,第9次他才知道…
2017/08/24 10:43想要讓男人愛妳,先從了解男人開始。
2017/05/04 18:02吃地瓜減重卻變胖?營養師:這樣吃才能降低熱量
2018/06/04 10:47生理期特別累?其實妳缺少這些營養!
2018/01/17 14:23外食族必備「麵攤熱量表」,當心爆卡小吃!
2017/12/26 10:49出差實用!5句海外協商談判英文讓你懂得Give And Take
2018/03/06 14:50【偏執型人格】既自卑又自大,既熱愛又猜疑 !
2016/06/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