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網頁上方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click click community
  • 30
  • Sep
  • 2015

在討論臉書的dislike功能之前,你了解按讚的效果嗎?

作者 羽茜

2015/09/30 11:13

111

▲圖/TVBS資料畫面

 

(作者/羽茜

2015年九月,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在臉書總部的Q&A活動上表示,他們已經聽到民意,正在研發臉書上可以按「爛」(dislike)的功能。

祖克伯並舉例,有些時候網友分享的是災難新聞,這時選擇按讚(like)就非常不妥,所以決定開發dislike讓網友有更多表達意見的空間。其實從祖克伯舉的例子來說,將英文的dislike(不喜歡)翻譯成「爛」實在不妥,對災難新聞不能推讚,難道按「爛」就比較好嗎?只是暫且不管這個功能在臉書中文版上會翻譯成「爛」、「遜」、或者是「噓文」,我想比較值得討論的還是臉書上推讚或噓文的這項功能,為我們的網路人際關係帶來什麼變化。

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了,現在能跟遠距離的人天天在線上聊天通話、透過臉書等通訊軟體得知對方近況已經是常態了,但從臉書的推讚功能開始普及之後,為了爭取到更多的「讚」,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現象開始浮現。

比方說,寵物和美食照片可能是最多人推讚的了,旅遊也是,於是這類充滿小確幸的照片成為臉書主流,也因為網友最愛分享美女照,類似「集滿多少讚或多少次分享我就......」的臉書正妹也越來越多,但當推讚變成一個非常普遍的事情時,其實讚背後的意義,我們恐怕還不是那麼清楚。

得到很多人推讚,表示大家都很喜歡這篇訊息或照片的內容嗎?表達的是認可、認同、喜愛、羨慕等等的正面回應嗎?按讚的人心裡在想些什麼,是真心覺得好,還是很多時候基於維持人際關係的需要,意思意思地給個讚?

就以我自己來說,有時讚只是表達「我看到了」,或者說我知道此一訊息,真的不贊同的就是不回,有時也會看看誰對這種訊息按讚,讓我從中辨識出我跟誰可能有不同想法。

但我雖然肯定網路社群把親朋好友的生活都帶到眼前、讓我好像可以稍微了解大家的近況和想法,有時也不免覺得這種透過按不按讚來表達的人際關係非常薄弱,常常看到某人對某類訊息按讚,由此推斷出的對某人的了解,其實也非常表面。

而有些人為了競逐更多的讚,在網路的茫茫人海中引起更多的注目,因此言論越發走極端、尖酸、照片中暴露自己的程度越來越大,或者把日常生活美化到失去真實的情形,也不免引人深思。

臉書上的推讚數,真的值得我們做到這樣嗎?

把照片美化、生活美化、每端一樣菜出來就先拍照上傳,拍到一張美美的照片比實際上旅遊的體驗更為重要,這些都是臉書推讚功能給我們的影響,按讚太過容易,看到按讚數飆升的感覺太過令人陶醉,以至於我們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總是花時間跟少數人有密切的互動、深入的彼此交換意見,而不是在臉書上獲得多少得讚。

 

不管臉書能開放多少的推讚、噓、或者是不置可否、表情符號等等的功能,臉書上呈現出的仍然只是經過挑選後的生活表面,而針對這些表像的回應,也是使用者不經意、或者是有所圖的選擇下的後果。

(比方說:這個人我還必須跟他維持友好關係,得罪不起的人,特別多多給予按讚。或者是明明覺得不贊成的事情,但因為不想被踢出朋友圈,所以看大家都讚了自己也去讚一下,這種情形是一定會有的。)

臉書使用者已經在討論開放按dislike(或稱噓文)的功能,是不是會造成更多的網路霸凌,但在這件事情發生以前,其實完全沒有人按讚、徹底地忽視或不表贊同,這種類似冷暴力的網路霸凌已經無所不在。推讚數好像是這個臉書社群中的貨幣,沒有時間和心力花在小確幸上的人、不懂得包裝自己的生活讓它美美的令人嚮往的人,生活好像總是比別人無聊,分享的心情又總是無人理會(更別說得到按讚)的人,毫無疑問地他們是臉書上手頭拮据的「窮人」,他們會不會被吸引去以極端的手法來獲得按讚數,又或者會從臉書社群中退出,採取憤世嫉俗的態度看待大家競相分享小確幸的行為?因為沒有資源和技術(像是拍照或文字)將自己呈現得無比美好,身為無人按讚的一群,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

我也認識某些人,他們的實際生活和臉書生活完全不同,臉書上的美好掩蓋過真實生活的苦惱,以至於每次見面時都會驚訝「你不是過得很好嗎?我以為你過得很好。」而得到的回應是「在臉書上講那些有人要看嗎?」顯然在挑選臉書訊息時已經去蕪存菁,但也不免讓人覺得,當自己的生活因為怕沒人肯定而無法呈現,包裝後的美好又獲得無數讚聲時,這種讚聲是否讓人更感空虛。

在討論按dislike這件事之前,我在想,我們對於臉書將所有回應簡化為「按不按讚」這件事情,對人們的網路行為、還有真實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了解的還是太少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羽茜

  •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編輯、英日文譯者,熱愛寫作,覺得閱讀和寫作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著有散文集《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